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塤”最早出現於什麽朝代?
塤是古人技法樂器,管樂器裏邊全世界最早的在全國6700多年以前出現的古樂器。在西安的半坡出土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有該種樂器,那時候是將其用做打獵用的集合人的像號角壹樣的工具。當時只有壹個壹個小3度的孔,後來就發展到當做樂器來使用。商代的時候塤已經發展到五孔,該五孔以後就成為壹種正式的樂器使用,但是由於五孔再也沒有發展,明清時代塤就失傳了。
從半坡到漢唐,塤經歷了由單音孔到多音孔的演變過程,逐漸形成能表達高雅、清麗、悲壯、深沈、淒涼之意的成熟樂器,被封建帝王們封為"雅樂" 盛行於宮廷。《詩經·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chi)"這樣的關於描寫塤在古代宮廷盛典中的演奏情景。
由於塤從明代起就失傳於民間,所以對二十多年前的現代人來說,相當多的人對塤是陌生的。1984年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壹位名叫杜次文的北京青年男子用古塤演奏的古曲《楚歌》令所有在座的人為之驚嘆,從此"中國魔笛"便成為塤的別稱。從此開始引起民樂學術專家和民間藝人們的關註。
陰占中是陜西蒲城縣平鹿鄉的鄉村音樂教師。十多年來因為喜愛古塤的音色,癡迷於塤文化的他,在自己家裏設了壹個手工作坊專門從事塤的研究與制作,成為陜西民間的小有名氣的專業制塤人。
在這條遺留著古代文化韻味的古街上,塤已經變成了旅遊商品跟陶質工藝品。但作為樂器,這些出自制陶藝人手中的塤,還不能夠被稱為樂器。它們只能吹出基本的音階,不論是在音域、音色還是工藝制作上都不夠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