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多倫多大學中國留學才子自殺身亡
他2013年畢業於上海中學國際部,同年拿到獎學金考入多倫多大學。
他學習成績優異,績點高達3.96(滿分4分),原本2017年就要畢業。
從入學到今年3月,楊誌輝***獲得校級、院系級七項獎學金和榮譽。
就是如此壹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卻忽然在畢業前夕自殺身亡。出國留學就要從名校畢業,怎麽會想不開要去自殺?
Snap003.jpg
課業、生活、情感、社交的壓力;身在異國他鄉沒人傾訴都可能是原因。
據了解,多倫多大學有8000名中國留學生。加拿大發生留學生自殺身的案例並非少數;留學出國背後的艱辛,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懂。
多倫多大學學生會副主席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的朋友和同學中有壹半的人都感到抑郁孤單。焦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
有壹個大三的女孩子,由於學習很吃力又感到孤單,約9個月前服用安眠藥企圖自殺。幸好自殺前發了微信朋友圈向朋友道別,有人及時看到趕到她家裏救了她壹命。
很多中國留學生都是獨自來到加拿大,食物及文化都不適應,感到很孤單。
由於英文不好,文化差異,學習遇到問題也不知道如何求助。沒人幫他們,也不知道要找誰幫忙。不想讓父母擔心,報喜不報憂,把情緒埋在心底,長久就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大多數同學在大學壹年級都會出現問題,有的能夠融入環境後漸漸好轉,不過有的到三、四年級都仍存在。
讀書成績好的學生反而更容易焦慮及抑郁,因為他們對自己要求很高,給予自己很大壓力。中國家長往往也給予子女太大壓力,而忽略子女對情感的需要。
而且有自殺傾向的學生中,女孩子較多,但真的自殺身亡反而是男孩較多。因為女生更容易說出問題而找到協助;但男生難以表達脆弱,容易輕生。
低齡學生心理問題
除了大學生之外,很多孩子年齡較小就遠離父母留學,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很容易帶來精神壓力,造成各種心理問題:
據《洛杉磯時報》報導,在來美國上高中前,楊玉函(Yuhan Yang,音譯)恨不得立刻飛離中國的生活,因為在中國成天就是學習。
然而當楊玉函進入波莫納私立天主教高中後,頭幾天她哭了很多次。她的成績很好,但是直到進了監獄,她才真正學到了美國的"課程"。
她在波莫納加州女子監所裏寫信說,
兩年前,楊玉函和其他兩名中國學生因為欺淩另壹名中國高中生而被逮捕,她被控折磨、綁架和襲擊等多項重罪。
據受害者陳述,楊玉函等三人將她帶到Rowland Heights的壹個公園,將她的衣服剝光,用煙頭燙她等。而事件的起因卻只是壹張未付的餐廳賬單。
楊玉函現在19歲,她還有9年的刑期。她說,她不想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但她表示,壹個人在美國,將她置於壹種奇怪的思維模式下。
她覺得自己當時沖動又愚蠢,"我再也不會做這樣的事了"。
全球化和迅速致富使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選擇將教育和家庭分開。
家長普遍有壹種"可以為妳做任何事、犧牲壹切"的思維,即使要和孩子分開也在所不惜。
每年都有許多像楊玉函壹樣的中國學生來到美國,夢想獲得壹個中國無法給予他們的未來。
他們中很多都討厭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國每年有900萬學生要競爭700萬個大學入學名額,因此每年都有約100萬落榜的學生來到海外讀書。
2015年,有30萬名這樣的學生來到了美國。過去10年,美國高中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從1200人急劇升至5.2萬人。
而在這些無父母陪伴的"降落傘孩子"(Parachute)中,大部分小留學生都寄宿在熟人、朋友或從互聯網找到的陌生美國人家中,每月支付約1000美元。
他們已經催生出壹個巨大的缺乏監管的監護行業,學生的安全和健康主要依靠寄宿家庭的良好意願。
正在進行相關課題研究的宋教授說,還未成年就遠離了熟悉的家和文化,這些降落傘孩子變得越來越封閉、焦慮、壓抑,以及更具攻擊性,有的還產生了自殺傾向。
教授表示,寄宿家庭和學校很難替代孩子家庭所能給予的那種支持。而且寄宿家庭也良莠不齊,家長根本無法鑒別。
17歲的留學生許(Hsu)是自己選擇來美國的。他父親,壹家通訊公司的高管,給了他去美國的建議。
至今,他在美國的新生活也只是學校、籃球和計算機遊戲。還曾有人朝他喊叫,讓他"滾回自己的國家"。
他現在寄宿在同是華人的周先生家中。周先生和他是老鄉,都來自深圳。周先生表示,之前他登出寄宿廣告後,甚至有6歲孩子的家長打來電話咨詢。
這麽小就放心送出國。。。
周先生自己也有孩子,他表示十分擔心,許多家長對孩子將進入的環境缺乏充分的了解,大部分中國家庭都是通過中介選擇孩子的學校和寄宿家庭。
他說:"他們不清楚學校好壞,不清楚寄宿家庭好壞,但其它家庭都是這樣做的,他們也就這樣做了。這真的很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