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學術思想是什麽?
金元四大家或稱金元四家,是指中國古代金元時期的四大醫學流派。即劉完素的火熱說、張從正的攻邪說、李東垣的脾胃說和朱震亨的養陰說。
1、劉完素
劉完素認為火熱病機非常廣泛,故而對於風、濕、燥、寒等壹些病證,劉氏也從火熱闡發,這樣就形成了其以火熱為中心的學術觀點。其中,劉氏強調了風、濕、燥、寒諸氣在病理變化過程中,皆能化生火熱,而火熱也往往是產生風、濕、燥、寒的原因,這就是著名的“六氣皆能化火”學說。
劉氏認為風氣與火熱的關系十分密切,風有助火勢之力,若已有火熱之證,再兼有風氣,則又可使火熱病癥表現更為突出。另壹方面,病理上的風,又往往因火熱過甚而成。而且,風與火熱之氣,在病變過程中,又往往容易相兼為病,這樣風與火熱的關系就十分密切了。
對濕與火熱而言,劉氏認為人體感受熱邪之後,由於火熱怫郁於人體之中,造成氣機不得宣行,則津液不布,水濕不運,停於人體成為水濕之邪。此外,若濕氣閉郁,陽氣不得宣通,亦可以內生火熱。濕與熱二者之間互相影響,形成了非常密切的關系。
2、張從正
張從正將疾病產生的病因總歸於外界不同邪氣的侵襲。他強調邪氣致病,並非忽略人體之虛,或者忽略在疾病過程中有正虛的—面。他認為,疾病的產生主要是邪氣的作用,若先補其正氣則真氣未旺,反而助長邪氣的作用,更損傷正氣,反而使人體正氣得不到恢復。
就象鯀治理洪水以築堤之法,由於不疏通河道,反使洪水得不到控制。祛邪之法有似於治洪水疏通河道,反而使邪氣得以祛除,正氣得以康復。所以張子和提出了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證關系,認為“不補之中,真補存焉”。其祛邪理論強調了人體應以氣血通達為常。
他認為,“《內經》壹書,唯以血氣流通為貴。”因此,張子和從這壹認識出發,提出“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營衛昌”的觀點,認為通過攻邪之法,可以調暢氣機,疏達氣血,“使上下無礙,氣血宣通,並無壅滯”,從而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
3、李東垣
李氏認為脾胃為元氣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突出強調了脾胃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他說:“夫元氣、谷氣、榮氣、清氣、衛氣、生發諸陽上升之氣,此數者,皆飲食入胃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也。”
意思是說,元氣雖然來源於先天,但又依賴於後天水谷之氣的不斷補充,才能保持元氣的不斷充盛,生命不竭。從而進壹步深入認識到脾胃之氣與元氣的關系,認為胃氣是元氣之異名,其實壹也。人身之氣的來源不外兩端,或來源於先天父母,或來源於後天水谷。
而人生之後,氣的先天來源已經終止,其唯壹來源則在於後天脾胃。可見,脾胃之氣充盛,化生有源,則元氣隨之得到補充亦充盛;若脾胃氣衰,則元氣得不到充養而隨之衰退。基於以上觀點,李杲診斷內傷虛損病證,多從脾胃入手,強調以調治脾土為中心。
4、朱震亨
朱氏言火,從哲學以闡發醫理,其應用於人,則人身之動,均為火之所為,並非僅指溫熱而言。朱丹溪的這番議論,強調了正常人體亦有火的存在,而這存在於人體之火是通過生命的各種活動表現出來的,故其歸納為“凡動屬皆火”,實則朱氏所言之火在人體是指陽氣而已。
但存在於人身之火,朱氏又分為君火與相火。所謂君火,朱氏認為是屬於五形中之火,其是有形之體與無形之氣的相互化生而成,在人體則歸於有形之體中,故心臟在五行屬火,稱其陽氣為君火。而相火是由虛無而生,這裏的虛無是指來源於先天之無。
以人體來說,則是產生人體形氣之本源,其在人體之中的存在是藏而不外露,只能通過人的生命活動而表現出來,其不同於隸屬五行的心火,故稱之為相火。
朱氏的相火含義,是說明相火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本源,是人身生生不息的機能活動。也正因為如此,故人身相火就十分重要,既不宜衰,又不宜妄動。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劉完素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李杲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朱震亨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金元四大家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張從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