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來往
演講者|陸樹燊
(連續創業者,前支付寶資深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shensing)
互聯網創業,很多人都會說到指數級增長,產品壹經推出就快速增長。但是,快速增長壹定好嗎?有時候,快速來的用戶可能會給妳帶來壹個坑,當然,也只是可能。
不是說用戶多就壹定好,妳要考慮自己的技術能力和產品定位,阿裏來往、騰訊微博和足記,在這方面都有血淚教訓。如果不好,什麽樣的增長才是好的增長?知乎就是很好的例子。
為了追趕微信
來往要求每個員工加100好友
產品氛圍變得非常奇怪
2013年,阿裏花了非常大的力氣去推來往,因為微信2010年誕生,2013年已經成為全民級的應用,阿裏非常著急。
這麽晚的時間,做了這樣壹個對標微信的產品,怎麽讓它快速增長?阿裏給整個公司的員工定了壹個要求:每個人在2013年裏,必須加滿100個好友。剛好我2013年去了阿裏,也攤上了這個任務,我就發現這件事情很有趣。
首先,來往的第壹批用戶是什麽人?淘寶賣家。
大家都知道,阿裏非常多的員工都是淘寶小二,接觸最多的人就是淘寶賣家,所以壹開始,他們趕緊把自己合作的賣家全部拉上來,來往就變成了淘寶賣家的樂園。淘寶賣家會在上面發自己商品的廣告,比今天的微信朋友圈的騷擾還多。
第二撥來的人就更奇怪了,大家壹定想不到,是獵頭。
為什麽是獵頭呢?因為壹開始上來往的全是阿裏的人,昵稱就是公司裏面的花名,好友都是自己的同事。獵頭馬上就過來了,實名的通訊錄多好啊,直接聊完直接拉走了。很快人力資源部發現不行,就把這個事兒叫停了。
第三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就是公司不讓實名。
這樣就無法光明正大地加同事,淘寶賣家也不太好,那怎麽辦呢?就發現有人頭像改成了失足婦女的照片,名字也起得非常曖昧。後來我們經常開玩笑說,昨天調戲的美女,原來是公司有名的技術專家。
潮退了就看見誰在裸泳,產品的氛圍非常奇怪,不像是壹個用戶的產品。
為了追趕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打通QQ簽名
結果內容太差,活躍度也低
2009年新浪開始做微博,很快就非常火,壹年半之後,騰訊開始著急了,做了壹個騰訊微博。當時公司裏非常重視,而且是迄今為止,我看到的騰訊最重視的壹款新產品,調動了公司各個部門的精英壹起來做。
怎麽做呢?因為新浪微博已經做得非常好了。騰訊微博面臨兩個問題:壹是內容不夠多,二是用戶不夠活躍。
怎麽辦?內容不夠多就打通QQ簽名,把QQ簽名直接同步過來,不管妳是不是微博用戶,都可以同步。
如果妳的QQ簽名同步過來,妳的好友看見妳的內容,給妳評論,騰訊微博就可以光明正大給妳推壹條消息說“妳的好友評論妳了”把妳拉回來,活躍就提高了。
想起來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內容有了,活躍也上來了。實際結果呢?很多人的QQ簽名不是壹句完整的話,要麽是中間有個斜杠,要麽是我的手機號改成XXX。
這樣糟糕的內容放上來之後,根本沒法看,妳也不太有興趣去互動。更致命的是,這樣的簽名,就算有人評論妳了,妳也不會回來。最後的結果就是質量變差,活躍也下降了 ,實在沒法看,太浪費時間了。
足記迎來爆發式增長
服務器撐不住了
產品定位也開始糾結
足記大家有印象嗎?也是曾經非常火的壹個現象級的產品。足記曾經因為在朋友圈有大量的圖片傳播,非常多的用戶湧進來。它是壹個旅行類的產品,但很多人把它當成美圖秀秀來用,導致結果是什麽?第壹是服務器撐不住了。
第二個問題更致命,他們的產品定位也發生了糾結,壹款旅行類的APP來了很多把它當圖片用的用戶,怎麽辦?到底是照顧原來的用戶,還是照顧新來的那些用戶?新來的用戶比原來的用戶多了很多。我去年年底還聽到了他們的糾結,個人是覺得這是壹個無解的問題。
不同類型的產品
快速增長時情況不同
先理清自己的產品特征
說了這麽多的案例,其實我是想說,快速來的用戶它可能就是個坑,當然只是可能。我們不是說用戶多就好,也不是說用戶多就不好。不同類型的產品,它在快速增長的情況是不壹樣的。
首先是業務類的產品,比如淘寶實際是商戶和用戶之間的平衡,只有賣東西的人多了,買東西的人來買才買得到。同樣,只有買東西的人多了,東西才賣得出去。
如果突然之間來了非常多的商戶,但顧客數沒有上來,商戶會發現東西賣不出去,就會離開。如果用戶數突然暴漲,但買不到想要的東西,也會離開。滴滴打車也是這種情況。所以業務類的產品不怕快速增長,怕的是某壹方快速增長。
第二類就是社交、社區類的產品,快速增長導致的問題就是內容質量失控了。像來往,結構性的變化來了壹些用戶,他發的內容不是真實社區的內容。
大家的朋友圈裏,曬娃的很討厭,做微商的很討厭,周遊列國的美圖很討厭,分享各種養生秘訣的也很討厭,但是他們加起來就還好,這是我們真實的生活圈。但是來往裏面的圈子未必是這樣的。
還有壹種是小眾的產品,比如足記、豆瓣、知乎,他們往往是瞄準某壹類的人群,比如瞄準文青、瞄準愛思考的人,全民都過來未必是壹件好事。小眾產品用戶急劇變化以後,也是結構性的問題。
什麽是好的增長?
知乎是好例子
克制增長、深度運營
那麽,什麽樣的增長才是好的?比如知乎。知乎最近越來越好了,成為了優質內容的生產引擎,這樣壹個小眾產品,怎麽樣慢慢走到今天呢?我幫他們總結了兩點:
第壹,從壹開始就很克制地增長, 他們用了邀請碼,我算是比較早期的用戶,當時好不容易找了個朋友發了個邀請給我,大家都覺得能夠進入這個社區非常容幸。
而且進去之後都實名,大家很認真地提問題和答問題。因為他們的創始團隊都是精英,人以群分,朋友圈輻射出去也是偏精英的,就變成了非常好的內容社區。
第二,深度的運營。 早期的員工也非常積極參與到話題的討論,引導話題,帶來了其他用戶的活躍,後來知乎的很多員工都成為了平臺上的大V。
大家想,如果突然知乎變成了壹個大眾產品,話題非常多,內容分門別類非常多,怎麽可能深度運營呢?它的同類產品百度知道上,就有很多低質量的內容,如果讓百度的運營人員像知乎那樣去深度運營,肯定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