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的科研作用
人們通常認為老鼠是傳播疾病、制造麻煩和惹人討厭的動物。但從二十世紀初以來,正是老鼠壹直在充當人類醫學研究的“老黃牛”:它們既是研究疾病的工具,又有檢驗藥物作用,為人類戰勝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位於美國緬因州山漠島的約翰遜實驗室在醫學研究界是個大名鼎鼎的地方。自從1929年建立以來,無數科學家曾來到這個實驗室,從這裏帶走各種各樣的老鼠,供科學研究之用。
約翰遜實驗室是全球小鼠模型的資源中心,提供3000多個品系的實驗用小老鼠。這些老鼠有些來自自然界,有些是通過基因技術“定制生產”出來的。在每壹個品系裏,所有的小老鼠除了有性別的差異外,從基因層面看是完全相同的。在這個實驗室提供的小老鼠中,有壹些患有人類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松癥、阿爾茲海默癥等;還有壹些老鼠,在某些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比較容易發胖、得癌癥或是受感染。
實驗用小老鼠的作用巨大。生物學家利用它們研究基礎生理學,疾病學家利用它們尋找導致疾病的基因變異,醫藥學家在它們身上實驗各種藥物。它們具備壹切醫學研究需要的特征:便宜、好養、繁殖能力超強、成熟迅速、比大動物易於管理和觀察。
最先提供實驗用老鼠的是美國馬薩諸塞州格蘭比鎮的退休教師艾比·萊斯羅普。20世紀初,她培育出了後來十分有名的“B6”型老鼠。2002年,作為生物基因圖譜研究的壹部分,“B6”型老鼠被選為鼠類的總代表,科學家繪制出了這種老鼠的基因組圖譜。 《自然》雜誌發表的壹份研究報告顯示,老鼠的基因多樣性還遠遠沒有被人類完全發掘。
科研人員比較了15種老鼠的基因序列,其中有4種是從野外抓到的老鼠的後代,另外11種是實驗室長年使用的“傳統”品系。令研究者們驚訝的是,實驗室裏常用的那11種老鼠,竟然大部分來自西歐同樣的祖先。在它們身上,很少找到來自中亞、東南亞或是島國日本的老鼠的基因。科學家指出,這說明在自然界,老鼠的基因多樣性仍然十分豐富,這為科學家們生產更多品系的實驗用老鼠提供了巨大的潛力。所以老鼠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安徽省附近考古發現,人類還沒出現以前,老鼠就在地球上生活了4700多萬年,可說老鼠是活化石。 據生物學家猜測,如果有全球性災難致使生物大量滅絕,鼠將會是哺乳類最後滅絕的生物。
綜合外媒2013年2月28日報道,可能因受到核原料和輻射影響,伊朗首都德黑蘭的街頭出現成群體重動輒重達四五公斤的巨大老鼠。伊朗當局出動壹支由10名狙擊手組成的“精英狙鼠隊”,已成功捕殺2000多只“變種巨鼠”。
疑似受到核輻射影響,伊朗首都德黑蘭街頭2013年出現了成群的巨大老鼠。這些老鼠動輒重達四五公斤,體型比壹般家貓還要大,就連捕鼠器都裝不下。
德黑蘭市議會的環保顧問、大學講師伊斯梅爾·卡赫蘭表示:“這些老鼠似乎已經發生了基因變異,可能是受到輻射和毒鼠藥裏頭的化學物質影響。通常完成這樣的演變需要數百萬年。”
據悉,由於這些“變種巨鼠”已對毒鼠藥產生抗藥性,德黑蘭市議會派出10名狙擊手夜間滅鼠。狙擊手們2013年已在德黑蘭街頭幹掉了2205只巨鼠。
形態:壹般成年鼠為成年人手掌大小,色有黑白,頭小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