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新生數據分析怎麽做

新生數據分析怎麽做

可以看下下面這種方式

◆ 家庭背景

哈佛大學每年的本科新生規模固定在男女各800人左右。每壹個招生名額都是“稀缺資源”。這些名額在不同種族、地區、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收入的分布成為每年新生調查的置頂內容。對比過去五年的調查結果,最明顯的壹個變化是新生構成的家庭背景多元化。

以美國社會“火藥味”最濃的種族構成為例,哈佛新生裏白人占比從2014級的62.1%下降到2018級的46.0%。曾壹度因為招生歧視把哈佛大學告上法庭的亞裔(註意《哈佛深紅報》把“印裔/南亞”單列出來,與其他調查的統計口徑不同)在新生占比上也有所降低,從2014級的24.3%降到2018級的18.1%。

值得註意的是,在2018級的種族分布裏出現壹個新選項“多種族”,且占比高達14.3%。這壹數字說明新增該選項的現實意義,但也給跨年對比帶來挑戰:令人難以判定究竟是白人或亞裔的減少,還是其中壹部分人勾選了多種族這個新選項。

讓我們暫且擱置這個技術層面的選項設計問題,這種新生構成的變化還折射出整個美國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張力,尤其是在升學競爭中占傳統優勢的高收入家庭面臨挑戰,其運用的“拼父母”“拼顧問”“拼特長”等招數不斷加碼。

這些招數在歷年的新生調查裏也留下了“蛛絲馬跡”。例如,選擇“沒有或不知道親戚裏有人就讀過哈佛本科”的新生占比從2014級的73.1%下降到2018級的63.2%,其余人不僅“拼”父母,還要“拼”其余親戚(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叔伯姑嬸等)。過去五年裏雇用升學顧問的家庭從16.3%上升到19.3%,其中對顧問的雇用最為普遍且繼續上升的是年收入50萬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從32%增長到36.8%)。

對體育特長生的數據采集開始略晚,但也呈現相似趨勢:年收入5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占比最高且增長明顯,從2015級的20.1%上升到2018級的26.3%。最近被披露的壹系列常青藤高校(哈佛也未能幸免)的招生醜聞裏,擊劍、賽艇、排球等體育特長生的錄取變成危及招生公平的“重災區”,部分高收入家庭通過升學顧問對大學校隊教練的賄賂案已被FBI立案調查。

◆ 學習行為

整體而言,哈佛新生過去五年對大學生活的重要性排序較為穩定:學習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動,其余依次為社團、社交、打工和體育。

從學習時長這壹指標來看,新生預期自己投入的時間有所延長,尤其是選擇“每周學習40至49小時”的占比從2014級的13%增長到2018級的19%。

究其背後的原因,其壹在於專業分布的變化。有意攻讀“工程及其他應用科學”的新生占比明顯上升(過去五年從21.7%上升到36.6%),課程壓力也隨之增加。其二在於學校在錄取過程中加強了誠信考查。曾在考試、論文或家庭作業裏作弊的新生在過去五年從10%下降到5.1%,這意味著更多人摒棄弄虛作假的捷徑,選擇努力學習。

學習行為的相關變化給新生帶來的影響是壹把“雙刃劍”。從正面來看,學生在入學前的知識準備更為充分,尤其是與理工專業相關的高等數學。

在高中就選修多元微積分或線性代數的新生占比,從2015級的15.3%上升到2018級的19.7%。從負面來看,學生面臨更大的精神壓力。曾看過心理醫生的哈佛新生比例在過去五年裏從12.5%增加到21.8%。對高校管理人員而言,這意味著在為新生提供支持時要考慮具體需求的變化,人力物力的配置或許可從高數補習向心理咨詢適當傾斜。

◆ 就業期待

哈佛新生對畢業後的起薪、去向、行業等就業期待也值得關註。

從起薪來看,新生在過去五年的預期收入分布較為理性且相對穩定,期待年薪在5萬到7萬美元的占比最多(2014級和2018級均在31%左右)。

從畢業後的去向來看,打算繼續深造的新生占比最高,且女生意願高於男生意願。2014級的深造選項分為“攻讀商學院、醫學院或法學院”與“其他研究生院”兩種,女生的占比均是26.2%,而男生則是19.7%與23.2%(更傾向於其他研究生院)。2018級的調查選項有所調整,只保留“攻讀商學院、醫學院或法學院”這壹選項,女生占比(41.1%)仍高於男生占比(29.2%),且不分性別,均比五年前有明顯增長。

從行業來看,哈佛新生期待就業的行業存在性別差異。對男生而言,2014級和2018級居於首位的行業均是金融(13.5%與10.4%),其次是工程或技術(2014級是10.8%;2018級工程與技術分開統計,為9.0%和9.4%)。

這些數據為上述的專業變化提供了支持依據:哈佛新生選擇工程與其他應用學科的占比逐年上升,他們在工程或技術行業的就業預期也隨之上升。

對女生而言,2014級和2018級居於首位的行業均是健康(分別為8.6%和7.1%),其次是2014級的工程或技術(6.7%)或2018級的學術(6.5%)。註意“學術”也是2018級新增的選項,因此難以與五年前的數據進行趨勢比較。總之,對新生展開就業預期的調查,有助於高校管理人員對培養過程進行優化,例如為打算繼續深造或畢業後從事學術研究的本科生創造更多科研機會,通過校友平臺為有誌於金融行業的學生提供更多實習機會,為選擇健康行業的學生開設生物、化學、醫學、公***衛生等相關課程。

總之,哈佛新生調查已實施多年,對國內高校或許有所啟示,例如把新生調查時間設在暑期入學前,把回答模式設為自願參與,通過匿名方式保護個人隱私,再用校刊或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及時發布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