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效應是什麽意思?
有很多原因解釋為什麽旁觀者在他人在場時不會提供救助,社會心理學家比較註重以下四個方面的解釋:
社會抑制作用(社會比較理論)
社會上每壹個人對所發生的事情都有著壹定的看法並采取相應的行動。但每當有其他人在場時,個體在行動前就比無人在場時更加小心的評估自己的行為,把自己準備做出的行為和他人進行比較,以防出現尷尬難堪的局面。比較結果當他人都不采取行動時,就會產生對個體利他行為的社會抑制作用。
社會影響結果(從眾心理)
在壹定的社會情境下,每個人都有壹種模仿他人行為而行事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緊急情況下更加突出。也就是說,當在場的其他人無行動時,個人往往會遵從大家壹致的表現,采取壹種“不介入”的態度,這是由於周圍環境或團體的壓力產生的壹種符合團體壓力而改變自己態度與行為的從眾社會心理現象。
多數人忽略
他人的在場和出現影響了個體對整體情境的認知、判斷和解釋,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對自己陌生情況進行判斷。人們既缺乏對行為措施的心理準備也缺乏對行為的信息資料。因此每個人都試圖觀察在場每個人的行為資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實、自己的模糊認識。從他人行為動作中找自己行為的線索和依據。
責任擴散
在緊急情況下,當有他人在場時,個體不去救助受難者的(社會)代價會減少。見死不救產生的罪惡,罪惡感、羞恥感,責任會擴散到其他人身上,個體責任會相對減少。我們說,為了對處於困境中地人提供幫助,個體必須感到自己有責任采取行動。但是,當有許多人在場時,就造成了責任擴散,即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采取行動。幫助人的責任被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這樣每壹個人都減少了幫助的責任,容易造成等待別人去幫助或互相推諉的情況。 第二個解釋是對讓會舉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緊急事態中,為了作出反應,就必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去從事某種不尋常的、沒有預料到的、超出常規的行為。在單個人時,他可以毫不猶豫地采取行動,但由於其他人的在場,他會比較冷靜,觀察壹下其他人的反應,以免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