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會出現海星聚集的情況?
這已經不是第壹次出現這種情況了, 在2007年和去年都發生了大量海星聚集的情況,當年的漁民都知道這種情況, 並且聯合當地的政府對大量繁殖的海星進行了捕殺,但是現在看效果並不理想,海星聚集危害海洋環境的周圍海域生態鏈的情況並沒有解決。
海星被稱為“海底蝗蟲”,壹旦來襲,勢必讓蛤蜊、海蠣子等海產品受創。這幾年青島海域暴發的海星主要為海星綱多棘海盤車,是我國黃海沿岸常見的冷水性種類,最適生長溫度15-20℃,適溫上限25℃,在10月至次年1月進行繁殖。海星是貪婪的掠食性生物,對分布區內底棲動物的生物群落組成影響極大,是壹種生態敵害生物,也是海水養殖產業的重要敵害生物。
如2021年3月15日,根據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透露,當年海星暴發主要集中在膠州灣海域牡蠣、蛤仔底播海區,粗略統計海星密度達到平均50個/平方米,受災面積約10萬畝,預計造成經濟損失約1億元。海星暴發後,當地漁民采取人工捕撈等方式捕殺海星約45萬斤。但是今年的情況並沒有比去年有所好轉,究其原因只要是受以下三方面原因的影響:
壹、是海洋生態環境變化
海域水質的營養鹽、pH值、水溫等各種水文因子的變化為海星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適宜的天然條件。海星繁殖力強大,成活率極低,但有研究表明,若海洋生態系統發生微小變化,造成海星幼體成活率提高,那麽在幾乎沒有天敵的情況下,海星將極容易大量增加,海星從深海移動至淺海,致使海星在貝類養殖區迅速蔓延、爆發。
二、是海星的攝食習性
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區聚集的習性,主要捕食雙殼貝類、海膽、牡蠣和海葵等。膠州灣作為貝類養殖區域,其底播的牡蠣、蛤仔等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環境基礎。有科研人員在貝類養殖區做過調查,養殖區內的海星往往很多,但養殖區外就特別少。2007年以及今年青島海星爆發,幾乎都是發生在養殖區。
三、是天敵生物數量減少
由於受氣候等因素影響,近海捕食海星卵及幼蟲的魚類數量銳減,為海星生物量的增長提供了可能。
這三方面原因中,海洋生態環境的變化是主因,之前是大自然是的溫度和海水並是不適合海星的成長,但是這二年悄悄的發生著變化才使海星的成活了成幾何倍的增加。但是自然變化不是壹年壹時發生的,要想改變也需要長期的時間。面對眼前棘手的海星泛濫的問題,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加大捕撈海星的力度,把危害降了最低。
當然也有人奇思妙想的說,如果讓我們加大的海星的食入量,用我們的胃能不能把他們消滅掉。這個想法挺美好的,但是現實在並不容易實現,壹是海星的成長繁殖太快,不加入控制,僅憑人類的自然食用絕對趕不上它的繁殖速度。另外,海星用於食品加工比較麻煩,並且其肉質並不能被大眾所接受。還是那句話,想法很美好,但是現實很骨感。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保護我們的海洋和自然環境是多麽的重要,這是人類和其它生物和平相處的基石,當彼此的領地被入侵之時,也就是兩方為了生存而發生沖突的開始,而再無美感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