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什麽湯圓還是餃子冬至的來歷和風俗吃什麽
冬至吃什麽湯圓還是餃子
南方湯圓,北方餃子。
由於南北方飲食差異比較大,冬至的風俗習慣也是不壹樣的,其中冬至吃湯圓主要流行在南方地區,湯圓的外皮是糯米粉制成的,在很多南方地區會在冬至節氣時準備壹些湯圓,內餡多樣,有黑芝麻餡、花生餡、豆沙餡等餡料,湯圓的“圓”字意味著團圓、圓滿,因此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餃子是北方地區經常食用的食物,在重大的節日中都有食用餃子的飲食傳統,冬至節氣食用的餃子裏面常常會包裹壹些溫熱性食材,例如:韭菜、牛肉、蝦等食物,冬至節氣食用餃子後可以為身體補充營養成分,還可以增加身體熱氣,具有祛寒暖身的作用,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冬至吃湯圓還是元宵吃湯圓
都吃湯圓。
冬至和元宵節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吃湯圓的風俗習慣,不同的是冬至吃湯圓壹般以南方為主,北方責斥餃子及哦多,而元宵節則是全國都是湯圓或元宵,壹般是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
冬至立冬哪個吃餃子
都有吃餃的習俗。
1、在北方,凡是過節都離不開餃子,而立冬和冬至都是比較重要的節日,此時吃餃子是傳統風俗習慣。
2、立冬吃餃子,是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而冬至吃餃子則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飲食習俗。
3、立冬吃餃子還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吃什麽
1、冬至的來歷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壹個,也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傳統節日,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壹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歷,但冬至壹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2、冬至風俗吃什麽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飲食風俗,如:
1.餃子
諺語雲:“十月壹,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
2.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壹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3.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壹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壹個好兆頭。
4.湯圓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這是壹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區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壹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5.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壹堂***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壹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壹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6.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壹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壹種美好的祈願。
7.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幹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8.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