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玉的產地分布
小黑山,最主要的產地,產量巨大,存儲量也最大,所占面積可達到四十多平方公裏,其中優質的黃龍玉礦產可占1/20,也就是二平方公裏左右。小黑山產地位於龍陵縣中南部,在海拔2700米以上的山地上,這裏出產的黃龍玉品種多樣,其原料也有好幾種,如草皮料、洞坑玉、山流水等,有差不多7個以上的礦帶。
龍江鄉產地的黃龍玉主要是體型大,是作為大型黃龍玉雕工藝品上好的材料,體積大說明形成過程中受到的拉扯相對較少,從裂紋少這點也能證明。另外,這裏出產的玉料皮為黃褐色波紋狀或魚鱗狀,內部濃郁的紅色或黃色,內部含雜質比小黑山的要多,這點影響她的質量。
鎮安鄉產地的黃龍玉玉料壹般有黃、橙、紅、白等色,但沒那麽純正,且不夠艷麗。籽料的外皮就不壹樣了,有古銅色的、綠色的、青色的等顏色的圖紋,非常具有觀賞性,外部主色調為紅或黃色,內部則是灰的或暗的。 公元2004年,壹種新玉種逐漸走入藏家的視野在雲南發現,被雲南省觀賞石協會名為黃龍玉。浙江龍遊、廣東臺山、潮州、紫金等地也有少量產出。黃龍玉主色調為黃、紅兩色,“黃如金、紅如血、白如冰、烏如墨”,黃色在中國文化中為最尊貴和最神秘的色彩,為皇室與宗教專用。中國人壹直致力於黃色玉石的尋覓,幾千年來卻壹無所獲,以至於玉石壹出世即被封為石帝,其硬度堪比翡翠,其質地細膩且晶瑩剔透,為皇家和顯貴專寵,而田黃石壹直未被稱為玉,是因為其硬度遠遠低於傳統意義上玉石的硬度,即要高於摩氏硬度5,而田黃的硬度只有2.5左右。因為它的出現彌補了從古至今缺少黃、紅色玉種的缺憾,集富貴、圖騰、華美於壹身,盡顯王者風範。“盛世興,美玉出”,以黃、紅兩色為主色調,與國旗、國徽顏色不謀而合的黃龍玉驚艷問世,更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註定為華夏玉文化的發揚光大開辟壹片新天地。黃龍玉的發現正填補了這壹空白,圓了中國人萬年的夢想。
自2011年2月黃龍玉被國家正式錄入《國家珠寶玉石名錄》,成為與翡翠、和田玉同等位置的天然玉石後,相繼在雲南昆明世博園設立了朗玉黃龍玉博覽館、廣東潮州設立了新發黃龍玉博物館、北京設立了紅九美黃龍玉珍藏館,免費向玉石愛好者開放,展示眾多高端精品黃龍玉。
黃龍玉在作為玉石開發之前,只作為觀賞石被人收藏和買賣,被人稱做雲南黃蠟石。在公元2000年,廣西石商在雲南龍陵龍新與象達交界的蘇帕河中發現了雲南黃蠟石,因其石質細潤、色澤金黃、塊型碩大、變化豐富,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遂悄悄采挖後販賣至廣西作為觀賞石交易.芒市人開始大量收購,先是山料,後是籽料。
2004年初,市場上好的山料只要幾元錢每千克,但當前已漲到幾千元乃至數萬元每千克,上好的籽料、草皮料、山流水、草花料等因資源稀缺,更是壹料難求,價格處於快速持續增長中。其漲價速度之快,創下了玉石史上的奇跡,究其原因主要是黃龍玉的優良品質和獨特豐富的色彩得到了專業人士、投資者和廣大老百姓的高度認可,再加之黃龍玉礦藏量遠遠低於我國名貴的和田玉及緬甸翡翠的儲量(黃龍玉探明儲
量不到40萬噸,可以利用的僅有5%左右,優質的料石更是稀少),所以黃龍玉具備了名貴寶玉石的稀有特性。
黃龍玉的漲價速度雖然很快,但它的絕對價格卻遠遠低於和田羊脂白玉2000-3000萬元每千克和翡翠壹個頂級掛件突破億元、壹個頂級手鐲突破兩億元的天價。作為公認的三大優秀玉種之壹的黃龍玉,其價值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其投資和收藏的空間不言而喻。 今天,社會、經濟快速穩定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大家對精神生活水準的要求與日俱增,加上傳統玉石中的優質資源已枯竭。諸多因素,為黃龍玉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這時卻有人不禁對黃龍玉產生懷疑,它的價值該定位多少?還有人說,它的主要化學成分有二氧化矽,這豈不和玻璃壹樣價值很低?不敢或不屑碰它了,而事實究竟怎樣?
優秀、名貴的天然玉石必須具備美麗、稀少、耐久三大要素,而非簡單的以成分來論定其好壞和價值,如翡翠的成分為鈉鋁矽酸鹽、和田玉的成分為鈣鎂矽酸鹽,而矽酸鹽卻是地球地殼的主要成分,隨處可見。當初古人在發現、利用和收藏翡翠、和田玉時並不知道它們的成分是什麽,而是因為它們具備了優秀玉石的三大要素才被人們喜歡和收藏的,即便當今社會通過科技手段可以鑒定出它們的成分,也不能說鈉鋁矽酸鹽就是翡翠,而必須是寶石級的才能叫翡翠,即便稱得上翡翠的也有價格低廉和價值連城之分。再如,最名貴的鉆石其化學成分是碳分子與煤炭壹樣的成分,昂貴的紅藍寶石化學成分為三氧化二鋁,並且紅藍寶石還可以進行人工合成,但它們依然是最名貴的寶石。同樣以二氧化矽為主要成分的歐珀,卻是國際上公認的五大優秀名貴寶石之壹,價值不菲,其中頂級黑歐珀的價格甚至已經超過了頂級鉆石的價格。
所以僅僅以成分來決定玉石的好壞和價值高低是多麽的狹隘!造成這樣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有某些“利益集團”防止自身利益被其它玉種或者新玉種侵蝕而向人們不斷灌輸錯誤理論,而某些“專家”也成了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也有壹些假專家是人雲亦雲,從而造成了老百姓的無所適從。黃龍玉具備了美麗、稀少、耐久等重要要素,才被人們廣泛喜愛和收藏的,並且有理由它的價格還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還有人在質疑黃龍玉缺乏文化底蘊,因其現世時間不過十年,從而就否定其價值。中國玉文化有證可考應該有8000年左右的歷史,所以國人真正使用玉石的歷史應該是超萬年以上,而黃龍玉的文化底蘊是在於它傳承、發揚、並極大豐富和充實了中國萬年玉文化的內涵,繼往開來,與中國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壹脈相承。如今在盛世之時圓了國人的萬年夢想,驗證了俗語:“盛世興,美玉出”。
因為翡翠、和田玉的優質資源已經枯竭,好東西已經被少數人收入囊中,即使市面上可以見到屈指可數的優質展品,那已經是天價,老百姓是可望不可即,甚至連觸摸的機會都沒有,即使中低端品質的價位也不是壹般人普遍能接受的。難道非要所有的中國人都花費不菲的費用去玩賞、收藏、傳世和田玉、翡翠中的中低端品,才是在傳承和發揚中國玉文化嗎?這樣的思想要麽是狹隘的、偏執的,要麽是正中某些人的“目的”!
況且現世時間長短即所謂的歷史並不是決定壹個玉種價值高低的必要因素,因為我們不是考古學家、不是研究玉文化的學者,玩賞的更不是古玉和古董,而是具有美學價值、投資、收藏價值的天然寶玉石。如被我們祖先最先使用的很多玉石並非和田玉,那些玉石被使用的歷史遠遠超過和田玉的歷史,但它們的價格卻遠遠低於和田玉。被譽為“玉石之王的翡翠的歷史也不過短短三、四百年的時間,與和田玉的歷史不可同日而語,但翡翠的價格卻是和田玉所不能企及的。再如,當今人們佩戴、投資、收藏的主要玉石分別是翡翠、和田玉、黃龍玉,而作為擁有悠久歷史、厚重文化底蘊、出現的比翡翠和田還要早的中國四大名玉的藍田玉、獨山玉、岫玉,卻沒有進入主流的投資收藏品,甚至想買都不好找地方。人們在投資購買翡翠等玉石時也是要從種、水、色、潤等標準去衡量它的價值,這幾個標準是玉石先天必須具備的,而不是人文可以賦予的,這也是古人當初在衡量優秀玉石所用的“五德”。所以要成為壹種名貴優秀的玉石,首先必須具備優秀的種、水、色、潤等先天要素,然後通過人們的認知、接受、玩賞,不斷的賦予它人文的價值,在這過程中不斷的被提升。
中國玉文化幾次重大考古發現,如“紅山文化”、“良渚玉文化”、“興隆窪文化”,所出土的玉石卻都不是和田玉,更不是翡翠,出土的玉石品種也沒能成為當代名貴玉石,因為我們考量寶玉石的價值不僅是文化,更重要的是玉石自身所具有的優良品質,再加上其稀少的儲量。黃龍玉自身品質並不亞於任何玉種,儲量也遠遠小於翡翠、和田,它需要的是被更多的人認識和認知,就像翡翠、和田玉壹樣也是壹點點開始逐漸被認知的,如果僅是因為黃龍玉還“年輕”就完全否定之,那是多麽可怕、多麽偏執、多麽無知,甚至是另有所謀,誰沒“年輕”過?
黃龍玉完全具備作為優秀名貴玉種的先天要素,並且是更加符合中國人對玉的審美要求,它的價值也壹定會在人們不斷玩賞中得到更大的提升。短短不到十年時間裏,黃龍玉從被發現到被廣泛接受就充分驗證了這壹理論。翡翠、和田玉中高品級藏品已是天價,且優質資源已經枯竭,這壹切都為黃龍玉以及玩賞、收藏黃龍玉的人們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和平臺,在這個資本運作自如,人們物質水平快速提升的時代,黃龍玉及其玩賞者壹定會用更短的時間創造繼翡翠、和田之後的又壹新奇跡,為中國絢麗多彩的玉文化再添濃重壹筆,成為中國玉文化的繼往者和開來者。
翡翠、和田玉也好,黃龍玉也罷,都是地殼運動形成於數億年之前的寶玉石,都是大自然獻給人類的瑰寶,只不過被人類發現和使用的時間不同而已。任何壹種玉種終會有(優質)資源枯竭殆盡的壹天,並不斷會有新的優秀玉種被發現,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扮演著不同角色而已,它們都是中國玉文化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和田玉的主色調是白色,象征純潔、高雅;翡翠受推崇的顏色是綠色,象征生命不息;黃龍玉的主色調和受推崇的色彩是黃和紅,象征富貴和吉祥,它們被不同的人喜愛或被同時喜愛,它們都肩負著傳承和發揚中國玉文化的使命。
有人說黃龍玉不是玉,請問何為“玉”?事實上,玉從古至今都沒有壹個確切的定義(無論是礦物學還是康熙詞典都沒有確定的註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玉這個名詞從古代而來,而古人是怎麽定義玉的呢?古人曰:“石之美者為玉”,也就是說美麗的石頭就可以稱之為玉。結合古人的說法,除了美之外,還應該要具備壹定的硬度(摩氏硬度在5以上),還要具備穩定耐久可傳承等要素。當然優秀的玉種還應具備更多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如果按照古人提出的優秀玉石須具備“十壹德”,而黃龍玉完全具備。
但還是不乏壹些人只承認和田玉為真正的玉石,其它玉種都成了廣義的玉石,甚至不能稱作為玉。如果這麽說中國玉文化就沒有萬年的歷史,因為在和田玉之前被發現使用的玉石都不是玉了,後來國際公認的玉石之王翡翠也不是玉,就連古往今來中國人熟知的“和氏璧”都變得不是玉了(據考證和氏璧是非和田玉的其它玉種),難道中國萬年玉文化是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子虛烏有,閉門造車的結果?是不是“中國玉文化”可以直接更名為“中國和田玉文化”了呢?,也可以讓和田玉直接更名為“玉”,去掉前面的定語了呢?按此邏輯,等到有壹天和田玉資源枯竭殆盡後,中國玉文化從此也就結束了?!那且不是貽笑大方,成了某些人自圓其說了。
當然壹個新的玉種即使再優秀,也需要人們逐漸的去認知和接受,它的價值形成也需要壹個過程,就像當初和田玉剛被發現到被接受、認可並廣泛使用用去了百年的時間,翡翠剛進入人們視野時被嘲笑”非玉也“,但只用了七、八十年的時間就超越了當時中國玉文化的主體和田玉了。它們的文化底蘊、價值體現都是人們在接受、玩賞、收藏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並變得厚重的,沒有壹個玉種是天生就是出自名門,所以當壹個新的玉種,如黃龍玉的出現時,某些人就急於去否定它玉的特質,或者完全去否定它未來的價值都是狹隘的、偏執的或是有目的性的。在現代經濟發達、科技發達、通訊發達、互聯網發達的信息時代,有理由黃龍玉會用更短的時間去實現其應有的價值。
2013年3月1日,由雲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準發布的DB53/T440—2012《黃龍玉》地方標準啟動實施。該標準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更強,尤其是質量檢測指標更全面更具體。這次“新地標”啟行後,將使黃龍玉市場經營秩序進壹步規範,從很大程度上減少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等問題,以科學的鑒定和檢測標準來保障消費者權益,通過行之有效的質量檢測體系來保障黃龍玉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黃龍玉的省級標準的不斷實踐和優化為下壹步的國家標準出臺做好充分準備。根據亞洲寶石協會(GIG)玉石研究報告(GIG)。 日常保養的主要方法與翡翠及和田玉相近:
1,忌硬碰硬,使黃龍玉受損。
2,是切忌高溫暴曬,以免黃龍玉失水、失澤。
3,要經常佩戴、擦拭。清洗用軟布或軟刷浸清水刷去汙穢。
4,不能與酸、堿和有機溶劑接觸,這些化學試劑都會對黃龍玉表面產生腐蝕作用。
人養:凡是黃龍玉的高檔精品工飾品,因其質地溫潤細膩,勿需擦油、打蠟。只要經常把玩,撫摸,取得人體汗、脂的長期滋潤而更加晶瑩、水靈,而且越經常佩戴就越顯得溫潤迷人。
油養:為應用得廣泛的方法,但必須用於無色無味、清澈如水的優質嬰兒潤膚油;油養時註意觀察,必要時可繼續延長油養時間。
黃龍玉是玉雕行業中壹種新興美玉。它有和田玉之溫潤、田黃之色澤、翡翠之硬度(摩氏7度)、壽山石之柔韌。黃龍玉外觀,既有翡翠可見的纖維狀結構,也有與田黃相似的蘿蔔紋;其透明度既有令人滿意的翡翠的“水頭”(其透度可達3-6cm),又有比和田玉更好的“油頭”;其玻璃光澤更引人入勝,再加之黃龍玉的主色是黃色和紅色,黃色寓意“富貴”,紅色寓意“吉祥”。這是壹種非常優秀的玉種,既可以把玩原石,也適合雕刻成各種擺件、飾品,深受消費者青睞,成為當今玉石收藏新貴。黃龍玉壹路飆升的價格,激發了人們的收藏熱度,他們把黃龍玉當成比房地產更保險的投資領域,但對於黃龍玉的文化價值,研究者甚少。不少學者及玩家認為,黃龍玉的品質已臻完美,只可惜其現世時間太短,文化底蘊不足。
黃龍玉作為壹種玉種的文化確實不如和田玉與翡翠。作為在我國壹夜成名的黃龍玉,收藏界是褒貶不壹,但歸其原因還是因為它的出現時間太短,沒有形成其特有的玉石文化,文化是要有壹定的時間才能形成。但翡翠在中國的早期經歷不盡如意,剛出現時和今天的黃龍玉相似,它用七八十年左右時間變成人人追捧的對象。隨著時間的積累,這壹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的價值本身就堪比黃金,升值潛力巨大,人們有理由相信,黃龍玉將形成壹種新的玉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