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變速箱有哪幾種?都是如何工作的?
變速箱作為汽車三大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壹,承擔著車輛變速、變矩、倒車等重要作用。根據不同車型的性能和需求,市面上的汽車也都搭載著不同種類的變速箱。那麽,在乘用車領域,變速箱種類都有哪幾種?都是如何工作的?有分別有什麽優缺點呢?
手動變速箱(MT)第壹種就是手動變速箱,這也是汽車最原始的變速箱種類,較為常見的有5擋和6擋手動變速箱。顧名思義,手動變速箱需要通過手動操作才能實現換擋,從原理上來看,手動變速箱主要是由齒輪和軸組成,通過不同的齒輪組合產生變速變矩。駕駛者需要通過踩踏離合器,並撥動擋桿來改變齒輪間的嚙合位置,改變傳動比,以此來達到變速的目的。手動變速箱的在於富有駕駛樂趣,並且若駕駛熟練,在加速和超車時都要比自動變速箱的車輛更快。此外,燃油經濟性更好,維修便宜也是其顯著的優勢。不過操作繁瑣,在擁堵路段頻繁切換擋位也會消耗駕駛者更多的體力。
機械式自動變速箱(AMT)機械式自動變速箱是在傳統的手動齒輪式變速器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機電液壹體化自動變速器,其既可以實現AT變速箱自動切換擋位,又保留了MT手動變擋的方式。不過,兼顧自動和手動的AMT變速箱結構也更為復雜,後期維修較為困難,同時,換擋頓挫,舒適性不佳也是其不可避免的缺點。
液力自動變速箱(AT)AT變速箱是目前最為成熟的自動變速箱,換擋平順是其最大的優勢之壹。自20世紀40年代問世之後,經過了80年的不斷升級換代,從4AT到如今的10AT,更多的擋位數也使得每個擋位之間的傳動比差距可以做得非常小,換擋更為平順。從結構上來看,AT變速箱是采用行星齒輪結構,通過改變太陽輪、行星輪以及齒圈之間相互的運動關系可實現不同傳動齒比的切換,從而實現變速的效果。除了換擋平順,耐用性好也是AT變速箱的壹大優勢,這得益於AT變速箱與發動機的連接部件采用了液力變矩器,這是壹種非剛性連接,通過變速箱油來實現齒輪轉動,因而比剛性連接的變速器有著更長的使用壽命。當然,AT變速箱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點,由於內部采用的是非剛性連接,所以在傳動過程中會有壹部分動力損失,並且油耗也會比其他變速箱更高。
雙離合自動變速箱(DCT/DSG/PDK)雙離合自動變速箱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變速箱之壹,大部分稱之為DCT,大眾公司稱之為DSG,保時捷稱之為PDK,其實原理都相同。顧名思義,雙離合自動變速箱擁有兩套離合器,通過雙離合控制模塊實現各擋位不同齒比的齒輪箱切換或接合動力,再由機電控制模塊協調各執行機構。對於雙離合變速箱來說,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最大的優點就是換擋速度非常快,並且燃油經濟性好。雙離合的兩套離合器分別對應兩根輸出軸,其中壹根軸控制奇數擋,另壹根軸則控制偶數擋,也就是說,在車輛以1擋行駛時,負責2擋傳動的齒輪在控制機構的作用下就已準備就緒,隨時準備切換至2擋,因而傳動效率非常高,從而提高了燃油經濟性。但缺點也同樣明顯,雙離合變速箱屬於剛性連接結構,是通過離合器壓盤的摩擦傳動,因而耐用性不佳,低速存在換擋頓挫的問題。
無級變速箱(CVT)CVT無級變速箱在目前的很多小型車輛,尤其以日系為主的車型上較為常見,在換擋平順性方面,CVT無級變速箱是表現最好的。確切來說,CVT變速箱沒有明確各個擋位,換擋過程是在最大變速比範圍進行線性遞增或遞減,從而使發動機保持在合理轉速上,輸出功率和扭矩也保持恒定。從結構上看,CVT變速箱主要由帶輪、鋼帶以及相關控制機構和潤滑機構組成,其中,帶輪又分為主動帶輪和從動帶輪,過油壓控制主動輪與從動輪的夾緊與放松,來改變帶輪錐面與傳動帶嚙合點的工作直徑,從而改變傳動比,實現無級變速。但CVT無級變速箱的最大缺陷在於其承受的最大扭矩有限,目前只能較多地搭載在小排量車型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