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針線包的故事流傳

針線包的故事流傳

老舊家裏總有壹個針線包,大多擱在屋角那口大木箱裏、層層疊疊的衣服堆中或家中某壹個抽屜裏,要縫補了直奔而去,順手又方便。放針線的器具也不相同,外婆把針線放在小竹籃中,因為外公有編織的手藝,他編了個帶著兩個小耳朵的籃子送給外婆,外婆就用它裝了針、線、縫鞋底剩的邊腳余料,滿滿壹籃;我媽把針線放在壹個小塑料包裏,包內分了好幾格,繡花用的線和專門的針是壹格,各種各樣的扣子是壹格,頂針和小剪子又是壹格,規規矩矩。而到了我,針線包就是超市裏買的那種精致漂亮的手工藝籃,只是某壹天想用的時候總是找不到,畢竟,用的時候太少了。

喜歡看外婆和媽媽縫針線的模樣。那時媽媽回家看外婆,兩個人相對而坐,外婆納鞋底,媽媽繡花,誰的手藝更高我看不出來,但我知道外婆做的事費力多了。她把已經準備好的很多層漿好的布擱在壹塊,比照著鞋子剪,壹只手力氣不夠,兩只手來,握著剪子柄,咬牙切齒的,旁人看著都費勁,這是做鞋的第壹個步驟。然後她再從籃子裏取出棉線和大頭的針、錐子、頂針來。針的鼻眼大,外婆不費事就把線穿了進去,然後將針尖在頭頂上刮那麽幾下,線橫著放在嘴邊,用牙輕輕壹彈,再將錐子在鞋底鉆個洞,針帶著線很容易就穿了過去,這壹系列動作壹氣呵成。媽媽的工作就顯得輕巧,針小小的,線細細的,手在繃子上穿梭,有股江南繡娘的味道。那是壹個淡黃色繡咖啡色菊花的枕頭圖案,媽媽特意為外婆繡的,當女兒那麽多年,還是第壹次這樣盡孝道呢。兩人有時坐在太陽下,有時在屋裏的電燈下,邊做手工邊說話,旁邊就是那個竹籃子。不做了,外婆和媽媽就把手中未完的活計往竹籃子壹放,竹籃子就被安頓在外婆床邊的櫃子上。

所有的針線包中數外婆的最大,裝的東西最齊。她那家什已經不叫針線包了,該叫針線筐。小表弟出門打架,衣服被扯了個大口子,外婆從針線筐裏能找到近似的布,連綴起來,絲毫不損衣服的美觀。冬天為避免把毛衣弄臟,我吵著要壹副袖套,外婆又把針線筐拿出來,讓我選自己喜歡的布,壹個小時就把袖套做好,就連皮筋也在筐裏找得到。衣服穿爛了,無法修補,外婆就把扣子剪下來,用壹根線穿好,下次新衣服上又可以用。外婆的針線筐是壹個全家人都離不開的百寶囊。

媽媽的針線包工具齊全,可是用來縫補的機會已經不多。不過針線包還是要的,有時挽個褲邊綴個扣子什麽的,還缺不了。但她的針線包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彩線:繡枕頭的花線、用剩的毛線,還有專門買來的錦綸線,壹小團壹小團,五顏六色。上世紀80年代初,市場上的衣料不多,買來純色的的確良做衣服,媽媽總會用自己的繡花手藝讓衣服變得引人註目,不過是往衣服上繡些小貓小狗小花籃什麽的,可衣服穿上總會有人追著問這衣服是哪買的,媽媽就很驕傲。這是媽媽的針線包的最大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