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誰知道復姓第五和宇文

誰知道復姓第五和宇文

第五姓

壹、姓氏源流

第五(Dì wǔ)姓源流單純,源出有壹:

出自田姓,源自漢代遷徙齊國公族所改。據《姓氏考略》載:“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壹至第八。”又《後漢書·第五倫傳》載:“後或改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削弱各地豪強的殘余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湖北省房縣)壹帶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以門第順序被分為第壹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廣的弟弟田英為第八氏,其孫田登為第二氏,元孫田癸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壹支,也就產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這壹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較普遍流傳,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第壹至第八等姓,後來都改為單姓“第”及“五”(伍)兩個姓氏,現在保留復姓的很少。

二、遷徙分布

(缺)第五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壹百位。東漢時期,關中地區田氏後裔主要有兩支,第五姓和法姓。據《風俗通·姓氏篇》載 “第壹氏,其先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登為二氏。第三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氏。第五氏,齊諸田之後。漢高祖徙諸田,而有第壹至第八氏,漢第五倫,其後也。第八氏,亦齊諸田之後,田廣之弟英為第八門,因氏焉。”其中第壹、第二、第三氏,均無事跡。第八氏中有壹位叫第八矯的曾為王莽的講學大夫。第五第氏的代表人物是京兆(今陜西省西安)人第五倫,倫少年時非常狹義,在宗族中很有威信,曾率人抗擊過赤眉軍。東漢建立後,第五倫被光武帝劉秀召見並任命為會稽太守,“雖為二千石,躬自斬草養馬,妻執炊爨,受俸裁留壹月,糧余皆賤貿與民之貧羸者。會稽民俗殺牛祭祀,第五倫治之。”(《後漢書·第五倫傳》)在任鞠躬盡瘁,多有佳績。倫遷為蜀郡 太守後,以任人知賢而聞名。東漢明帝時官至司空,位列三公,在任期間,反對外戚專權,逝時年80余。其小兒子第五頡歷任郡太守,漢順帝時為將作大匠。第五倫曾孫第五種,少年郡中有名,漢桓帝時任兗州刺史,“不避強暴,彈劾中常侍單超兄子匡,降服泰山賊叔孫無忌,遭單超陷害。”(《後漢書·第五種傳》)卒於家中。第五種子第五巡,曾任太尉掾,也是少年有為。第五訪是第五倫的族孫,少有學識,為縣令,開倉賑濟,壹縣具治,得到漢順帝的嘉獎。後任護羌校尉,邊境服其威信。第五倫家族幾與東漢相始終,且政績頗佳。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曾師從博士京兆人第五元先。魏晉南北朝時期,不見第五氏事跡。至唐朝,有京兆人第五琦,曾任江淮度支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掌管大唐財賦十余年,其子第五峰以孝道著稱,其兄曰第五華。可見第五氏家族在中古史上是壹個綿延長達800余年甚至更為悠久的著名家族。第五姓望居隴西郡(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現在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壹帶地區)。

三、歷史名人

第五倫:字伯魚,東漢京兆長陵(今陜西省鹹陽東北)人。先世為戰國田氏,後徙西漢園陵,便以遷徙次序為姓。少年時耿介而好義氣。王莽末年,盜賊四起,宗族鄉親爭著依付第五倫。第五倫於是在險要之處修築堡壘,賊人來後,他便率眾引弓持矛堅守自衛。先後有銅馬、赤眉的軍兵數十部圍攻他們,都無法攻克。第五倫開始以營壘首領去見郡長官鮮於褒,鮮於褒見到他後,很欣賞他的才幹,征為自己的屬吏。後來鮮於褒因過失降職為高唐縣令,臨行時,握著第五倫的手告別說:“只恨與妳相知太晚。”東漢初,被京兆尹閻興召為主簿,後任鑄錢掾,領長安市,百姓悅服。建武二十七年,舉孝廉,補淮陽國醫工長。光武帝召之,有政見,拜會稽太守。雖為二千萬官,親自鋤草養馬,妻子為炊。受俸祿僅留壹月糧,其余皆助百姓之貧者。後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聲,舉薦貧者為屬官,多至兩千石。章帝初,代牟融為司空,奏請削弱馬、竇等外戚權勢。第五倫奉公盡節,言事不阿附;性質憨,少文采,任官以貞潔著稱,後來任鄉裏嗇夫,均平徭役,調解怨忿,很得鄉裏人歡心,當時人們把他比作西漢的貢禹。

第五種:字興先,歷官高密侯相、兗州刺史。因彈劾中常侍單超及其侄子單匡,屢受陷害。當時人說:“清高正直,以第五種為第壹。”

第五訪:字仲謀,東漢中期京兆長陵(今陜西省鹹陽市東北)人。他的祖父第五倫曾做過漢朝司空的官。祖父以後,家境衰敗,淪為貧苦農民。早年就失去了父母,由兄嫂把他拉扯成人。由於他天性聰敏,富有智慧,再加勤奮刻苦,不恥下問,學識逐步淵博起來。由於漢代選拔官吏不把學府讀書取仕當作唯壹途徑(正式的科舉考試在隋朝才建立),壹個偶然的機會,第五訪被薦,做了某郡的功曹。這“功曹”的官,相當於郡守的總務長,除掌人事之權外,並參與壹定政務的處理。第五訪克盡職守,忠於政務,頗有政績,很快被薦舉為孝廉,補任新都(今四川省新都縣)縣令。第五訪任縣令後,治政有方,百業興盛,三年之間,有相鄰的幾個縣入籍新都縣,新都縣的戶數增加十倍。

第五上:東漢刺史,為官冠名州郡,永壽中以奉使稱職,拜高密侯相,懲治貪惡,剛直不宥。

第五琦:唐代扶風郡公。能言強國富民術,不益賦而用以饒。乾元時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為刺史,有惠政。

第五元先:東漢學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為鄭康成之師。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隴西郡:秦置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東鄉以東及隴西南壹帶地區)。隋唐為渭州隴西郡。

2、堂號(缺)

============================================================

第五姓宗祠通用對聯

〖第五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廉貞忠厚;

正直清高。

——佚名撰第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長陵人第五倫,字伯魚,耿直無私,以清節著稱。建武年間舉孝廉,官會稽太守,章帝時任司空。下聯典指第五倫的曾孫第五種,字興先,歷官高密侯相、兗州刺史。因彈劾中常侍單超及其侄子單匡,屢受陷害。當時人說:“清高正直,以第五種為第壹。”

清高正直;

忠厚廉貞。

——佚名撰第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第五種為官清正,名冠州郡,時人謂:“清高正直,以種為首。”下聯典指第五種的曾祖父第五倫為司空,奉公盡節,所得俸祿僅給衣食,余皆散資貧民。

2007年1月13日,陜西省涇陽縣墊口五村。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馬宏傑指揮幾十位村民拍集體照。因為這些村民都姓“第五”。“第五”這個姓其實並不鮮見,古時候從“第壹”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後8個字就是“第五言服、百家姓終”。

宇文

宇文(Yǔ wén)姓源流單純,源出有壹:

宇文姓起源於遼東,為南單於之後。魏晉時,北方鮮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從祖先葛烏菟起世襲為鮮卑東部大人(十二部落首領)。後來有普回襲任大人,他在打獵時拾到壹顆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自以為是天授神權,於是號稱宇文氏(當地人呼天為“宇”,呼君為“文”,意即“天子”)。東晉時,宇文氏進據中原,號稱宇文國,以宇文為姓,稱宇文氏。

得姓始祖:魏晉時北方鮮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傳至普回大人時,他在出獵時拾得壹枚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自以為是天授神權,其族人呼天為“宇”,稱君為“文”,於是號稱宇文氏,意為“天子”。東晉時,字文氏進據中原,逐漸成為漢族人的姓氏。故宇文氏後人奉普回為宇文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缺)宇文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壹百大姓。從《周書·文帝紀》和《通誌·氏族略》兩書上考究,可知“宇文”兩個字,都是從當時鮮卑語翻譯過來的,“宇”是天的意思,“文”是君的意思。南北朝時的中原地區,兵荒馬亂,許多外族都想來中原打天下,而原居遼東的宇文氏的始祖,由於無意間獲得壹塊玉璽於河,認為寓意要他們當皇帝,所以,不但把國號改為宇文,甚至連其酋長壹家人,也都改姓了宇文。也許真的是“天意”,鮮卑族的這壹支族人以宇文為氏之後,果然打出了天下,當上了皇帝,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北周王朝。宇文氏的得姓,大約大1500以前。發祥地點應該是現在綏遠的武川壹帶。宇文復姓在歷史上稱帝者***6人,創立北周王朝,立國25年。望族居趙郡(今河北省趙縣);後來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縣)。

■歷史名人

宇文泰:仕魏為關西大都督。北魏孝武帝為高歡所逼,西奔長安依附泰,舊史稱西魏,封宇文泰為丞相,專軍國大政。後來宇文泰殺孝武帝改立南陽王元寶炬為帝,即文帝。後又廢文帝,立太子元廓為恭帝,自任太師,總攬朝政。至其子覺自稱天王,廢魏,建立北周王朝,追尊宇文泰為太祖文皇帝。

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今內蒙古自治區武川南)人,出身鮮卑貴族。北周末以軍功拜上柱國,封褒國公。隋開皇初,拜右衛大將軍,平陳之役,任行軍總管,率兵三萬從六合渡江。時晉王楊廣鎮揚州,欲拉攏述附己,遂奏請文帝任述為壽州刺史總管。楊廣與述計謀奪太子位,述建議廣收買朝中宰相楊素等。於是述、素二人***謀立楊廣為太子。及後煬帝即位,宇文述參預朝政,與蘇威並重。帝後以述為左衛大將軍,封許國公,總領軍事。後從煬帝幸榆林,西擊吐谷渾。第二年又隨煬帝西幸,登燕支山,西域諸國來朝。宇文述善於供奉,深得煬帝歡心,言無不從,勢傾朝廷,寵遇莫與為比。但性貪鄙,接受各方饋贈無數,金寶山積,僮仆千人,驕奢無度。大業八年(612年),煬帝出征高麗,以宇文述率軍渡鴨綠江,述自恃小勝而驕,中高麗軍誘兵之計,軍至平壤,被高麗軍掩擊,大潰不止,三十萬五千隋軍惟余二千七百人逃歸遼東。煬帝大怒,除述為民。次年又復起用,從征高麗。適楊玄感起兵反隋,煬帝回師命述討玄感,大破之。十二年,宇文述勸煬帝幸江都。不久,述在江都病重。述子化及、智及曾因獲罪被譴,故述在臨死前,乞請煬帝照顧二子。煬帝於是以化及為右屯衛將軍,智及為將作少監。

宇文護:宇文邕堂兄。從宇文泰征討有功,為泰所信任。泰死後,輔佐泰之子覺建立北周王朝,任大冢宰,掌握軍政大權。後毒死覺,立泰之子毓為帝(明帝)。繼又殺毓,立毓之弟邕為帝(武帝)。建德元年,宇文邕與群侍密謀,乘宇文護入宮見太後時擊殺於宮內。

宇文邕:南北朝時北周皇帝。560年即位在位18年。小字袻羅突。武川(今內蒙自治區古武川)人。宇文泰第四子。武成二年(560年),權臣宇文護毒死明帝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帝。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殺宇文護,始親政。宇文邕生活儉樸,對下嚴酷少恩,果斷明決,耐勞刻苦,征伐時常躬親行陣。四年他決定伐齊並親自統軍圍攻金墉城(今河南省洛陽),但因病還師。次年又率大軍伐齊,幾路並進,攻克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圍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時因軍事失利,自己僅得免。其後聽從宇文忻“死中求生,敗中取勝”之議,終攻克晉陽。六年,入鄴,滅北齊。後豁免境內雜戶、奴婢等為良人。建德二年,宇文邕確決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門、道士被令還俗,為歷史上“三武滅佛”之壹。後突厥強盛,視北齊、北周為在南兩兒。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為後,滅齊之後,於宣政元年(578年)率軍分五道伐突厥,惜未成行而病死。

宇文虬:北周人。少從征討,累以功封南安侯。擒寶泰、收復弘農,及沙苑、河橋之戰,皆有功。又從獨孤信討伐梁企定破之。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虬每經行陣,必身先士卒,故上下同心,戰無不克,後除全州刺史,大將軍卒。

宇文愷:隋代有名的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大師。字安樂(555-612),祖上是鮮卑人。出生於長安城(今西安市西北部)。他的父親宇文貴從小就喜歡武藝、厭倦詩文,史書記載宇文貴年少時曾跟隨老師學習,壹天他卻扔下書本對老師說道;“男兒應當騎馬提劍以取功名,怎麽能象老師壹樣做博士呢?”後來就從軍作戰,多次榮立戰功,受到皇上的封賞,逐漸成為壹個顯赫家族。宇文愷的大哥、二哥也和其父壹樣因軍功顯赫而被冊封要職。宇文愷因是功臣之後,2歲被贈爵雙泉縣伯,6歲進封為安平郡公,隨後又累獲許多榮譽。但宇文愷並沒有追隨父兄騎馬打仗,他從小就不喜歡弓馬、刀槍之類的武事,而喜歡博覽群書、學習知識,尤其喜愛建築方面的知識,年輕時就以博學多才而聞名。20多歲時曾被任用為上開府、工部匠師中大夫,成為北周政權主管建築的管員。主持建造許多大型建築,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興城和東都洛陽城,為以後各代都城建設樹立了樣板,展示了宇扒豈高超的建築技藝和卓越的設計才華。

宇文忻:字仲樂,宇文愷之兄,本朔方人,徙京兆。祖莫豆於,魏安平公。父貴,周大司馬、許國公。忻幼而敏慧,為兒童時,與群輩遊戲,輒為部伍,進止行列,無不用命,有識者見而異之。年十二,能左右馳射,驍捷若飛。恒謂所親曰:“自古名將,唯以韓、白、衛、霍為美談,吾察其行事,未足多尚。若使與仆並時,不令豎子獨擅高名也。”其少小慷慨如此。年十八,從周齊王憲討突厥有功,拜儀同三司,賜爵興固縣公。韋孝寬之鎮玉壁也,以忻驍勇,請與同行。屢有戰功,加位開府、驃騎將軍,進爵化政郡公,邑二千戶。

宇文慶:字神慶,隋代河南省洛陽人,沈深有器局,少以聰敏見知。周初,受業東觀,頗涉經史。既而謂人曰:“書足記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筆硯,為腐儒之業!”於時文州民夷相聚為亂,慶應募從征。賊據保巖谷,徑路懸絕,慶束馬而進,襲破之,以功授都督。衛王直之鎮山南也,引為左右。慶善射,有膽氣,好格猛獸,直甚壯之。稍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柱國府掾。及誅宇文護,慶有謀焉,進授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後從武帝攻河陰,先登攀堞,與賊短兵接戰,良久,中石乃墜,絕而後蘇。帝勞之曰:“卿之餘勇,可以賈人也。”復從武帝拔晉州。其後齊師大至,慶與宇文憲輕騎而覘,卒與賊相遇,為賊所窘。憲挺身而遁,慶退據汾橋,眾賊爭進,慶引弓射之,所中人馬必倒,賊乃稍卻。及破高緯,拔高壁,克並州,下信都,禽高湝,功並居最。周武帝詔曰:“慶勛庸早著,英望華遠,出內之績,簡在朕心。戎車自西,俱總行陣,東夏蕩定,實有茂功。高位縟禮,宜崇榮冊。”於是進位大將軍,封汝南郡公,

宇文融:唐代京兆萬年人,明辨有吏幹。開元初,拜監察禦史,充使搜括戶口,奏置勸農判官十人,分行天下,頗擾人不便。進禦史中丞,出為魏州刺史。請復九河舊道,開稻田以利人,回易陸運。入為鴻臚卿,兼戶部侍郎,轉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薦宋璟為右丞相,裴耀卿、許景先為侍郎,甚允朝廷之望。未幾罷相,坐事貶嚴州卒。

宇文化及:隋代叛臣。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自治區)人。煬帝時為右屯衛將軍。大業十四年(618年) 於江都(今江蘇省揚州)與司馬德堪發動兵變,殺煬帝,立秦王楊浩,任大丞相。旋被李密擊破,率眾走魏縣(今河北省大名東),殺死楊浩,自立為帝。次年為竇建德擒殺。

宇文虛中:金代詩人。字叔通(1079-1146),別號龍溪。成都華陽(今成都市)人。北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進士,官至資政殿大學士。南渡後任黃門侍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使金,被軟禁。獲釋後仕金為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封河內郡開國公,並被尊為“國師”。皇統二年(1142年)金移文南宋、索其家屬北遷。皇統六年(1146年),上京會寧府的壹部分宋朝俘虜密謀奉虛中為帥,奪兵仗南奔,事覺,詔系獄,鞫治無狀,仍被殺。宇文虛中的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寫於兩宋時的作品存留不多,詩較平談,主要抒發個人的羈旅閑愁。入金被囚期間詩風壹變,每多感憤之辭,如《在金日作三首》其壹:“滿腹詩書漫古今,頻年流落易傷心。南冠終日囚軍府,北雁何時到上林?開口摧頹空抱樸,脅肩奔走尚腰金。莫邪利劍今安在,不斬□邪恨最深!”其他壹些詩,如《上烏林天使》、《春日》、《己酉歲書懷》、《過居庸關》、《安定道中》等,或批評金人背盟,或寫出塞、思鄉之情,都較有內容和感情,與逃禪之類寫消沈之思的作品形成鮮明的對照。

宇文成都:《說唐》、《興唐傳》等書中人物。宇文化及之子,稱為隋朝第二條好漢,使壹條400斤重鳳翅鎦金镋,傳說為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轉世。曾與天下第壹好漢李元霸比武,手提三百斤金獅上金殿,面不改色。宇文化及篡位,命宇文成都入宮殺死隋煬帝,封武安王子。後十八家反王討宇文化及,宇文成都被李元霸所殺。

■郡望堂號

1、郡望

宇文復姓望族居太原(今山西省太原)、趙郡(今河北省趙縣)。

趙 郡:漢趙國在今河北邯鄲壹帶。魏趙郡在今趙縣壹帶,不包括邯鄲等地。以後北魏趙郡、隋欒州趙郡、唐趙州趙郡均同。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並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2、堂號(缺)

■宇文姓宗祠通用對聯

〖宇文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巧思博學;

善戰多謀。

——佚名撰宇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朔方人宇文愷,字安樂,喜讀書,多技藝,有巧思。文帝時任營新都副監,興建大興城,又開鑿廣通渠,決渭水達黃河,以便利漕運;煬帝時歷官營東都副監、將作大匠、工部尚書,所規劃的東都建築極為奢華。著有《東都圖記》、《明堂圖議》等。下聯典指宇文愷之兄宇文忻,字仲樂,善戰多謀,曾擊敗北周大將尉遲迥,封英國公。楊堅建隋朝,非常器重他。

折草累石;

正色立朝。

——佚名撰宇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宇文深,幼時折草為旗,累石為營,作軍陣之勢以嬉,日後果為名將。下聯典指隋·宇文弼,開皇初為尚書左丞,當官正色,為百僚所憚。

〖宇文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望出太原郡;

源自宇文國。

——佚名撰宇文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宇文姓的郡望和得姓源流(見上題頭《四、郡望堂號》和《壹、姓氏源流》介紹)。

〖宇文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宇宙寥闊萬裏;

文明昌盛千秋。

——佚名撰宇文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宇文復姓之“宇文”二字的嵌字聯。

〖宇文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觀兒戲料為良將;

立戰功得沐侯封。

——佚名撰宇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武川人宇文深,字奴千,幼時曾用草、石擺軍陣,父親宇文永遇見了大喜,料定他日後必為良將。後隨孝武帝西遷,以都督領宿衛兵。大統年間官東雍州刺史,封長樂侯,後官至司會中大夫。下聯典指北周武川人宇文虬,字樂仁,少年時從軍,因戰功封南安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在戰場上,他總是身先士卒,所以能上下同心,戰無不勝。

六人稱王傳名遠;

五州總管播惠長。

——佚名撰宇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宇文復姓在歷史上稱帝者***有6人。創立北周王朝。下聯典指北周孝閔帝子宇文康,字乾定,封紀王,總督利、始等五州大小劍二防諸軍事。

南冠終日囚軍府;

北雁何時到上林。

——金·宇文虛中撰宇文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金代大臣宇文虛中《在金日作三首》詩句聯。“囚軍府”,指宇文虛中奉使金國,被留不放還。“上林”,代指南宋王朝。

〖宇文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幼歲攻書,不從筆硯為迂腐;

少年受學,惟憑劍馬取公侯。

——佚名撰宇文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大將軍宇文慶事典。下聯典指北周夏州名人宇文貴,字永貴,少受學,輟書嘆曰:“男兒當提劍汗馬以取公侯,何能為博士?”後仕魏為大將軍。屢著戰功,封許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