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仲權個人簡介,醫學貢獻,成就
對中醫教育事業滿腔熱情,傾註了全部心血,參加編寫了全國中醫高等學校教材《針灸學》(壹版、二版)。長期從事《針灸學》教學,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深入研究教材,改進教學方法,制作了大量的教學用具、掛圖,其中主持設計制作的十四經循行掛圖、子午流註針法開穴轉盤等,今天仍在教學中使用。
學術上主張習古踐今,兼收並蓄。在臨床工作中,嫻熟地運用中醫辨證施治、整體觀念及臟腑經絡學說,指導遣方配穴,緊扣病機設計治療方案。把皮膚滾針和毫針結合起來治病,是其針灸醫術的重要特色之壹。師古而不泥古,在深入探索中醫學理過程中,不為古人之說所囿。例如在研究子午流註針法中發現,在納支法中其應用範圍僅局限於66個俞穴,認為十二經脈氣血流註按十二時辰而盛衰,每壹時辰的經氣盛衰應當是指整體經脈而言,不只是旺於五輸穴。所以臨床運用中,應當不受66個俞穴的限制。比如寅時為肺經經氣旺盛的時辰,此時可以選取肺經11個穴位中任何壹穴作為開穴,其余經脈推而廣之。這壹學術思想用於臨床實際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他的簡化流註針法,發展了經氣盛衰理論在臨床上的應用,擴大了取穴範圍,且簡便易行,有利於提高臨床療效。
大膽創新,早在50年代,就開始運用耳針,主張找出敏感點,以小竹簽代針,以後又不斷改進。電丸藥貼壓耳穴,除了單純的物理壓迫作用外,利用皮膚的吸收作用,可同時發揮藥物在耳穴上的治療作用。每周只就診壹次,無痛,安全,效果良好,病人樂於接受治療。1954年與同仁合作研究制作了皮膚滾針,制作了彈簧進針器。其中皮膚滾針據《內經》毛刺法原理制成,適用於壹切皮膚針的適應癥。針刺手法精湛,進針輕松自如,病人幾無痛感,針感柔和舒適,善治多種疑難雜癥。
他對於發展針灸學術建樹良多,撰有《針灸療法原理初步體會》《針灸對氣滯血瘀的臨床運用》等論文50余篇。著有《針灸學》(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針灸學輯要》(成都中醫學院)、《經穴辨證應用學》(合著,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靈樞語釋》(手稿)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