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陶瓷的步驟是什麽
(壹)采集瓷石瓷土:瓷器都是以瓷石和瓷土(高嶺土)為基本原料燒制而成的。先人們最初是在生活中發現經火燒過的泥土會變得十分堅硬,並在千百次實踐後發明了陶,在燒制陶器原料選擇中發現了瓷石瓷土並燒制成了瓷,瓷石瓷土具有燒成瓷器所必需的礦物成分和特性。
(二)粉碎磨細瓷石瓷土:將采集到的瓷石瓷土利用專門工具進行粉碎磨細。例如在古代用巨碾或巨石錘在石臼內把原料舂細。
(三)陶洗澄澱細瓷粉:把加工成極細碎的石土瓷料倒入或方或圓的陶洗池內進行陶洗。具體作法是依山就勢,利用斜坡,從高而下建三、四個池子(多至五、六個),將細碎瓷料倒入池子化成泥漿,水漿經不同池子順勢流向低池子中,粗大的瓷料先沈澱,最細的瓷料沈澱在最低的池子內,蒸發水分後成泥塊狀,也就是制瓷坯泥。多次揉和後即可用來制作瓷坯了。
(四)制作瓷坯:將坯泥放在制坯工具上,壹般是轉輪,也有模框等,由已熟能生巧的工匠們妙手做成各種器物晾幹。當然制作的方式方法也是壹個由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過程,如由先古時期的泥土塗抹,泥條盤(圈)築到利用慢輪進而快輪旋制,如果是大件器,則需分上下兩截分別拉坯,然後用胎漿或胎泥連接成整器。
(五)裝飾繪畫:坯胎成型後,匠師們據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物的審美需要進行裝飾繪紋,方法多種多樣,如刻、劃、印、繪畫、雕塑等。刻劃紋飾需在坯胎將幹未幹時用竹刀等特殊工具進行,印花或雕塑需在坯泥較濕時進行制作,而繪畫則是在胎體涼幹後進行,根據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原料繪制,如釉下青花用鈷料,釉裏紅用銅料,五彩、粉彩等釉上彩則是用不同彩料在燒成的瓷器素面上再行繪畫,然後經低溫反復燒而成。
(六)均勻上釉:將裝飾完畢的坯胎上釉。在不同時期所用的釉料不同,上釉的方法也不同。例如拓(塗)釉法,用筆或刷子蘸釉漿後塗於素胎之上;吹釉法,用管筒據需要,壹端蒙細紗,蘸釉漿後吹於胎體之上,多次反復至均勻乃成;浸釉法,壹般用於胎體外部施釉時,手持器坯浸入釉漿中輕輕上下拉動或左右轉動,借坯體的吸水性讓釉著附在胎壞上;蕩釉法,把釉漿註入器坯內,上下左右旋蕩胎體,使釉漿均勻附上器坯內壁,壺瓶、罐類容器常用此法;此外還可將坯體放在旋輪上施釉,利用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使釉漿散甩到器坯內壁上,故稱之為輪釉法。
(七)入窯燒成:將裝飾繪畫好的器坯上釉之後裝入匣缽就可入窯燒制。壹件完美的瓷器燒制成功與窯的形狀,裝瓷匣缽入窯後的擺放位置、燒成溫度的高低、窯內火焰燃燒的化學變量等都有極大關系。不同時期,不同瓷質的瓷器燒成溫度是有差異的,其平均燒成溫度在1100℃-1300℃之間。因此,必須將瓷坯按窯內前後左右、上中下的不同溫度位置碼放,才能燒成各具特色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