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高考制度的弊端——辯論賽的辯題

高考制度的弊端——辯論賽的辯題

“文理分科好比把學生強制性地按在兩個池子裏拼命灌。”說起文理分科,有識之士有說不完的話。有識之士認為,文理分科不但不利於高中階段的教育,也不利於大學人才的培養,由於學生的發展方向從高中階段就基本確定了,大學在招收學生的時候選擇余地自然就少了,更關鍵的是進入大學的學生的可塑性大大降低了。他指出,目前許多大學都已經意識到低年級分專業的弊端,開始淡化專業概念,高中階段的文理分科為何就不能早點取消呢? 高考應重點測試基本能力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陳觀光也表示,今後社會發展的方向是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文理分科過早地將孩子的發展方向細化了。” 陳觀光指出,目前的文理分科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適應高考制度,這種功利性的做法必須改變。他認為,高考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生基本能力的測試上,專業方向的發展應該讓學生在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階段再進行選擇。 文理不分科是發展趨勢 現在的高考已經普遍出現了“假冒偽劣”和“權力代分”,玷汙了高考的公正和公平,可以肯定社會服務分和創新分壹旦設立,立刻會冒出千種假證和萬張條子,來非法攫取這兩種分,從而使改革名譽掃地,不能再執行下去。 弊端是無法選出創新型、偏科型(但在那壹科上有很強的天賦以及對社會科學發展有利)人才。造成專業性強的人才流失。考出來的大部分是書呆子。他通過比較不同的招生模式為聽眾作了詳細的分析,並進壹步反思高考制度中日益嚴重的狀元崇拜和清華、北大熱等反常現象。在這場講座中,許紀霖教授提出了以下幾個觀點:壹是在以科技為核心發展的今天,應試教育難培養創新型人才;二是中國的高考制度在社會上承擔著非教育使命——社會流動使命;三是要消除高考制度的弊端,應結合中國目前的情況,進行多元化試點,多種制度同時實驗,多條腿走路。 許紀霖教授主要從事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和知識分子研究,自1980年代以來,許教授持續關註學界前沿和文化熱點,撰寫了大量觀點獨特的文章,出版有《中國知識分子十論》等多部專著。“高考制度是迫不得已的荒謬之舉。”  應試教育難培養創新型人才

許紀霖認為,九十年代後期,高考的很多弊端慢慢暴露出來。許紀霖分析說,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如果說知識是最大生產力的話,那麽這個知識主要是靠量的堆積可以實現。但到了整個世界已經全球化了的今天,特別是以科技為核心發展的今天,它需要的是知識的創新,也就是說要培養創新型的人才。

但是今天的高考越來越應試化,也就是說,現在的高考題越來越死,客觀題越來越多、主觀題越來越少,讓個人發揮的空間極其有限。

高考承擔著非教育使命

今天這個高考制度,就它的考試內容來說,大部分人都認為是荒謬的。但是這樣壹個荒謬的制度還存在,看來還會繼續存在,這是什麽道理?因為更多的人認為這個制度在今天還是公正的。也就是說今天中國的高考制度在社會上承擔的是壹個非教育的使命,它不僅僅是壹個所謂按照知識的標準來選拔精英,更重要的壹個使命,是壹個社會流動的使命,就是通過這樣的壹個剛性的考試制度,讓底層的精英有可能往上流動,特別是給底層、內地的農村這些人壹個希望,也就是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的希望。

許紀霖說,大學這幾年講自主權,自主權的開放引起了反對聲,與其說來自上面,不如說來自下面,因為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壹個沒有信用的社會。中國科大曾試行過不通過高考,讓名牌中學的校長推薦學生入學。但效果並不好。很多中學是把壹般的學生推薦出來。因為他把這些有可能考不進有可能考得進的學生推薦給妳,然後確保每年自己有多少名額上名校。所以直接由中學校長推薦,通常大學都持某種懷疑的態度,通常我們認為推薦生未必比考來的人更好。這就是對壹個中學的校長信任的問題。 高考選拔出來的都是只會考試的書呆子,綜合素質差,高考壹卷定終身讓很多學子毀了壹輩子。很多人都把高考當作改變命運的最好機會,因而都12分的重視它,在乎它.其實這樣的話就造成了個人發展方向的改變.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很多人都放棄了他們的愛好.把全部都放在高考的準備上.難道中國就需要只會考試的學生嗎?當然不是!這裏只是體現了高考的壹個弊端,高考其實有很多不完善. 也有人為高考抱不平,當然了,我所說的不全是不好的地方,起碼現在我們沒有辦法來改變這個現狀,中國是壹個關系和金錢的社會,這同樣是壹個現實.恐怕只有高考才能做到相對的公平和公正.讓這些關系和金錢的體制暫時的遠離這裏! 任何時候無論什麽東西都有他的兩面性!這是壹個永恒的規則。而且自己的能力完全不能被現在所學的體現出來,現在學的以後又能用到多少?能力,才是以後真正需要的。 雖然很多人說 高考不是人生的唯壹出路但是在現在中國教育體制沒有完全改變壹考定終身的前提下高考仍然是不能不選擇的壹條出路! 高考制度不利於學生的創造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嚴重扼殺了年輕人的想象力。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演講時稱,高考導致學生只知道學習,對其他事情不管不顧,難以具備創新人才所需的綜合素質。同時還出現了壹種危險的跡象,高考成為壹些地方官員撈取政績的手段。采用全國高等 學校招生統壹考試制度,由壹次考試定終身。現有的高考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科目中,很難全面反映出學生的素質狀況。但往往壹次考試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學習質量,尤其是不能反映學生能力的高低,有可能使真正優秀的學生落榜。高考制度壹統天下不利於人才的培養,中國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都是壹些會考試的學生,這也是中國至今仍然創新不足的重要原因 高考制度與素質教育、創造教育之間的沖突,體現了作為壹種選擇性考試活動及其功能,與作為壹種全面的、應然的考試功能和理念之間的差異與沖突。我國現行的全國性、大規模的統壹高考制度,使這壹矛盾與沖突更為突出和加劇。在全國統壹高考制度,其主要弊端集中在兩個方面,第壹,這種全國統壹進行的、單壹的書面考試的形式,不利於創新性、個性化人才的選拔,並導致了基礎教育中片面的知識教育傾向盛行;第二,現行高考制度加劇、激化了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之間的競爭,對青少年學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與沈重的學習負擔,不利於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仔細分析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及其動因我們發現,後者,即高考給青少年所帶來的過大的競爭壓力,其實根源並不在於高考制度本身;至於前者,即現行考試制度和方法自身的缺陷,人們並非沒有認識到,也不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是這些替代的辦法在我國現階段還無法全面付諸實施。由此可見,現行高考制度出現的問題,其根源在於我們社會發展的局限性,單靠教育工作者或考試工作者壹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根治高考中出現的問題和弊端的。高考對於其本應遵循的教育宗旨的復歸,最終還需依賴於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近年來,很多地方已經連續幾年出現了大城市的高考成績低於中小城市,城市的高考成績低於鄉村,教育部門的領導不解,城市的教學設備比鄉村先進,城市的家長對教育重視,城市的師資力量比鄉村強,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其壹是部分鄉村中考的淘汰率高,而城市高中較為普及;部分鄉村高中違規操作,在高考前以預考或其它方式再淘汰壹批高考上線無望的學生;其二是鄉村學校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普遍比城市學生要長,課時更多(對高考“無用”的科目基本上都不開設);其三高考試卷雖然近些年來由知識立意轉為能力立意,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明顯提高,但對基礎知識的要求其實更高。(在小綜合試卷中,雖然考查的知識點不多,但分值更大。)城市學生普遍基礎知識不過關。 新華網:從試卷中我們無法了解學生的思想,無法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是壹張對成年人來說也異常枯燥無味的試卷,而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尚未成年的學生,有學生說,高考之後最恨的就是學習。我們培養出了壹批厭惡學習卻會考試的學生,這難道就是我們教育的目標?高考制度成為應試教育的指揮棒,影響了整個學校教育的內容和評價方式,致使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圍著高考轉,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壹考定終生,負擔和壓力日益加重,高分低能現象層出不窮等等.誠然,高考在考試內容與形式方面確實存在著壹些不合理之處,由此也帶來了壹些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