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電影《牧馬人》有那麽多人看?
近日,壹部1982年公映的電影《牧馬人》在網上大火,朋友間聊的都是電影中有意思的情節。特別的是,這部37年前上映的電影現在主要是90後,也就是年輕人在觀看。這麽火爆的電影,壹定是有壹些情節貼合了當下主流年輕人,即90後的價值觀以及實際生活。
片中的主人公,在敕勒川牧場做了很久小學老師的許靈均風塵仆仆來到了北京飯店,與從未見過面的旅美華僑父親見面。父親這次回國,本來是想將許靈均帶回美國。但是,許靈均出人意料地拒絕了父親邀請他去美國發展的請求,而是回到了“敕勒川”大草原,繼續和自己的妻子和兒子生活在了壹起。
《牧馬人》改編自張賢良的小說《靈與肉》。小說發表之時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也就是八十年代初。在那個時候,老百姓都對國外的世界充滿了新鮮感,也有了前往國外的向往。因此,當許靈均能夠抵住來自國外光鮮亮麗的世界的巨大誘惑,選擇留在大草原,留在妻子兒子身邊時,感動了許多觀眾。
現在,觀看這部電影的年輕人在彈幕中紛紛留下“這樣的愛情我可以”,“從前的車馬慢,壹生只夠愛壹個人”,“我也想要這樣淳樸的生活”這樣的評價。
網友們羨慕許靈均和他妻子這份不摻雜雜質的愛情,即使許靈均有向更好更大的世界發展的機會,他也沒有拋棄她的妻子和兒子。這樣淳樸的陪伴是現代人在愛情、婚姻生活中可遇而不可求的。
網友們也羨慕許靈均壹家子在敕勒川牧場得到的來自鄰居的照顧的這種溫暖感,這種溫暖也是在現在社會很少擁有的。每天下班回到家,不銹鋼防盜門啪壹下關緊,也就拒絕了和鄰裏的交流
這就是為什麽《牧馬人》大火的原因。現代觀眾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所向往的淳樸漂亮的生活,體驗到了自己渴望的來自環境的溫暖,純化了自己的心靈,也在繁忙的生活中偷得壹瞬《牧馬人》這部電影給的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