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樸刀

樸刀

不用時是棍棒,裝上刃即成槍刀

現代編印的各種版本的《水滸》,皆把“撲刀”寫作“樸刀”。從前國人皆用繁體字,如果作“樸刀”的話,繁體字應為“樸刀”或者“樸刀”。

明末程子頣編的《武備要略》中繪制了樸刀的式樣,並對其用法做了說明,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早有“樸刀”壹詞的官方記載。其式樣大致為,刀刃類似今日砍刀樣子,前寬後窄,前銳後斜,刀身細長,刃長於柄。

這與樸刀形狀概念基本壹致。所不同的是,壹是刀身不推薦平磨式,砍去會軟,要像倭刀那樣帶劍脊才能適用。二是柄比刃短。

三是刀沒有現代樸刀那麽寬,且配有刀鞘。其用法,則與長倭刀的用法大致相同,在劈撩等動作的氣勢上比長倭刀更加猛烈,而且是明末軍中必備的刀。

武備要略中並沒有規定此刀的尺寸,推測跟長倭刀的尺寸差不多,通長五尺(按明營造尺,長約1.6米)以內。

明末《四鎮三關誌》對此刀也有圖樣記載,所畫形狀與《武備要略》基本壹致,稱之為“斬馬刀”,顧名思義,不管稱之為樸刀還是斬馬刀,用於步兵更加適合。

《清會典圖錄·武備圖》將此刀又寫作“撲刀”,其解義為“通長壹尺九寸五分,刃長壹尺四寸。上廣下狹,木柄纏革。”如按清營造尺,壹尺為32厘米,則刃長約62厘米,柄長約44厘米,全長106厘米;

如按周尺計,壹尺為23.1厘米,則刃長約45厘米,柄長約32厘米,全長則為77厘米。顯然,對於實戰用的雙手砍刀,77厘米發揮不出它的劈殺效果。

106厘米更適合雙手適用。那麽《水滸》裏的“樸刀”,與明代的樸刀、斬馬刀或者清代的撲刀有關系嗎?

舉幾個《水滸》裏使用“樸刀”的例子:

1、第三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莊裏史進和三個頭領全身披掛,槍架上各人跨了腰刀,拿了樸刀,拽紮起,把莊後草屋點著......兩個都頭見頭勢不好,轉身便走。

李吉也卻待回身,史進早到,手起壹樸刀,把李吉斬做兩段......只說史進提了樸刀,離了少華山,取路投關西五路,望延安府路上來。

2、第十四回赤發鬼醉臥靈官殿晁天王認義東溪村劉唐在房裏尋思道:“......想那廝未去遠,我不如拿了條棒趕上去,齊打翻了那廝們......”劉唐便出房門,去槍架上拿了壹條樸刀。

3、第三十壹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行者夜走蜈蚣嶺武松握著樸刀,向玉蘭心窩裏搠著。兩個小的,亦被武松搠死,壹樸刀壹個結果了......這孟州城是個小去處,那土城苦不甚高。

就女墻邊望下,先把樸刀虛按壹按,刀尖在上,棒梢向下,托地只壹跳,把棒壹拄,立在壕塹邊......提了樸刀,投東小路便走......望見壹座樹林裏,壹個小小古廟,武松奔入裏面,把樸刀倚了。

4、第六十壹回吳用智賺玉麒麟張順夜鬧金沙渡盧俊義取出樸刀,裝在桿棒上,三個了兒扣牢了,趕著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

通過上述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樸刀具備幾個特點:

1、樸刀是可以隨身帶著白天黑夜行走的。歷朝歷代都對兵器管的很嚴,像《武備要略》中已明確規定樸刀是軍中必備的東西,那麽百姓就不可能擁有官制器具。但《水滸》裏的樸刀能帶著行走,其長度不會太長,推測最多齊眉高度,有點類似拄杖。

2、樸刀上的木柄比刀刃要長,刀刃可能很短,最多壹尺來長,樸刀的用法可以斬、可以刺,而刺的功能更加突出,因為作者在書中多處對樸刀的用法都用了個“搠”字,即刺的意思。而不大可能是寬頭無尖的形狀,更可能是細長的柳葉形制。

3、樸刀是可以拆卸的,不用時就是棍棒,裝上刃,即成槍刀,有點像夾槍棒。所以說,《水滸》裏的樸刀與明末的樸刀、斬馬刀或清代的撲刀形制完全不同,跟樸刀或訛稱雙手帶也完全不壹樣,實際上就是壹根棍子,上面可以拆裝刀刃,而且尤可以在民間使用。

無法考據樸刀的“樸”字作何解?是指木材名稱還是別的什麽,還是有倭寇影子,因為倭刀柄鞘多用樸木制作。但如果像清代將樸刀寫作“撲刀”,盡管清代樸刀與《水滸》中的刀型不同,但“撲”字用的確是恰如其分,因為撲字即擊打的意思,則更適用《水滸》拄杖樸刀的使用和攜帶方式。

那麽是否可以懷疑壹下,幾百年前的文人在不明白《水滸》所寫樸刀樣子的情形下,誤將作者原寫的“撲”字翻印或者抄寫錯了,才得以流傳?

又或者作者沒有寫錯,就是樸刀,書裏面就是寫英雄好漢可以帶著兵器行走江湖,就好比故意設定的虛擬世界,那麽是否通過對樸刀出現何時的考據,可以斷定《水滸》成書的準確年代?柄和刃是可以拆裝的,這是《水滸》撲刀最顯著的特點,是否可以說撲刀算是最早的刺刀呢?而這種拆裝方式又是什麽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