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論述老子的宇宙本源論

論述老子的宇宙本源論

老子的宇宙論——“道”及其形態

老子的宇宙論思想大致可分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運動或變化等幾個層面上。

( 1)、宇宙的本源:

宇宙論是老子哲學的基礎,而宇宙的本源論又是宇宙論的中心,因此整個老子的哲學,就完全在於這個本源論裏了。

關於宇宙的本源,西方的哲學家們是通過壹些物質來說明,由於太具體或太個體了,往往是不能涵蓋萬物,貫穿始終的(恕不詳述)。老子卻以無上的智慧,摒棄這些淺現的東西(如:水、火、風、數、原子等物質),以“道”作為宇宙的本源。老子的這壹偉大的發現,就是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或總原則。

請看老子的論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道作為宇宙的本源,其作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自然就和天地萬物有所不同,天地萬物是事或物,可稱之為“有”,道不是事或物,是形而上的存在,則就須稱之為“無”。

這裏“有”和“無”,即是“道用”或“道體”,要論其層次的話,老子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40章)“無”就是道,不過這個“無”是針對具體事物的“有”所言,並不是等於零的那個數學上的概念。作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怎麽能等於零呢。

道既不是實體,又不可能是空無所有,她的狀態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道當然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第14章)她是壹種“惟恍惟惚”的狀態存在,“有物混成”就是指道體的渾融狀態。

道還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存在,既無所謂的壽夭生死,也無所謂大小或廣窄。莊子曾說過:“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壹副創生萬物永不止息的狀態,是謂“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

當然,道是壹種超乎時空的形而上的存在,當然是不能依知覺去證驗,也就說不能用言語去表述的了,所以老子壹書開明宗義:“道可道,非常道”。現在雖不得不進行壹番解析,卻並不能清楚明白地說明其究竟是什麽。對道的真正體認,還必須在於體會混成或恍惚這些詞的意境或趣味。以明了其超越時空的特色,了解道既不很困難又不很容易,道理就是這麽簡單,但得道就不那麽容易或簡單了。

( 2)、宇宙的生成:

道是宇宙的本源,這本源及是道之“體”,那麽萬物滋生或萬物滋生後的發展變化,則就是道之“用”了。就由於“體”、“用”的交互作用或運動,才有了宇宙的形成。為此而道體的存在才具有了實質性的意義,體認或經驗了道體之後,對於道用滋生萬物若也有壹個認知或了解的話,才可能對老子的哲學思想的基礎作出深明的的解析。那麽道用是如何地在道體的作用下促成萬物的生成呢?其生成的過程和生成的原則又是什麽呢?請看老子的論述:

(A)、生成的過程: 老子說:“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42章) 那麽,這些壹、二、三以及萬物,都指的是什麽呢?根據老子對道的“體”、“用”的論述,我們知道道體是“無”,那麽“道生壹”就是“無”生“有”了,即壹就應是“有”,有並非具體的事或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40章),開篇的時候又說過,“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狀態,已質變而非量變為具體事物時的名稱。道從“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通過“有”這個過程,然後才能滋生出宇宙萬物,“壹”既是“有”,那麽“壹”自然也不是具體的事物了。

所以後人就“有數之始而物之極。”的註釋了(王弼第三十九章註),莊子也在其《天地篇》裏對此作出了論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壹之所起,有壹未形”。若從理氣這二者的關系上來論述的話,那就是“道”是“理”,“壹”是“氣”,“道生壹”就是理生氣。這氣所指的就是陰陽未分之前的“壹氣”;二就是指的陰陽“二氣”;“三”則是在陰陽二氣之外,再加上由陰陽二氣經過交合而生的另外種類的“氣”之綜合了。這樣“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就是由混沌初態經演化質變為“壹氣”,再由壹氣經過量變而形成陰陽“二氣”,然後就會有了由陰陽二氣以及再經其交合作用生出另外之氣——相互作用後,就是可以生出萬物的“三”了。然後就有了滋生宇宙派生萬物,這就是老子哲學思想中宇宙的生成過程。

道在滋生萬物之後,並與萬物同在同體,此時內在於萬物之中的道老子將其稱為:“德”。而“道”是“德”的本體,“德”是“道”的作用。“道”與“德”僅有體、用之間的差異,而無本質上的差別。德是道顯現於萬物之精氣所在,而萬物若得之於道就是德所寄。萬物滋後後,還是由德之所在秉有道之全性。

(B)、生成的原則:

道雖生化萬物覆育萬物,卻是毫沒有任何壹點私心去主宰萬物,並不彰顯自身的全知全能,也不去占有萬物,而是完完全全地自然而然,講究的是無心而成化。

在這個問題上老子指出: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第34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第51章)

道滋生萬物覆育萬物完全是為了“莫之命而常自然”,正因為道因應自然,她才能得到萬物的推崇和尊敬,所以自然二字便是道滋生萬物的原則,亦或叫法則。

老子還進壹步地對此加以闡述:“道法自然”。(第25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37章)所謂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無心自化,正象本帖在論述老子的哲學法則時,指出的那樣並不是在道上面還有壹個叫“自然”的東西,要道去尊從或效法。正是由於她壹切都順乎自然,毫無企圖,所以萬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也才能盡其生化萬物之功。並做到常無為,而無不為。相反若是有所企圖,要有所作為,要彰顯其生化萬物的能力或主宰些什麽,那反會破壞了萬物的平衡,只是在戕害萬物,又怎麽能談的上生化萬物呢?

(3)、宇宙的運動法則 道作為滋生萬物的本源,同時還是萬物運行變化的法則,這壹運動法則老子也有明確的闡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第25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21章)

“反者道之動”(第40章)

道不僅滋生萬物,也衣養萬物,而萬物能否生立,也完全在於能否自章道性,而道只是在順乎自然,絲毫沒有自私或勉強的意思。這裏所謂的自章道性,就是對萬物來講,須法道法自然。

法道與惟道是從——是運動法則屬性的兩個層面,就是必須尊從道的運動法則,說辭不同是因其指向不同。

至於“反者道之動”當然也是指的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法則。這裏的“反”字者表述了宇宙運動方式中的多種情形。

運動方式壹:相反相成

老子在不同的章節裏,對這些類型的運動方式作了相應的論述。老子認為道體自身獨立超然,宇宙的壹切現象都是由相反對立的形態所構成,有美就不能無醜,有善就不能無惡,因此老子就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第2章)  《道德經》裏的相對詞兒特別多,相對的概念皆由相比較而得,當然是相反對立,從自然的角度來看,宇宙萬物那也是相輔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第2章)世人不可妄分是非,以免自陷紛擾。管理要無為而治,教化要不言而教,壹切須順應自然。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第27章)這裏老子認為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師,而不善的人又是善人的借鑒或鏡子,這正是宇宙間及其人世間相反相成的運動情形之壹種;再比如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生態平衡的問題,就是老子所闡發的“相反相成”這壹運動法則的極好的證見。我們所說的生態問題,以及在這個大的生態圈裏的物種間的相互關系,無不體現了老子哲學思想的光芒所在。我們過去有壹句老話,叫“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正是古時候人們關於相反相成的另壹種說法。

運動方式二:反向運動

宇宙萬物既然無不相反對立,那麽就壹定會有負面的影響,老子的思想又是在這方面給以了特別的關註,而且也特別重視負面的、反面的影響的介值。“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第39章王弼註),可以說已把這個意念詮釋的很清楚。老子進而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第22章)曲、枉、窪、敝是讓人討厭的,但在老子看來全、直、盈、新就存乎其中,只是這道理是壹般人所理解不了的而已。

因此老子還說: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第41章)

“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第81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第36章)

這些章節裏的論述,無不是讓人們謙讓退後,舍己為人。這樣反而卻能得到擁戴,反而會使自身受益。儒家的“滿招損,謙受益”也講的是這個道理。因此老子就有了要人們守柔、居下,要人們無知、抱樸,要人們居於反面,這也是到達正面的捷徑。那些單方面地追求美的、好的、正面的,其結果往往都是適得其反。

老子在這裏還為我們闡明了這樣的壹個道理,那就是老子所要說的,“弱者道之用”。若是能明白這個道理,將會是終身受用。

運動方式三:循環往復

前兩種的運動情形的極致,還在於循環往復,不管前面的那兩運動,道體的運動,在事實上是不會壹成不變地永遠延續下去,而是經常地出現壹些反復不已的現象。老子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第25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第16章)

道周流不息,回運不已,再加上道虛無寂靜。道才能成就綿延不絕的生命,使萬物出而生動,入而寂靜。才能成為萬物依循的常軌,才能成為萬物的歸根,而宇宙萬物由道所滋生,最後也要反回他們的本源——道;而用兩句較為華麗些的詞來講的話就是:花兒生於根,將復歸於根;浪濤生於水,終要復歸於水。歸根就是歸於寂靜,道之滋生萬物,是由無到有的,經過壹系列的運動,然後還會從有到無,即是復歸於無,復歸於無就是復歸於道。歸根自然也是說萬物復歸於本性,這種歸根復命的活動,正是道體運作的常軌,這也就是萬物同時要尊守的規則。所謂“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是也。

循環往復作為萬物運作的自然法則,當然就須宇宙間的萬物包括人世家的壹切都不能例外地尊守。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第58章)。這是宇宙的奧秘,也是不變的常軌。當然儒家的“剝極必復,否極泰來。”也是具有這樣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