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今年會有如此之多的日本造假事件被爆出來
曾幾何時,“日本制造”以誠信、嚴謹、精細”而著稱,“日本制造”也因此壹直成為制造業高品質的代名詞。然而現在,曾經以質量著稱的“日本制造”似乎正在經歷著壹場“地震”——神戶制鋼所篡改部分銅、鋁產品的檢驗數據,把產品以次充好地賣給客戶,他們的客戶囊括了汽車、飛機、軍工等多個領域的制造商,更是包含壹些世界頂級的企業。與此同時,日本汽車業巨頭日產汽車宣布,暫停本土全部工廠的出貨,並停產壹段時間,原因是日產的工廠在進行檢查時有造假行為,讓無資質人員充當質檢員;隨後,因安全氣囊存在隱患而廣受關註的日本高田公司被曝篡改測試數據……
無論是作為日本支柱行業的汽車業,還是曾經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的家電業,或是建築、鋼鐵等助推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行業,日本制造業部門近年來頻現各類違規、造假醜聞或缺陷問題,遭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質疑。壹時間,人們也紛紛在感嘆:“日本制造”開始跌落質量神壇了……
“日本制造”頻現造假醜聞
作為全球高端制造的代表之壹,“日本制造”壹直以高品質、高性價比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同樣的,在質量管理領域,日本制造也為全球帶來了全面質量管理、精益質量管理等知名的質量管理方法和模式,成為“中國制造”等學習的榜樣。
然而,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制造業的分工變化,曾經高品質的“日本制造”近些年似乎遇到了不少的“麻煩”,使得引以為傲的高質量頻頻出現事故:2009年9月,豐田汽車因“召回門”深陷危機,其先後宣布在全球範圍內召回的多款車輛,合計850萬輛;2016年4月,三菱汽車承認在油耗測試中采用不當手段,使得燃油經濟性測試結果好於實際情況,涉及62.5萬輛微型車;對日本制造業打擊最大的或許來自高田問題氣囊事件,高田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安全氣囊制造商,因為使用存在安全隱患的氣囊,使大眾、通用等汽車公司被迫召回數千萬輛汽車。
除汽車行業之外,“日本制造”的其他優勢產業同樣未能幸免:東芝公司曾經是世界家用電器和筆記本電腦的領軍人物,然而在中韓企業的競爭之下,傳統陣地紛紛丟失,困境之下,東芝也選擇了造假——2015年7月,東芝深陷財務造假醜聞。不僅如此,日本建築業也在去年曝出業內近年來最大醜聞。2015年10月,日本三井不動產集團銷售的橫濱市都築區壹幢公寓樓發生傾斜。在調查後發現,作為該項目的下遊承包商、負責打地樁的日本建築業龍頭企業旭化成建材公司在施工時偷工減料,甚至在施工前就篡改了固定地樁的混凝土用量、地盤強度等數據資料。
近年來被曝光的日本制造業醜聞還沒有結束,直至今年的神戶鋼鐵、三菱汽車等知名企業和品牌也陷入其中……。“我認為神戶鋼鐵的‘造假門’不是壹個偶然事件。經調查發現,包括管理人員在內的數十人參與其中,這說明神戶制鋼所造假案是壹起長期的、集體性的行為,其副社長梅原尚人也承認,部分產品從10年前開始就壹直沿用篡改後的數據,篡改數據也並非個別人所為,而是獲得管理層默許,是公司整體性問題。”知名質量專家、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蔣家東認為,神戶鋼鐵的“造假門”也不是壹個孤立事件。最近10多年來“日本制造”可謂質量問題頻發,可以說“日本制造”暴露出的質量問題不僅在企業內部呈現集體參與、全面蔓延的趨勢,而且從單壹行業向多個行業蔓延,這顯然不是用壹個孤立事件能夠解釋的,而是顯示出壹種趨勢性、系統性的現象。
來自日本的專家、株式會社現代文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吳保寧則認為日本制造業出現的這些問題都是壹些個案。“當然是影響極其惡劣的個案,這些年本人接觸到的很多大中小企業和作坊企業的經營者,大家在循規蹈矩和遵紀守法這個問題上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很少有企業把它當作壹種負擔。因此,本人不認為絕大部分日本企業會平白無故地去冒天下之大不韙。因為各種法律法規非常健全,壹旦違法違規,企業和個人都將面臨各種嚴厲的行政和司法懲罰。與之而來的同時還將面臨道德和輿論上的日夜譴責。”
“日本制造”究竟怎麽了
三菱造假、東芝因資不抵債不得不斷臂求生出售閃存業務、高田因問題氣囊面臨破產的命運,松下、夏普、索尼等企業陷入虧損、變賣身家的泥潭。為什麽曾經創造了屬於自己“神話”的“日本制造”開始紛紛走下“神壇”?
“就整個日本制造企業質量體系崩塌的爆發原因而言,可以說既有個體因素也有整體根源問題。”日本制造研究專家、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經濟產業研究部副教授張玉來認為,個體因素就是不同企業在經營上出現的不同問題,比如神鋼的內因問題有4:近年企業經營業績持續下滑,為確保訂單和盈利,基層和高管都有作假動力;內部企業治理問題;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導致技術進步的源動力喪失,比如神鋼近年迅速布局全球格局導致投資規模巨大而研發走弱;來自競爭對手挑戰,在“出事”的鋁材領域,神鋼面對由古河斯凱與住友輕金屬工業聯合組建的“超級航母”UACJ集團。
張玉來指出,“日本制造”出現問題最大原因當然還是來自整體根源問題,這是整個日本制造業質量體系滑坡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曾經支撐日本制造業不斷改善、技術進步的社會根基已經瓦解。對於“日本制造”的整體根源問題,他也說出了4個方面:企業家精神的頹靡;日本生產方式遭遇挫折;日本的整體基礎研究水平也在不斷下降以及企業經營模式的轉變。“這也是問題的直接根源所在。首先,近年大批日本企業紛紛轉向歐美經營模式——突出強調股東利益而不是長期經營。過去,企業經營層主要精力在於構築長期經營體制,為此而不斷強調質量管理,特別是執著於日企普遍盛行的壹點壹滴式的質量改善活動(QC)。但如今,企業管理者更加關註各種短期財務報表,千方百計地追求利潤上升。正如小松原會長阪根正弘所指出,‘質量問題已經很少能提交董事會層面討論’,更多‘交給了基層質量負責人處理’。其次,近年來日本企業用工體制徹底轉型,瓦解了其質量體系的進步動力和源泉。1995年經團聯提出‘新日本式經營’之後,以派遣員工為主的非正式員工人數迅速增加,目前已逼近全部就業者40%規模。這些員工不再對企業具有強烈歸屬感,對於企業技術進步、產品質量體系以及改善等更是毫無興趣可言。而原來號稱‘團塊’壹代的熟練技術人員早已大量退休,所以,日本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出現普遍滑坡。最後,經營者傲慢態度也是問題湧現的原因之壹。自恃擁有傳統的質量優勢,日本企業經營者過於自信導致經營戰略以及應對策略失誤。”
“從近幾年曝出質量醜聞的三菱汽車、豐田汽車、高田氣囊、日產汽車、神戶制鋼等企業情況來看,引發質量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二:壹是高層管理者的經營理念和價值取向出現問題,偏離了顧客導向的基本原則;二是企業管理方式方法無法適應當前的全球化競爭形勢。管理者經營理念出現偏差往往是孤立的、偶然的情況,但企業管理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需要的問題確是帶有普遍性的,需要認真反思與應對。”知名質量專家、山東大學質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溫德成教授說。
“為什麽日本制造業會出現眾多醜聞呢?這也是本人壹直在思考的問題。”吳保寧認為背景有3個方面:壹方面,企業內部利益驅使,強調創利創收,忘記和忽略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和遵紀守法,其中壹個主要的原因是企業的“可視化管理”推行得不徹底,特別是在基礎的制造程序和工藝上沒有能夠徹底實行標準化作業,形成了許多有形和無形的“黑匣子”,為內部相互監督和外部監督留下了隱患和障礙,這種問題壹定有人意識到,但由於對日本制造的過於自信和自負,很大程度上也包括僥幸心理占了上風,造成了慘痛的後果。另壹方面,使用方或下遊企業對制造業的基礎或上遊企業提出了嚴厲的降低成本的要求,如果雙方不是***同改善,***享成果,對上遊企業來說是巨大的負擔。第三方面是對制造業的各種安全、排放、環境、節能和品質等方面的法律上和標準上的管制強化,客觀上提高了制造業的成本。
“日本制造”是否會跌落質量神壇
從三菱汽車油耗造假、東芝公司虛報利潤到高田安全氣囊的安全危害,本是戰後日本的驕傲並賴以生存的制造業,如今卻頻頻作為醜聞主角登場。甚至有人感嘆,“日本制造”已經跌落質量神壇。
“對於神戶鋼鐵所而言,面臨的現實困境將是政府的罰款和相關企業的索賠,以及品牌影響力的嚴重下挫,能否擺脫困境和破產危機,還有待進壹步觀察。這些負面的質量事件無疑將重創令日本引以為傲的制造業信譽,使得‘日本制造’國際形象嚴重受挫,引發對‘日本制造’普遍性的質量信任危機,最終在宏觀層面上進壹步打擊日本的經濟。判斷‘日本制造’是否從此將在質量上名譽掃地、壹蹶不振,還為時尚早。”蔣家東指出,壹方面,就整體而言,支撐“日本制造”質量優勢的工匠精神仍然存在;另壹方面,隨著日本輿論的關註,日本政府和企業也會進行反思和修正,如果這種反思和修正能夠重新激活日本的質量立國理念,日本反而可能在質量經營上再次發力。
道歉、破產、重組……隨著質量造假事件的出現,事件的“主角”們也在遭受著不同的“命運”。“這種違法違德的醜聞,對整個日本制造業的形象在短期內當然會形成重大打擊,其中受害最大最深的肯定是涉事企業本身。對‘日本制造’隨之產生的影響是企業內部的相互監管,用戶方的監管和國家主管機構的監管,在制度的設定和執行上將得到進壹步加強。另壹方面,日趨嚴厲的各種法律和標準方面的管制,是否超前,是否過度,是否可行,將進入壹個反思、評價和科學制定的階段。”吳保寧也表示,日本的制造業和德國的制造業壹樣,總體水平仍然處在世界的領先地位,不僅是研發本身,還包括企業自律、行業自律和遵紀守法方面;不僅包括大企業,還包括數量眾多的中小型企業,甚至於家庭式作坊。很多醜聞不是媒體的暴露,而是企業自身的自我揭露,這不僅是法律和道德的要求,更是行業和企業社會責任的驅使。這種自約自律和自我凈化壹定決策艱難,代價慘重,但卻是強化體質,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