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濟的考古發現
2013年6月22日劉濟墓在北京房山發掘。
2013年8月13日上午,北京市文物局召開發布會,公布了房山長溝唐劉濟墓的最新考古發掘成果。考古人員根據6月22日發掘的劉濟墓誌誌石發現,除少數文字以外,墓誌內容和歷史文獻基本吻合。
據劉濟墓挖掘現場負責人說,通過壹段時間的挖掘和研究,進壹步證實了墓主劉濟的身份,也勘正了部分史料。挖掘現場正在對墓內壁畫進行臨摹和復原,而考古人員也正在對墓道內劉濟夫人過世時在原有壁畫上二次繪制壁畫的分離和繪制進行論證和研究。
劉濟字號、職務得到明確
目前,關於劉濟及其本人的描述,***有兩份文獻資料可供查閱,分別是劉濟在世時當朝宰相所著的《權載之文集》及《全唐文》,劉濟墓的開啟及墓誌文的發現,為劉濟生平的記載提供了第三份資料,為史料的勘誤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有效地還原了劉濟的官職、生平和歷史事跡。 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濟墓發掘保護的負責人程利介紹,劉濟墓誌上記載“公姓劉氏,諱濟,字濟”。而在《權載之文集》和《全唐文》中,劉濟的字均被記錄為“字濟之”。墓誌上的該記載與《新唐書》壹致,因此初步考慮劉濟的表字應為“濟”。同時,誌石對於劉濟的官職稱號有“司徒恭公”、“皇特進左金吾衛大將軍”的描述,與《權載之文集》壹致,但與《全唐文》不同。史料中將劉濟的職位記載為“皇特進右金吾衛大將軍”,而在新出土的誌文中,確定其職位為“皇特進左金吾衛大將軍”。此外,誌文的出土,還真實還原了劉濟的帶兵功績。
墓誌銘文出現類似“簡體字”
據程利介紹,墓誌由唐代宰相權德輿奉皇命撰寫,唐代文人歸登刻字。在新出土的誌文中出現“經”“銘”“繼”等很多字類似現代簡體寫法,這可能是因為歸登在刻寫墓誌時比較隨意。這點從墓誌銘文的前半部分為工整的楷書,後半部分漸漸轉為行書的情況也可以看出來。
誌文中多處出現了“玄”字,而在清代編寫的《全唐文》等史料中,為了避諱“玄燁”等皇室稱號,通常將其改用“元”字。誌文中的寫法反映了當時“玄”的真實寫法。此外,劉濟墓誌石刻有1543字,其中正文1392字,比《權載之文集》和《全唐文》中的“劉公墓誌銘”載有的文字都多。
墓葬僅用4個月時間倉促建成
程利表示,關於劉濟的下葬時間,此前《全唐文》的記載和《權載之文集》的記載有所出入,壹說為“冬十壹月”,壹說為“冬十月”。從墓誌上的記載可確認其下葬時間為“冬十壹月”。
也就是說劉濟於農歷七月去世,十壹月下葬,墓葬選址、修建墓地、制作棺槨、繪制壁畫等工程從開始到完工只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時間非常倉促,最終導致墓穴建築不夠到位。程利介紹說,以棺床為例,劉濟墓中雖然棺床精美,但是只有第壹層和中間束腰部分是有浮雕的,其他四層只有墨線和彩繪線條,沒有進壹步雕刻。“原本我們以為是建造者的刻意為之,現在看來是趕工的結果。”程利表示,此前河北發現的唐代古墓中的石棺床每層都有精美雕刻,因為其墓主人從生前就開始建造墓地,所以制作很講究。
墓穴內錢幣為後世盜墓人所留
程利表示,在唐代劉濟古墓中發現的6枚金代錢幣,目前基本確定系後世盜墓人所留。經過向多位考古專家求證後獲悉,北方地區曾經發現過壹些早期墓葬中存在晚期錢幣的情況。這是因為盜墓賊在墓穴中盜走大量珍貴珠寶的同時,為了求得心理安慰,往往會故意留下壹些錢幣,也就是所謂的“盜亦有道”,以此達到壹種所謂的交換,甚至購買的心理平衡。
此前,曾有壹種推測認為這些金代錢幣為劉氏後人在墓地維修時所留。但經過進壹步研究發現,這些金代錢幣出現在墓室後室的最底部,如果是出現在填土中,則屬於後代維修時留下的,但出現在最底部,說明當時墓葬裏的結構是空的,盜墓賊已經至少挖掘到了棺床的頂部,盜走了墓穴中值錢的東西,為了尋求心理安慰故意放了幾枚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