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問壹下阿凡達各個版本的效果,請比較過3D和數字版的進
- 2K數字版(畫質指數:2K)
就從現在大家越來越熟悉的全高清FULL HD說起。現在大家采購電視或攝像機時都熟悉了全高清和1080p的說法,即畫面分辨率達到1920X1080,標準的藍光碟BD的節目也支持這壹分辨率。與此對應,DVD格式的最大分辨率只有720X480,不到藍光的壹半。
而大家在電影院看到的數字版電影,目前主流的是2K,2048×1556分辨率(國內還有壹些低檔的1.3K的投影機,1280×1080分辨率)。其實也就比BD高了壹點,所以家裏用PS3看BD,清晰度已經和電影院差別不大了。
- 35mm膠片版(1K-2K)
而傳統的膠片版就復雜壹些。本來電影膠片壹般不標稱分辨率,壹定要推算,優質的35mm電影膠片對應分辨率約4K,或略好於4K;而且後期制作的母帶的分辨率視制作水平也是有分別的,好的大概4K左右,差點的3K。然而我們有幸看電影母帶的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因為電影院播放的是經過N次“拷貝”的拷貝。拷貝質量好的,分辨率大概也就剛過2K的水平,差的分辨率甚至不足1K,而且會隨著放映次數增多而衰減。拷貝放映場次壹多,就會被劃傷,畫面上會有黑雨絲;影片受到多次高溫烘烤,畫面會褪色,片基翹曲就會導致失焦。看起來膠片版的畫質不會超過2K的主流數字版。不過,膠片電影的優勢在於碩大的畫面能造成的強烈震撼感和膠片特有的質感、色彩風格和景深效果,也會有偏好者。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們在電影院裏觀看的電影的畫質水準主要有4個決定因素。前兩個是攝制載體:A.攝影設備,B.制作規格;後兩個是放映載體:C.拷貝規格,D.放映設備。
- 4K數字版(4K)
目前商業故事片70%還是采用35mm膠片的電影攝影機。剛才提到這類膠片素材可以制作4K(分辨率為4096x3112)的母帶,這裏有個DI數字中間片的概念。它是基於膠片拍攝的生產流程,利用膠片掃描儀將膠片掃描成高分辨數字圖像,利用數字後期生產流程創作完整的數字母版成片,最終再將成片轉回膠片、或超高清分辨度的數字影院系統(2K或4K)。目前SONY公司旗下的電影大都采用4K規格做後期制作。
雖然絕大多數的連鎖影院裝備的放映設備依然是標準的2K-DLP系統,采用了德州儀器開發的數字光學處理(DLP)技術。但索尼公司也推出了世界上目前唯壹商業化的4K放映設備占據了少數高端市場,並發行了如《蜘蛛俠3》等影片的數字4K版本。目前上海新開業的金逸影院中環店就采購了壹臺4K數字放映機,另外港匯的永華也有壹臺。
也有越來越多的電影采用了全數字攝影,比如盧卡斯星戰前傳2和3、超人歸來等。但目前這些大片采用的數字電影攝像機其實只有1920X1080的分辨率,正好與2K放映水準相當。所以目前用數字電影攝像機拍攝的影片反而無法制作出數字4K版本。
- IMAX膠片版(6K)
說到此就要講IMAX的概念了。IMAX(指Image Maximum“最大影像”)是壹種能夠放映比傳統底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電影放映系統。標準的IMAX銀幕為22米寬、16米高,但可以在更大的銀幕播放。目前上海只有和平影都壹家商業IMAX廳,科技館只放映科教記錄片,而北京有3家,但只有中國電影博物館是真正的膠片版。IMAX為了大幅增加影像的解象度,采用了特別的70mm底片,而真正的IMAX影片應該以70mm的膠片攝影機拍攝。
使用IMAX攝像機的理論分辨率達18K(每幀18000X13433像素),但是電影工作室無法處理這樣大小的畫面,相應的他們將分辨率降低至不到原先的壹半,到只有8K這壹電影膠片掃描的最大分辨率。因此目前電影工業母帶制作的極限就是8K,而IMAX影院放映70mm膠片時分辨率可以達到6K,也算是商業放映的極限了吧。
雖然從技術角度來看,IMAX是相當出色的電影格式,但壹直以來它並未能普及。制作與播放IMAX的費用與運送困難使它的播放時間較普通電影為短(壹般為40分鐘,近年亦有90分鐘的IMAX影片出現),題材大多為適合於科技館等機構播放的紀錄片。目前真正部分采用IMAX規格攝制和放映的商業片僅有的2部,《蝙蝠俠:黑暗騎士》有30多分鐘,《變形金剛2》4個場景(約壹分鐘,非Imax膠片版沒有這些場景)。前者在中國沒有公映,後者我在中國電影博物館看過,那水晶版剔透的巨幅影像,並且放到那4個IMAX場景時圖像壹下子變成27mX21m,整個銀幕全都充滿了,震撼到妳失語,真是享受。
- IMAX DMR版(4K-6K)
而IMAX為了推廣其影院系統,推出了壹個DMR技術應用於更多商業片的發行。處理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制片公司把影片的35mm膠片拷貝交給IMAX,後者運用DMR技術,以最高解析度掃描35毫米膠片的每個畫格,將其轉為數字畫面;然後,使用專有圖像增強技術,對每幅畫面進行優化,最後沖印在70mm膠片上。像今年上映的《哈利波特:混血王子》和《變形金剛2》(該片的大部分場景)等絕大多數IMAX的故事長片都是IMAX DMR。其畫質我想是高於4K、低於6K的水準吧。
- IMAX數字版(2K-4K)
然而,IMAX膠片拷貝制作費用抑制了其發展。公司又大力推廣所謂的IMAX數字影院系統。該系統原理是:IMAX把制片公司送來的電影拷貝,使用DMR技術加工,制作成“數字影院打包”(DCP),這種格式的分辨率能達到4K,然後就可以使用硬盤等方式保存並送交給影院放映了,這樣壹份拷貝的成本就低了。影院需要配置的IMAX數字放映系統的主要部件包括:兩臺2K分辨率的數字放映機,這種數字放映機采用了德州儀器開發的數字光學處理(DLP)技術;壹臺由Doremi Labs公司特制的播放服務器;以及IMAX自有的圖像增強設備。兩臺放映機投射的畫面是叠加的,所以壹副影片畫面的實際分辨率還是2K,但新的IMAX放映系統能夠增強圖像的保真度,畫質要比使用壹臺放映機時更好。像北京石景山萬達就號稱是亞洲第壹家數字IMAX影院,但其實他的畫質是打了折扣的,只有高於2K、低於4K的水準。IMAX為了經濟效益反而要不遺余力推廣這種次優的東西,今年的《星際迷航》就只發行了數字IMAX版本。
中國還有更山寨的做法。為了不使片源少的IMAX廳閑置,北京UME華星搞了個數字巨幕,實際就是把普通數字2K的素材投到IMAX的巨幕上,達不到品質硬被放大後清晰度當然慘不忍睹,這是有點涉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了。
現在說到3D電影了,隨著2008年第壹部真人3D數字電影《地心遊記》在中國受到歡迎,越來越多的3D電影走進人們視線。當然動畫電影做3G有天然的優勢,從09年開始,幾乎所有的動畫巨制都會發行3D版本了。這次的《阿凡達》,將把真人3D電影推向壹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說是電影史上的壹次革命。
目前世界上3D的放映系統主要分為5類,在中國的影院也都有采用。
* XPAND系統
數字的3D從技術上分主動式和被動式。所謂主動式就是利用眼鏡左右鏡片的高速切換來實現3D效果,這個主要是使用XPAND系統nuvision 3D技術。主動的系統安裝很方便,影院只要壹個控制影院內所有眼鏡什麽時候切換的信號控制器就行。但是缺點是眼鏡成本很高,壹副壹般要壹兩百美元。大家如果去看3D電影,發現眼鏡做工很好有XPAND的LOGO,接受信號的那就是用這種系統的了。中國影院采用的比較多,比如上海金逸中環店就是用這個技術。
* RealD系統
被動系統現在影院用的比較多,被動系統的眼鏡很便宜。RealD就是這壹類,在北美市場有80%以上的份額。但由於要專門的金屬屏幕,不同於平常播放2D的白幕,在中國只有上海美羅城的柯達壹家采用這個技術。
* 杜比系統
考慮到采用主動式眼鏡及金屬幕的不便,杜比3D技術的設計理念和實現優勢就是采用被動式眼鏡和適用於白色銀幕。所以大部分中國影院用的這個系統。
以上這些3D技術現階段都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亮度太低,無論使用主動還是被動的放3D時候的發光效率只有原來的10%(RealD是15%)換算成亮度大概是2D的1/4到1/5。所以如果影院本來燈泡的壽命就差不多了,看3D會覺得非常暗。這也是為什麽在中國看3D電影都覺得太暗影響觀感,而柯達的RealD相對而言最獲好評。
* 雙機3D 或單機雙鏡頭3D
現在唯壹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雙機3D分別放映左眼和右眼內容,亮度可以大大提高,但是由於成本問題國內影院使用的很少,現在就是傳奇時代影城有壹套BARCO雙機3D放映系統。另外蘇州馬上要開業的嘉禾影城也裝了壹套。這兩家影院的3D效果會比使用單機的影院好很多很多。除此之外,電影博物館的3D我看過,亮度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我還沒有得到他們官方的解釋,他們的系統是否為雙機3D,但選擇這裏無疑沒有問題。
而索尼在其4K數字放映機的基礎上推出了單機雙鏡頭的3D解決方案。由於4K超高清晰的芯片可以輕松容納2個2K的畫面,單機同時輸出兩個2K畫面,3D放映平滑流暢,全無高頻閃爍和畫面模糊現象,消除了3倍頻時差式單機3D系統放映的視覺疲勞和眩暈感,是目前圖像質量最好的單機3D放映系統。我估計其效果比雙機3D還是要差壹點。上海金逸中環影城不知道是否會將它的4K索尼放映機應用到3D電影的播放(這個大家要註意,如果它放映的阿凡達的XPAND廳,不采用4K索尼機的話,就和其他影院的數字3D廳沒有優勢了。而它即使用於放映2D數字,因拷貝只有2K,也遠遠無法輸出4K的內容。我印象中索尼放映機主要是搭配RealD的技術)。
*IMAX 3D
IMAX3D則是IMAX立體影片的放映技術,IMAX3D使用兩盤IMAX專用的70mm膠片,壹盤膠片對應壹只眼睛,通過偏振過濾眼鏡(被動式)或紅外同步系統(主動式)配合電子眼鏡以提供兩個單獨的圖像。結合IMAX巨幕,IMAX3D能夠產生逼真的全視野立體效果。IMAX 3D技術不僅使用世界最大的IMAX底片,並且使用雙膠片分開錄制、播放左眼及右眼的影像,使得影像更立體清晰,色彩也更鮮明。
不過真正用IMAX 3D攝制的片子非常少,都是些記錄片,比如Deep Sea。當然多數時候是放映由數字3D技術攝制的、經過DMR技術轉制的影片。播放時又有膠片和數字兩個系統。應該膠片系統效果會好壹點,因為有6KX2的潛力,數字則還是2KX2。另外,由於無論是膠片版還是數字版,IMAX播放3D是雙機系統,因此其整體表現壹定是優於單機的普通數字3D的。臺灣的發燒友也證實了數字IMAX 3D的版本好於索尼4K RealD(雙鏡頭系統)的版本。
不過,阿凡達主要是表現3D效果的,其畫質分辨率本身並不算頂尖。整部電影大約使用了8部SONY的HDC-F950數字電影攝影機,和8部CineAlta F23數字電影攝影機。其中兩兩組合,***開發了8套雙機的3D攝制系統。此3D攝影系統被命名為:Fusion Camera-3D System。而這兩種機型雖屬頂尖,但都是1920X1080的分辨率水準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詹姆斯·卡梅隆接受采訪時說IMAX版本不會比普通數字3D效果好多少的原因了。不是IMAX技術不行,而是他沒有用此技術來拍攝。IMAX數字3D和雙機3D都是輸出2個2K的畫面,應該和攝影規格匹配的。當然,其後期電腦制作和DMR轉制是否會明顯提高IMAX膠片版的品質,或使得IMAX數字3D明顯優於雙機3D的版本,就有待觀影證實了。
綜上所述,選擇觀看阿凡達的版本排序是:
IMAX膠片版(上海和平影都,北京地區是中國電影博物館)> IMAX數字版(北京石景山萬達)> 雙機3D數字版(北京傳奇時代或電影博物館)> 索尼4K 3D數字版(上海金逸中環也許是)> RealD單機3D數字版(上海美羅城柯達)> 其他單機3D數字版 > 2D數字2K版 > 2D膠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