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許多人覺得《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不如第壹季?
《舌尖上的中國》不知怎麽就火起來了,街頭巷尾都在討論它,火爆程度還是相當的好。於是乎,團隊也從業余變得專業,成為了央視的項目組。接下來的第二季,雖然也很火爆,但是有許多人都認為第二季不如第壹季好,這是為什麽呢?看了網上的評論,總結了這麽幾個點。
1.期望值太高
續集,這是壹個世界性的難題。客觀的說,不管什麽劇,續真的不好的拍。對於第壹季來說,觀眾對它壹開始就沒有期待值,但是《舌尖2》,有了《舌尖1》作對比,觀眾對於它的要求,不管是從素材,剪輯,拍攝上來說都有更高的期望值。
2.從素材上來說
舌尖2在某些部分已經重復拍攝,有炒冷飯之嫌,比如養蜂人,掛面工藝,幹絲兒,辣椒油,菜籽油這些都有其他節目專集呈現,拍攝剪輯都是新的,但是素材本身確實重復的。所以會有點看不下去的感覺。
3.從定位來說
舌尖1是更加註重美食的展現,舌尖2註重的中國人文情懷,生活方式的體現。這是不同的命題,不論好壞。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註意到《舌尖1》裏面選擇美食的制作者,要麽是擅長烹飪,要不是對食物本身有著深刻的理解,總之跟烹飪的關系是比較近的。但是《舌尖2》裏面對於人物的選擇可能只是因為恰好,在外打工的兒子從外面回來,媽媽做了壹頓美食給他。人們都是喜歡看故事的,也不是說這個不好,但是對於吃貨的我來說,還差那麽壹點。
4.網上有文章說過《舌尖2》和《舌尖1》體質上的差別。
文章是這麽說的“《舌尖1》是體制外人首創,《舌尖2》是央視帝國內部人馬重金打造的。在《舌尖上的中國》之前,任長箴在家裏澆花,閆大眾(首席攝影)在拍廣告,胡迎迎(第二集編導)是在給公司拍宣傳片,馬羽潔(第三集編導)是在拍農業科教片,顧潔(《花絮篇》編導兼攝像)在找人要上壹個片子的工錢。他們當中有些人曾經在央視工作過,但現在多轉做自由職業者。
任長箴被任命為執行總編導之後,把他們都找了回來。這幫人都有了15年以上的電視拍攝經驗,但近些年已經很少拍紀錄片了,用胡迎迎的話說“養不活自己”。這次被任長箴召集拍片,多少有幾分《少林足球》裏周星馳遊說當年那幫師兄弟踢球的味道。朱樂賢說這在央視叫項目制,跟項目管理壹樣,央視自己的人不夠,再臨時外聘壹部分人,“因為我們要團結更多的力量來做壹個片子。””
其實體制內外都有它的好處。體制外沒有更多的限制,特別是在選題的時候,大家天馬行空能做的事情更多,但是想想,體制內的話,劇組能得到的資源也會更多,原本舌尖1的資源上的限制就會少很多。
其實就個人來講,覺得它還是不錯的。咱們講壹講優點。
1.舌尖2比舌尖1有深度
不得不說,在立意上,第二季比第壹季有深度的多。第壹季註重的是舌尖,第二季註重的是中國,壹下子從小的“舌尖”跳躍到了“中國”這個命題,從美食講到了人文和情懷,用這種特別的方式道出了中國特色,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讓中國人和外國人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和每壹點蘊含在中國人生活當中的內涵。
2.依然立足於美食,重視美食
續集真的是太容易跑偏了,尤其是這些比較火的劇,有些甚至會大改革,比如小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中國版《孤獨的美食家》,忘記了美食的初衷,壹集裏面美食不到10分鐘就去聊生活啊,智慧啊等等,這裏就不壹壹提到了。所幸雖然舌尖2更加註重情懷了,但是依然有不錯的美食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