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古代陶瓷碗有哪些款式?

古代陶瓷碗有哪些款式?

平底碗又稱實足碗,碗式之壹,東漢至唐均可見到。其平底是在制坯過程中對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藝制成。東漢時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內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內斂兩種,腹上部鼓,下部內收。三國時期的平底碗內有疊燒支釘痕。西晉碗口較大,腹淺,小平底。東晉碗底出現足臺,平底寬大。南朝時足臺明顯,此式壹直沿用到唐。

玉璧底碗碗式之壹,流行於唐代中,晚期。碗足部為璧形,中心內凹,足圈較寬。足中心內凹處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燒造玉璧底碗的瓷窯有邢窯、定窯、鞏縣窯、越窯、長沙窯、渾源窯、柏井村窯等。

四出碗碗式之壹,唐代比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處下凹而形成四瓣花邊狀。通常下凹處的腹內壁都有凸起的豎向線紋,好似花葉的莖脈。

笠式碗碗式之壹,又稱鬥笠式、涼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來流行的壹種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頂鬥笠,清康熙時期為寬口沿外撇,圓腹,圈足較大。

葵口碗碗式之壹,北宋以來較為常見,因碗口沿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壹般作六瓣,如宋官窯燒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樂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諸葛碗又稱孔明碗,宋、明時期常見的壹種碗式,始見於北宋龍泉窯刻花器。造型為斂口,弧腹,圈足。底與碗心呈雙層夾空,底面有孔與空腹相通。此獨特造型,源於“三國”的傳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屢遭敗績,困守不出。亮修書遣使贈巾幗衣物以羞辱之。據使者回報,懿閱劄受禮不怒,卻詳詢丞相寢食辦事之繁簡,繼言:“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亮為惑敵,乃於對方來使刺探時,用雙層碗進餐,明示食可盈碗,實僅上層有飯。後世遂稱此種雙層碗為諸葛碗,亦稱孔明碗。用途為供器。龍泉窯燒造數量最多,明、清景德鎮也有燒制。

臥足碗碗式之壹。金代開始流行。1980年北京豐臺金墓出土有耀州窯刻花臥足碗,形式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內凹,底足無釉。

折腹碗俗稱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為敞口,腹內削,腹底向內平折,小足。景德鎮元樞府釉器較為常見。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種。

雞心碗碗式之壹,流行於明永樂、宣德時期。敞口,深腹,內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雞心狀,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種多為白釉、青花兩種。清代雍正、乾隆時多有仿制。

宮碗特指明宣德時期創燒的壹種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寬闊,圈足。這種器形多以青花作裝飾,並歷代相傳。正德時燒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宮碗"之稱。當時民窯都競相仿制。

_碗亦稱合碗,明宣德時景德鎮窯已有燒制。器形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兩道凸起的弦紋為飾,上覆圓頂蓋,蓋內與碗心有青花對銘款,字體有楷書、篆書兩種。清代_碗蓋鈕多作蹲獸式。

骰子碗俗稱"骰盔子",碗式之壹,因與舊時賭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器形為平沿敞口,淺弧腹,圈足,胎體厚重。器內素白,器外多為青花或灑藍釉裝飾,署款位置或於外口沿下,或於器內底。

攢碗明萬歷至清代流行的壹種成套組合餐具,見“攢盤”。

凈水碗佛教供器,為明末清初常見的器形。口微侈,圓腹下收,假圈足。凈水碗常配有瓷質器座。座呈洗口,長頸,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預側置對稱獸耳。瓶與座相配,俗稱"海燈",但傳世品往往失其壹,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據其器形式樣稱為“號筒尊”或“洗口獸耳瓶”。

蓋碗帶蓋的小碗,茶具,流行於清。清康熙時期蓋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兩種。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蓋徑多小於碗口徑,扣於碗口徑,少數蓋大於碗口,俗稱天蓋地式。胎質有瓷胎和宜興紫砂陶胎兩種,常見青花、粉彩、琺瑯彩及其他單色釉等品種。

八方碗碗式之壹,流行於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斂口二式,碗腹多內收。雍正時期有直腹內收式。

紮古紮雅木碗仿西藏喇嘛教木質碗形制燒造的壹種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較淺,拱壁足底,內外施木釉。為清代乾隆朝的獨特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