“9·9”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吐爾根鄉崩塌災害
1 基本情況
2011 年 9 月 9 日淩晨 2 時,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吐爾根鄉吐爾根溝伊犁利源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和統哈拉蓋鐵礦區廢棄壹號平硐口發生小型滑移式巖質崩塌災害,地理坐標北緯 43°34'20. 5″、東經 83°29'27. 6″,崩塌體積約 1000m3,崩塌規模為小型。崩塌造成 3 頂帳篷被埋,7 人死亡,災情為中型 (見圖 1)。
圖 1 新源縣吐爾根溝和統哈拉蓋鐵礦壹號廢棄平硐崩塌立體圖
2 區域地質條件與災害特征
2. 1 區域地質環境條件
新源縣處於亞歐大陸的中心地帶,遠離海洋,屬典型大陸性氣候。由於受地形的影響,具有濕潤大陸性中溫帶氣候特征。新源縣阿吾拉勒山年降水量在600 ~ 800mm之間,是新疆平均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之壹。
和統哈拉蓋鐵礦區屬阿吾拉勒山南麓淺切割緩頂的低中山地貌。礦區位於吐爾根溝東側南坡相對陡、北坡相對緩的不對稱淺 “V” 字形支溝內,海拔高度1250 ~ 1650m,相對高差 400m,地形坡度較大,南坡坡度相比北坡大,坡腳處由於壹號平硐早期露天開采開挖呈直立陡坡。
和統哈拉蓋鐵礦區出露地層為下石炭統和統哈拉蓋組及第四系,下石炭統和統哈拉蓋組下部巖性以粉砂質及凝灰質板巖為主,其間夾凝灰巖; 第四系主要為風積、殘坡積物、滑坡堆積物及人工堆積物,物質組成為粉土、風化基巖巖塊、巖屑; 崩塌體巖性以下石炭統的強風化凝灰質板巖為主、表層有少量地表土壤層碎石土。
新源縣大地構造歸屬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西南天山褶皺系西天山優地槽褶皺帶伊犁地塊,和統哈拉蓋鐵礦區位於伊犁地塊次級構造單元阿吾拉勒山斷褶帶。礦區沿支溝南側發育北西 - 南東向展布的平移斷層,沿主溝吐爾根溝發育北東—南西向性質不明斷層。
圖 2 新源縣吐爾根溝和統哈拉蓋鐵礦地質圖
礦區分布碎屑巖裂隙水,崩塌發生位置無含水層分布,崩塌體東側溝谷源頭附近有碎屑巖裂隙水泉水出露,泉水流量小。
2. 2 地質災害特征
崩塌災害發生點位於礦區所在支溝南側谷坡廢棄的壹號平硐口上方。崩塌為滑移式巖質崩塌,崩塌方向約 340°,發生崩塌的斜坡高差約 4m,坡度為 45° ~60°,坡腳直立。崩塌體巖性為下石炭統的強風化凝灰質板巖為主、有少量地表土壤層碎石土。崩塌沿強風化層面產生滑移崩塌,崩塌體完全破碎呈扇形堆積在壹號廢棄平硐平臺以上,有少量零星碎石塊滾落到溝底,崩滑面分布有崩塌碎石塊,崩塌後緣直立巖體破碎,發育有多條裂縫,並不時有石塊崩落。
3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及趨勢判斷
3. 1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和統哈拉蓋鐵礦壹號廢棄平硐區域地質構造條件復雜,附近斷層、褶皺發育。崩塌發生部位為斷層破碎帶,巖體破碎。
新源縣吐爾根溝和統哈拉蓋鐵礦壹號廢棄平硐崩塌發生前近 10 天沒有明顯降水天氣,該區域近期也未發生地震,初步分析崩塌發生主要原因是由於地形坡度大、巖體破碎,早期采礦活動加劇了巖體松動,在重力作用下發生滑移崩塌。
3. 2 地質災害趨勢判斷
根據當前狀況,發生崩塌斜坡區域巖體破碎,在崩塌後壁發育有多處拉張裂縫,崩塌穩定性極差,有再次發生崩塌的可能,威脅坡體下方的礦部生活區和采礦設施等,將嚴重影響礦山生產。
4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4. 1 應急響應與搶險救災
2011 年 9 月 9 日淩晨 2 時左右崩塌災害發生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立即啟動Ⅲ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安監、國土、消防、醫療、民政等相關部門人員開展救援工作,至9 月10 日下午 5 點前已將遇難 7 人的遺體全部挖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接報後,立即派出應急調查組,於 9 月 9 日晚上到達新源縣開展應急調查。
4. 2 應急處置
當地政府部門立即撤離位於崩塌下方可能受威脅的礦山生活區 76 人,在崩塌危險區外圍設立警戒線,加強監測等有效應急措施。鑒於發生崩塌斜坡區域巖體破碎,崩塌穩定性極差,還有再次發生崩塌的可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應急調查組提出以下後續地質災害防治部署措施: ①做好清場避讓工作,要求伊犁利源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和統哈拉蓋鐵礦立即暫時停止生產工作,封閉道路,撤離受威脅的礦區人員,設立警示標誌和警戒線,禁止任何人員進入危險區。②組織具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評估、設計等資質的單位對崩塌體及斜坡開展地質災害勘查工作,對礦區範圍內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調查評價,為下壹步地質災害防治治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意見。
圖 3 崩塌前壹號廢棄平硐斜坡
圖 4 崩塌後壁裂縫及破碎巖體
圖 5 崩塌災害救援現場
5 經驗與啟示
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對位於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礦山開采、地質勘查、施工等作業區的巡查檢查和地質災害防治宣傳,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安全生產檢查工作。
礦山企業、勘查單位應強化防災意識,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克服麻痹大意的心理,積極組織開展位於地質災害易發區的作業區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特別是要重視從事勘探、調查、采礦等野外工作的臨時居住地選址評估以及施工現場地質災害防治。
(本節基礎資料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魏雲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