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向中印邊境運送大量物資
中印紅山頭之戰,炮兵抵近射擊
1962年10月,中印邊境局勢驟然緊張起來,印軍企圖依靠武力搶占地盤,造成既成事實,以達到擴張領土的目的。在印度尼赫魯當局不斷在邊境挑起事端,制造流血事件,拒絕和平談判,並向中印邊境集結重兵的情況下,為了打擊印軍的囂張氣焰,保衛邊疆地區安全,中方決定對印軍的侵略行為予以堅決反擊。
在中印邊境西段設防的印軍錫克族士兵
10月17日,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決定以西藏軍區現有兵力,首先殲滅侵入北克節朗河谷地區的印軍,並殲滅達旺地區的回援印軍部隊。為配合上述行動,在西段地區以新疆軍區現有兵力,首先殲滅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的印軍,然後清除河尾灘河天文點兩個防區的印軍。
總體來看,中印邊境東段是主戰場,我軍藏字419部隊作為東段主力開赴前線待命,主要任務是在機動作戰中殲滅敵有生力量。而在西段的軍事行動,則作為對東段的配合與呼應,則以攻堅拔點,清楚印軍侵占據點為主。
此時在中印邊境西段地區,在當年8月以前,印軍***有114旅旅部,4個步兵營(查謨-克什米爾國民就第7、14營,第8廓爾喀聯隊第1營和傑特聯隊第5營)***計4000余人。為增強二線機動兵力,印軍又於9月、10月先後將第70旅所屬的傑特聯隊第3營和庫馬盎第13營調至列城和楚舒勒地區,這樣印度在西段地區的兵力增至5600人,其中印軍第114旅的5個營3000余人分散配置在600公裏長的邊境線上,更有1300余人駐紮在侵入我國領土內的43個據點上,並依靠這些據點繼續向中國境內挺進。
我國在蘇聯PM-3型迫擊炮基礎上研制的55式120毫米迫擊炮
在西段的我軍部隊的首要任務,是拔除這些軍事據點,但如果僅僅依靠隨身攜帶的班用武器,顯然很難啃下這些硬骨頭。於是在戰前,新疆軍區特地將精幹的炮兵部隊配屬給壹線作戰部隊作為火力支援,其中步兵第10團第3營配屬壹個120迫擊炮連,1個無後坐力炮排,負責殲滅加勒萬河谷14好據點的印軍,步兵第11團第3營配屬壹個120迫擊炮營,壹個加農炮連,和壹個無後坐力炮排,則主攻紅山頭6號據點。其余兵力負責迂回包抄,切斷印軍各據點陣地的聯系。
1951年參加閱兵儀式的蘇制ZIS-3型加農炮,我國在此基礎上研制出54式加農炮
鑒於西段地區地處高原地帶,空氣稀薄,道路崎嶇難行,作為我軍主要火力輸出手段的54式122毫米榴彈炮,56式152毫米榴彈炮和59式130毫米加農炮因為自身重量過大,難以在高海拔地帶運輸,後勤難以保障等原因,無法進入預設戰區執行火力支援任務。最後,新疆軍區選擇了某師炮兵團的55式120毫米迫擊炮和54式76毫米加農炮,這兩款團屬火炮分別是根據蘇聯援助的PM-3型迫擊炮炮和ZIS-3型加農炮研制的,雖然火力無法與我軍的主力榴彈炮/加農炮相媲美,但對付印軍臨時搭建的戰防工事還是綽綽有余。
我軍的無後坐力炮也起到了很好的火力補充作用,圖為中蘇邊境沖突時期我軍的無後坐力炮部隊
最重要的是兩者重量適中,易於長途運輸,機動性強。如54式加農炮行軍狀態下全重為1200kg,55式迫擊炮則僅有500kg。
開赴西段前線的迫擊炮營攜帶12門55式迫擊炮,加農炮營第二連則攜帶4門54式加農炮,由於時間緊迫,這些火炮裝備以車載的方式從喀什出發,南下開往天文點防區。由於新藏公路在1957年建成時只是簡易的沙礫公路,特別是從葉城在往前走則是壹大片人煙稀少的高原無人區,補給非常困難,而部隊出發時火炮裝備已經讓卡車全部滿載,根本沒有多余的空間攜帶足夠的給養。官兵集思廣益,通過臨時加高車廂,增大裝載容積等土辦法,硬是在葉城多攜帶了三分之壹的物資。
而從葉城出發,行進到喀喇昆侖山區的崎嶇山路上時,又遇到了氣壓過低導致汽車過早開鍋,戰士們遭遇高原反應等難題。就是在這樣的艱難困苦下,炮兵部隊硬是咬著牙翻越海拔4200米的塞利亞克大阪和5200米的奇臺大阪山區,經過4天4夜的急行軍,終於在10月13日中午抵達防區。蘇制吉斯151是我軍在對印前線作戰時運輸後勤物資的主力車型,老解放卡車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研制的
此時,部隊官兵已經精疲力竭,部隊使用的蘇制吉斯151型卡車也已經無法使用。官兵抓緊時間進行休整,恢復體能,同時指戰員也利用這段間隙熟悉周邊地形,重點對被印軍侵占的紅山頭附近的地形進行勘察。
從喀什出發的我軍炮兵部隊,吉斯卡車上裝載著壹門54式加農炮
這壹地區實際上是位於天文點西南約10公裏外的壹處高地,該高地東、西、南三個方向坡度較緩,唯北面為難以攀登的懸崖峭壁,印軍在此地修築了12各大小堡壘,並以塹壕和交通壕相互連接,形成壹個立體的環形陣地,駐有100余名官兵。紅山頭與我天文頂哨所之間是壹片沙石幹河床,地勢開闊,如果在缺少火炮支援的情況下貿然用步兵沖鋒,則很容易成為紅山頂上敵軍機槍的活靶子。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上級指示炮兵在進行炮火準備時候,務必在第壹時間摧毀印軍的堡壘,然後在步兵發起全線攻擊之際,壓制住印軍陣地上的火力網。為了將炮擊效果增至最大,部隊決定將炮兵陣地直接選在距離敵陣地900-1200米的沙石灘上,采用直瞄的方式抵近射擊。這種類似“大炮裝刺刀”炮擊方法極為大膽,稍有不慎炮兵陣地就會暴露在印軍火力之下。我軍首先將炮兵觀察所全部設在天文頂的山坡上,官兵們在15日夜利用夜色掩護對印軍的主要工事,火力點位置進行測定,並繪制了精確的射擊示意圖,並在第二天進行了各部隊火力分配和戰前演練。
17日下午,部隊接到上級指令:當日入夜後各部隊進入攻擊位置,第二日淩晨5時進行炮擊,數十輛維修後的軍車載運或拖拽著迫擊炮與加農炮向預設陣地開去,在接近戰區時統壹關閉車燈,由步兵引導前進。到達預設炮位後迅速展開陣線,將火炮架設到位。此時擔任主攻的11團3營官兵也抵達出發位置整裝待命。炮兵與步兵的行動完全沒有引起對方印軍壹絲壹毫的察覺。
在西段紅山頭壹帶構築簡易地堡的印軍部隊
淩晨5時許,天色尚暗,印軍大多還在睡夢中,而我軍的加農炮和迫擊炮已經調整好了射擊參數,對準預先設定的炮擊目標。5時15分,隨著炮兵指揮員壹聲“放”剛剛落下,迫擊炮首先開火,各陣地上的55式迫擊炮瞬間噴射出猛烈的炮火,炮彈從半空中呼嘯而過,精確地命中敵軍的陣地和堡壘上。
酣睡中的印軍被驚醒,不知發生了什麽事兒,立刻陷入慌亂之中,很多士兵連褲子還沒穿上,就拿起步槍機槍漫無目的地亂射壹通。
在西段紅山頭壹帶的印軍塹壕陣地
此時,炮兵指揮員接到了“加大炮擊火力”的指令,加農炮和無後坐力炮也開始加入戰陣,我軍火力全開,尤其是直瞄射擊的54式76毫米加農炮,其炮彈直接將印軍好用碎石構築的堡壘撞開缺口,在第壹次急速射擊後,印軍的堡壘工事就接連倒塌,陣地上也已是壹片狼藉,炮兵指揮所上的官兵在望眼鏡裏看到慌亂中的印軍士兵在無力地拿起輕重機槍反擊。而在第二次急速射擊後,整個紅山頭陣地已經被硝煙和火焰所籠罩,被炸飛的工事殘片,機槍零件和印軍屍體四處散落,印軍的抵抗能力瞬間消失。
在西段高海拔地區奮力托運英制6磅炮的印軍炮兵。因為訓練和後勤裝備水平所限,在西段的戰事中印軍炮兵並沒有起到什麽作用
對紅山頭的炮火準備持續了30分鐘,炮兵部隊總計發射1100余發各型炮彈,印軍的防禦工事被徹底摧毀,他們僅有的幾門迫擊炮也被打啞。炮火結束後,步兵迅速發起進攻,炮兵也進入延伸射擊狀態為步兵提供掩護,步兵手持爆破筒和火焰噴射器逐個掃清還在暗堡與塹壕中負隅頑抗的印軍。
期間作火力掩護的迫擊炮營還集中了印軍設在紅山頭上的彈藥庫,引起了沖天爆炸。經過80分鐘的激烈戰鬥後,3營7連的戰士們將紅旗插上了紅山頭山頂。整個紅山頂爭奪戰,我軍以犧牲8人,傷26人的代價,擊斃印軍42人,俘虜20人,繳獲迫擊炮3門,卡車兩輛,輕機槍4挺,各型步槍沖鋒槍無算,取得了西段保衛戰打響以來首次大捷,而在這場大捷中,我軍炮兵部隊精準且迅猛的炮火準備與延伸射擊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紅山頭陣地被摧毀後,從廢墟中狼狽地爬出來向我軍3營官兵投降的印軍士兵
紅山頭之戰後,我炮兵部隊又跟隨邊防部隊在西段轉戰巴裏加斯和班公洛地區,接連在第壹、第二階段的數次戰鬥中取得勝利,有力打擊了印軍的囂張氣焰,也讓妄圖憑借堅固工事頑抗的印軍官兵見識了我軍炮兵的強大威力。
相比之下,印軍前線部隊配屬的迫擊炮部隊彈藥不足,缺乏訓練,而且印軍的82毫米迫擊炮無論射程還是威力,都無法和我軍的120迫擊炮相媲美,而火力相對強大的榴彈炮部隊則因為自身機動性差,無法前進到壹線提供火力支援。在我軍強大的炮火面前,印軍只能依靠並不算堅固的地堡工事以命相搏,其結果只能是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