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裏走出的"窗簾大軍"
肯幫帶
德興農民從事窗簾行業,始於壹個叫劉華的領軍人物。1993年,家住德興市黃柏鄉洋田村的劉華高考落榜,到廈門壹家窗簾廠打工,劉華工作特別賣力,短短半年時間,便掌握了窗簾的進貨、制作、安裝、銷售整個流程。看到辦窗簾廠的門檻低,要求不高,1994年初,劉華想方設法籌集了壹筆資金,和幾個朋友在杭州郊區與人合租了壹間用油氈蓋的民房,開始了創業之路。
無情的市場卻給了劉華當頭壹棒,他拿著窗簾樣品跑了半個月也沒有獲得壹張訂單。但他沒有氣餒,仍然騎著自行車到處聯系業務,工夫不負有心人,22天之後,終於有壹個天津老板給了他們業務,做完這單生意,他們凈賺了3000元。首次的成功讓劉華他們更加努力,他們白天帶著樣品跑訂單,晚上按著尺寸做產品,用誠實守信打動客戶,從此,他們的生意越做越大。
劉華成功了,他沒有忘記鄉親們,他努力把自己的親戚、朋友帶出大山,走向廣闊的窗簾創業路。就這樣,親幫親,鄰帶鄰,每個洋田人的窗簾廠既是企業,同時又是壹個個窗簾技術的培訓班。洋田村人帶動整個德興人,逐漸走出家門,用窗簾拉開了全國各大省市的市場。
能吃苦
在德興窗簾大軍中,流行這樣壹句話:要當老板,先練單車。對這句話體會最深的要算現在已經是上海窗簾業“大佬”的倪封庭。剛到上海創業時,因為資金短缺,每次進貨都是他自己騎著自行車將6米長、30公斤重的窗簾軌道扛回來的。有壹次,為了給客戶裝窗簾省點費用,他從長安路騎自行車到浦東機場,來回100多公裏。到家後才發現屁股又紅又痛,搽了好幾天的爽身粉才逐漸緩解。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德興窗簾大軍經常用這句老話來勉勵自己。正是有了這種精神,讓他們在壹次次的失敗後又能站起來。資產過千萬的吳紅,如今是杭州窗簾業舉足輕重的人物。1996年初,吳紅和人合夥在煙臺辦窗簾廠,不到3個月的時間,廠子就倒閉散夥。他又壹個人到千島湖辦廠,還是做不下去。到了7月,吳紅只好收拾東西回家,半年時間虧了7000元。壹度悲觀失望的吳紅,在母親的鼓勵下,到杭州重新開始創業。漸漸地,他用熱情和誠懇打動了用戶,窗簾生意逐漸好了起來。生意做大了,吳紅還是秉著山裏人的特性,親自做窗簾、送貨,有時候要忙到晚上二、三點鐘。
有遠見
早些年,德興人在外辦窗簾廠,由於入行成本低,技術簡單,幾乎無壹例外地做成品批發。大家產品相同,規模相當,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導致價格壹步步走低,利潤壹點點減少。於是,壹些人便開始另想出路。
現在上海開窗簾連鎖店的劉曉明告訴記者,他是靠開窗簾店起家的,但那樣經營,規模不能擴大,只能守著店當小老板,同時還會造成同行經營戶的惡性競爭。從2002年開始,劉曉明想到了加盟的方式,自己提供品牌和技術,讓更多的德興人加入到窗簾大軍中來,形成合力,經營窗簾產業。現在劉曉明的“晨晨窗簾連鎖店”已開到21家,總營業面積達6000平方米,每年的營業額達到3000余萬元。
除了在經營模式上創新,德興人也在開拓新品種上做文章。有的在竹子之鄉辦起了竹簾加工廠,有的生產木百葉窗片,有的轉向生產電動遮陽篷,還有的專門生產鋁合金窗簾軌道……不少廠家都設有自己的研發部,壹方面對傳統窗簾進行改造、更新,壹方面進行溫度感應窗簾、電腦遙控窗簾等新品種的開發。據悉,現在德興人自己研發的窗簾新產品已經有10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