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利己是以利他為前提的-聽課實錄2

利己是以利他為前提的-聽課實錄2

市場經濟下,利己是以利他為前提的。

從傳統角度來說,人們往往把利己視為是不道德的,這背後有很多文化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

比如中國傳統社會重農抑商,社會等級分為四層,士農工商,而商被排在了最後壹位,讀書人以貧寒為榮。因為當商人有了物質財富資源之後,壹方面尋求安全性,另壹方面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每個人滿足了低層需求之後都要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進而不可避免地對權力產生欲望。因為權力可以用實現相對更高的人生價值,同樣也可以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中國古代社會恰恰是對私有財產保護程度很弱,古語有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國家的所有理論上都歸於天子。

所以統治階級就必須要抑制商人的權力,社會地位上降為最後壹等,另壹方面在實際行為上封鎖商業,盡量提倡自給自足,提倡努力,奮鬥取長補短,這是小農經濟的典型特征。在這種社會的大環境下,士大夫們會覺得利己是壹種不道德的行為,甚至有些文人都不願意提錢這個字,怕提起這個字都會玷汙了自己的清高,稱錢為“阿堵”(意為這個東西)。

這個是壹種很極端的做法,然而上千年這種道德教育,並沒有改變人們利己、逐利的本性。但市場經濟作為壹種制度,要求利己之心必須以利他之行為前提。人們要想謀取財富,這個事兒在現在看來不可恥,掙錢也有了多種途徑。

在叢林社會中,規則就是弱肉強食,誰力氣大誰是真理。人們的預期不穩定,過完今天沒明天,所以社會相對混亂。而現在人們可以通過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去賺錢。每個人要為雇主提供相應的價值,才能獲得良好的可預期的回報。工資水平跟創造的價值相關聯。

現在的制度之下,我們不再關心也不需要關心妳是否是想為自己牟利或者是想為公司奉獻,而僅僅關註妳是否創造了相應的價值。?人們只有滿足了他人的利益,才能保障自身利益。為富與為仁是相統壹的,且為富以為仁為前提。?另壹方面(合理性分析):為富也會導致為仁。

壹個人想要賺錢,必須滿足雇主的需求,壹個企業家想賺錢,必須滿足客戶的需求。銷售產品就是滿足需求,面試時候是滿足雇主的需求。

想要獲取更多財富,就必須擴大生產,就意味著拉動內需,提供就業機會。

依法納稅幫助政府提供財富的二次分配,只要依法納稅,就是為公眾做出貢獻。

企業會為自己的產品標價,因為有供需關系在,某種資源稀缺造成價格上漲,人們會更多的創造這種資源,這樣資源配置的效用就是最大化的。而計劃經濟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由於不能很快速的獲取市場信息,沒有人能全盤掌握整個市場的全部信息,管理的區域越大,需要分析的信息越多,合理配置就會越難。況且,個人的私心雜念,有可能導致資源錯配和浪費。而當前市場經濟,無論人們的意圖是好還是壞,只要人們想要賺錢,趨利避害,就會根據價格信號進行配置資源,把資源用在最緊缺的地方,獲取的利益也就越大,而同時,這也解決了資源的配置問題,因為這樣做節省了資源,將資源投入到能產生最大效益的地方也就是最需要的地方,這至少避免了資源的浪費,這也是另壹種形式的為仁。

我們不能看問題的時候只考慮動機,只考慮動機,很多時候動機是不可證明的。人們是有可能說壹套做壹套。我們要考慮什麽,要考慮過程和效果。可能有人詬病說市場經濟讓人變得好像壹切向錢看,這話說得就好像市場經濟之前人們不逐利壹樣。只不過是市場經濟之前人們想要逐利,但是沒有辦法,沒有渠道。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像是半個社會,就算妳再努力,向上流通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甚至被封閉。領導的職位畢竟是有限的,通過權力來進行分配。而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大家能夠敢於承認人們逐利的這種本能,並且人們可以通過辛勤的勞動來獲取更多的利益。所以我們要考慮的是過程和效果。效果是什麽,是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

在2008年的冬天,那場雪下的非常大,全國各地到處都出現了暴雪。就是連廣州這種亞熱帶氣候的地方也出現了暴雪。從北京開往廣州的壹列列車就被堵在了路上。因為這個列車是朝發夕至的,所以車上的物資儲備是有限的。因為暴雪的原因,被堵在路上了,什麽時候能再次開通根本不知道,所以人們把生活物資壹搶而空,壹桶方便面都賣到50塊錢,壹瓶礦泉水賣到了二三十塊錢,妳要知道在那個時候,這個價格可是超級貴的。現在很多人就說:這些人真是啊,大家怎麽就不知道互助互愛呢?那妳要知道在面臨生命危險的時候,基本的生活物資都得不到保障的時候,每個人首先考慮的是怎樣求生,這是求生的本能,換妳妳會怎麽樣呢?妳如果那天餓得前胸貼後背的時候,我們很難指望著每壹個人都能做出來,我先救別人挨自己餓死算了的舉動,我們很難指望人人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這火車上的人是怎麽活下來的呢,是因為央視的新聞報道。而且新聞上還提到說這個車上的這個物資好貴。然後,周邊的村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大家帶著各種物資去幹嘛?他們想的就是去賺錢,賺受災者的錢。那麽用鍵盤俠們的話來說,妳這不就是趁火打劫嗎?壹群奸商。

然而正是這些所謂的奸商,去給車上的乘客提供最為急需的物資,挽救了全車人的生命。妳看價格就是信號,是價格讓人們知道,這個時候人們最需要的什麽?所以呢,妳不要看他的動機到底是不是想為人,他的事實是什麽?事實就是車上沒有人餓死也沒有人渴死,大家都活了下來。妳看這是多好的結果啊!

但妳想想看,我如果滿嘴喊著仁義道德,不能趁火打劫,誰要是敢趁火打劫,誰敢漲價,政府派兵抓,然後坐牢。如果這放到改革開放之前,這就是投機倒把罪。如果說遵循著這樣的思路的話,那妳想想看這些村民還回去嗎?天氣寒冷,為什麽不在家裏暖和著呢,壹桶方便面本來就賣三塊錢對吧?妳現在妳讓我三塊錢,原價賣,神經病啊!誰愛去睡去吧,讓別人去吧,我自己收拾壹下我自己還有事,這邊還有老婆孩子熱炕頭呢。這些村民的心可能不壞,但是,他卻未必采用這種行為。對不對?

類似的做法是什麽?類似的做法是:王老師我說我很高尚,我免費給大家講課,可是問題是有這麽多的學員,我免費為誰講呢?有這麽多學員需要,我給誰講都會產生不公平,就算是把我累死也滿足不了所有同學的需求。

所以金錢物質作為壹種衡量標準,是要看市場上誰的需求更強烈。那麽先要滿足什麽樣的需求呢?會不會產生矛盾?有可能妳需要我也需要啊。現在妳去加油站,跟人家說,妳這是國有資產,國有資產歸全民所有,我是人民,我現在要加油,我需要錢,妳給我加油給我錢,別人只能把妳當做神經病送到醫院去。

價格是壹個非常好的信號,它調節了資源的配置,滿足了最緊迫的需求。根據價格的變動而不是根據人們的口頭承諾,如果按照大家的口頭承諾,那大家壹定是哭著喊著紛紛哭窮表示自己是最需要的,那又該怎麽判斷呢?

價格也是最公平的壹種手段,因為這是對於窮人來說可以通過努力去獲得的壹種衡量物。所以這個社會是越來越公平的。反過來,如果用特權作為衡量的,用權力作為衡量,這個社會反而會陷入不公平。

如果當時的趕去救援的農民沒有超額利潤,賣得貴還會因為投機倒把被抓被指責,他們還會不會去呢?他們完全可以坐在家裏,打開論壇,發幾個小蠟燭,然後打字說車上的人大愛無疆妳們挺住!我們支持妳!鍵盤俠就是這樣誕生的。妳不管他的動機是怎樣,但是這樣沒有效果。

古代社會範仲淹也幹過這個事兒,當時他所任職的郡縣出現了糧荒,老百姓人心惶惶,下屬建議他趕緊從周邊的郡縣調糧。範仲淹說不必,妳只需快馬加鞭,在臨近的州縣,發消息說我們這兒的糧價是他們的三倍。結果為了逐利,大家都紛紛挑著糧食追星趕月就來了,唯恐落後,因為壹旦落後,糧食供應就充足了,就賺取不到這種超額利潤了。大家紛紛趕來,結果糧荒很快就結束了。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逐利之心,導致的是利他的行為。

所以市場經濟的特點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

其實還可以再擴展壹下,在人際相處當中我們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講的話,人的相處當中基本原理也是壹樣。有的人壹心只為他人考慮,叫做只利人不利己,這種人只是聖人,鳳毛麟角。妳不能總是提倡別人去當聖人,妳自己能不能做到呢?如果自己做不到,那就不能這樣去要求別人。道德就是這樣壹種東西,妳可以用它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但是不能用道德去綁架別人。妳自己可以說我捐款壹個億,這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妳說因為馬雲妳錢多,妳要捐壹個億,試想,這樣的話,誰還敢賺錢。這是會導致壹個社會退步的。壹方面,是不尊重別人私有財產的支配權,二來是這樣會嚇退更多的企業家,而企業家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捐款的這壹個億,他的價值更是為社會做出的許多良性貢獻。(①滿足需求?②拉動內需?③?提供了就業崗位?④納稅?⑤?資源配置?⑥?創新,本文第二段已經提到)

用這樣的話,把企業家都逼走了,大家都害怕了,妳認為鍵盤俠治國就會讓這個國家更美好嗎?只會更差。只會造成這個社會中誰都不敢去創造財富創造價值了。

我們可以回顧歷史,歷史上越是商業貿易發達的地方,越是市場經濟繁榮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就會過得更好,社會就會更加的和諧。古代社會中,江南就是富庶之地,經濟發達,貿易活躍,所以文人墨客就特別多。因為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人們就可以有著更高層次的追求。反之,越是小農經濟的地方就會越容易出現戰亂或者匪患。

所以,利己和利他是不沖突的,利己是以利他為前提的,二者可以同時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