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養殖家畜的方法和環境要求
狐疫病的防治,要貫徹防重於治的原則,平時做好狐場的管理,防止疫病從飼料、飲水及外來獸帶入,加強病原的監測及預防接種,把疫病消滅在萌芽狀態。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狐場的衛生管理。
1.飼料衛生
(1)絕對禁止從疫區采購飼料。有很多傳染病是家畜和毛皮獸的***患病,從疫區采購來的肉類飼料,其家畜就帶有該類傳染病,狐采食後即發生這些疫病。如犬瘟熱、狂犬病、偽狂犬病、炭疽、結核、布病、肉毒梭菌病等。殘留食物及脫下的毛要隨時清理,防止積存成堆,引起腐敗而生病。
(2)搞好籠舍周圍的環境衛生,防鼠滅蠅,籠舍下的糞便及其他汙染物應每天清除,籠內糞便要隨時清理,防蠅滅蚊,用殺蟲劑定期對籠舍周圍噴灑,殺滅蚊蠅。用機械辦法防鼠滅鼠,防止疾病的傳染。
(3)墊草幹凈、柔軟。墊草是防寒保溫、梳毛及產仔保溫的必備材料,要幹燥,無汙染,無腐爛、防止鼠類絮窩而傳染其他疾病。最好是使用前在太陽下曝曬、消毒。
2.飼料加工室及飼餵用具的衛生
(1)飼料加工室的衛生管理。飼料加工室的工作人員必須細心、有經驗。進出飼料室要更換工作服及專用鞋,其他人員嚴禁入內。飼料加工室要防毒、防火,其消毒藥物應用無毒無味的高效消毒藥物。飼料加工室隨時清理,保持清潔,每次完畢用水沖洗,不留死角,防止細菌的繁殖。
(2)加工用具和食具的衛生。飼料加工用具及食具是狐每天必備的用具,食物常要接觸,易成為細菌繁殖基地,每次用完後要徹底沖洗,定期消毒,對食具要采用蒸煮消毒來完成。
(二)狐場的防疫管理
1.消滅傳染源,加強檢疫工作。引進的狐,要隔離飼養兩周以上,或經過必要的檢疫,沒有任何傳染病後方可入場。飼料、物品要從非疫區購進,以免引起傳染病流行。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狐場出入口應設消毒池,池內放入燒堿與石灰的混合物,防止帶入傳染病,定期進行全場性預消毒,各種用具不能相互串用。病死狐屍體要深埋1米以下或焚燒,剖檢場地用燒堿徹底消毒。
2.定期接種疫苗,增強狐群的免疫力 每年春天配種前,即每年12月末至翌年元月上旬,完成種狐主要傳染病的疫苗接種。7月中旬要對新生幼狐和種狐再次接種。幼狐應在分窩3周時註射疫苗,不能斷乳後就註射。在大群預防接種前,要進行小群(5~10只)試驗性接種,觀察7~10天,無不良反應時,方可對大群進行預防接種。如接種後局部出現膿腫或嚴重患病及死亡時,不能用該種生物制品,應更換其他生物制劑。具體預防接種可參考下表:
3.消毒消毒是防治傳染病的壹項重要措施,目的在於消滅被傳染原散布於外界環境中的病原體,以切斷傳染途徑。根據目的可分三種,即預防性消毒、臨時性消毒和終末消毒。按使用方法可分為物理的、生物的和化學的。狐場常用的消毒方法有:
(1)物理消毒。包括清潔沖洗、日曬、幹燥和高溫等,用以對病原微生物生活力予以重大影響。常用日光曝曬、火焰消毒、水蒸汽消毒等。
(2)生物消毒。主要是對糞便、汙水和其他作生物發酵處理。
(3)化學消毒。是應用最廣泛的消毒方法。常用化學消毒藥物是漂白粉、高錳酸鉀、來蘇兒、甲醛、燒堿等。①漂白粉用以消毒糞便、垃圾箱、水源,不適宜於金屬籠體消毒。②高錳酸鉀廣泛用來消毒開始腐敗的畜產品、飼料配制室及飼料加工器械。③來蘇兒用5%~10%的熱水溶液消毒窩箱、食板、飲水槽等飼養器皿和加工調制器械,1%~3%溶液消毒手、屍體及解剖器械等。④甲醛用來消毒窩箱、工作服、實驗室用具等。⑤燒堿除金屬籠外的壹切器具及場所均可消毒,效果很好。
4.殺蟲 在狐場的飼料配制室、冷庫周圍及其他地方,因有飼料殘渣和糞水,常見有家蠅、綠蠅和腐肉蠅及其他雙翅類吸血昆蟲,它們是傳染病活的傳遞媒介,因此必須進行撲殺,達到消滅傳染媒介的目的。
防蠅的關鍵是保持好場內衛生,場內要經常打掃,糞便和汙穢的墊草,應及時清除,進行生物熱發酵。臟水坑要填平,糞坑要蓋嚴。飼料配制室應經常保持清潔[],嚴防蠅類侵染飼料。必要時用機械或化學方法殺滅。
5.滅鼠 鼠類是狐場的壹大公害,它破壞建築,毀壞飼養用具,偷吃、汙染谷物飼料和肉、魚飼料。更主要的是鼠類是狐場傳染病發生和傳播的原因之壹。實驗證明,鼠可傳遞各種傳染病,如鉤端螺旋體病、犬瘟熱、狂犬病、副傷寒等。因此必須采取各種方法進行滅鼠。常用的方法是機械滅鼠和化學滅鼠,化學滅鼠時壹定要註意在夜間撒布,清晨收回保存,滅鼠後要把鼠屍收拾幹凈,妥善處理。
狐常見疫病的防治
狐場的疫病對狐場的危害極大,由於其具有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的特點,發病後造成的經濟損失極大,在養殖中壹定要做好常見疫病的防治。
(壹)犬瘟熱
犬瘟熱是由犬瘟熱病毒引起的急性、慢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多種肉食動物均可患本病。幼齡動物易感,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流行病學 自然條件下,狗、狼、銀黑狐、北極狐等肉食動物對犬瘟熱病毒易感。在籠養狐中銀黑狐最易感,北極狐稍差,所有年齡的狐均可發病,但以2.5~5月齡幼狐最易發病。
傳染源主要是病犬、病狐及其他帶毒的動物。通過接觸傳染,特別在狐配種期,跑狐等頻繁接觸相互傳染。本病沒有季節性,壹年四季均可發生。在夏季犬瘟熱常爆發於斷乳的幼狐中間,開始不易被認識,直到秋季大批發生才能獲診斷,從而造成嚴重損失。臨床癥狀自然感染時,銀黑狐、北極狐的潛伏期為9~30天,有時長達3個月。在壹些病例中出現本病的特征性臨床癥狀。銀黑狐和北極狐開始體溫升高(40℃~41℃),持續2~3天,拒食、少食、嘔吐。鼻鏡幹燥,並出現龜裂。在疾病的2~3天開始,先是漿液性、後是黏液性,最後是化膿性結膜炎,定期不定期從鼻腔內排出透明液體,有時轉為黏液性或化膿性鼻炎。
當肺被侵害時伴有咳嗽,初為幹咳,後為濕咳。春秋兩季發生時更易侵害到肺。消化器官發生卡他性炎癥,腹瀉,有時混有血液。
神經系統被侵害時,病狐的四肢、頭部等大塊肌肉出現強直收縮、麻痹或半麻痹,或出現某肌群有節律抽動。銀黑狐發生突然性視覺障礙、瞳孔高度散大,虹膜呈綠色。本病持續時間約為2~3天,有的20~30天以上。
診斷。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可作初步診斷,必要時進行生物學實驗和特異性包涵體檢查。
與其他病如副傷寒、巴氏桿菌病及維生素B1缺乏癥和病毒性腸炎應嚴格區別,鑒別診斷。
防治。接種疫苗,建立健全狐場的獸醫衛生制度,及時對發病狐進行隔離、處理、淘汰。
治療。本病沒有特殊的治療藥物。辦法是隔離病狐,加強飼養管理,降低谷物飼料的比例,增加易消化的鮮肉、肝、蛋、乳等以保證病狐營養。同時用其他藥物對癥治療。
(二)狂犬病
狂犬病是多種家畜、野生動物和人***患的並以中樞神經系統活動障礙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病。病毒通過咬傷傳遞給毛皮動物,最終以呼吸麻痹而死亡。
1.流行病學 在自然條件下,所有哺乳動物及禽類對狂犬病均易感,人也易感。患有本病的狗和野生動物是狂犬病的天然宿主。這些患病動物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在興奮期跑到居民點及狐場咬傷人獸而引發狂犬病。籠養狐,多半是跑到狐場的患狂犬病的野生動物和狗,經籠壁咬傷狐而散發該病。狂犬病在野生肉食動物中廣為傳播,銀黑狐是農畜中本病的經常傳播者。有明顯的季節性,即在動物發情和猛禽回遊的季節發病較多。年齡不分成年獸或幼獸均可發病。
2.臨床癥狀 狐狂犬病與狗壹樣,大體可分為三期。前驅期。狐短時間沈郁,運動不明顯。
興奮期。高度興奮,攻擊性增強,咬、扒、撕遇到的壹切物體;自體損傷,拒食,不飲水,長期呻吟;流涎增強,腹瀉。麻痹期。後軀搖晃,後肢麻痹;體溫下降無意識躺臥,肌肉高度痙攣,最後死亡,銀狐病程3~6天。
3.診斷 臨床上根據癥狀很易診斷。高度興奮,食欲反常,後肢麻痹,在本地有狂犬病流行,並發現有瘋狗和野生動物與狐場接觸,即可確診。
4.鑒別診斷與神經型犬瘟熱及中毒相區別。
神經型犬瘟熱無攻擊性和狂暴,幼齡狐最敏感,而狂犬病任何年齡狐均可發生。
中毒癥有強烈腹瀉、嘔吐、無攻擊性,並進行飼料的毒物化驗,即可確診。
5.預防防止狗、野獸進入狐場,加高圍欄和圍墻,使狐場與外界隔離。不允許把野生獸抓來直接放入狐場。狐場工作人員(工人、職員、獸醫、技術人員)要進行狂犬病疫苗的接種。防制狐場發生狂犬病後,要實行封鎖,並及時向有關衛生部門報告疫情。嚴格杜絕病狐跑出狐場。對狂犬病死亡後的屍體及可疑屍體壹律燒毀。對臨床上健康狐實行緊急接種。被患狐咬傷的狐在不超過8天的情況下允許接種。做好工作人員的衛生防護措施。
從患狂犬病的最後壹個病例死亡算起,經兩個月後取消封鎖。
(三)李氏桿菌病
李氏桿菌病是以敗血並伴有內臟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急性細菌性傳染病。是狐場易發的傳染病之壹。病原體是李氏桿菌,該菌具有較強的抵抗力,秋冬季在土壤內能保持5個月以上。在麩皮內保存5個月到1年。在組合飼料中保存10個月,皮張中保存60~100天,而不失去活力。
1.流行病學 豬、馬、牛、綿羊和家禽都易感而成帶菌者。狐中銀黑狐、北極狐均易感,特別是幼齡狐易感。
主要傳染來源是病獸和以病畜的肉作為飼料的家畜和家禽。傳染途徑是經飼料或飲水由口腔進入機體。維生素缺乏、蠕蟲病及其他疾病致使機體抵抗力降低,飼養管理不良,都是發病的誘因。本病沒有明顯季節性,但常發於春夏季。
2.臨床癥狀 幼狐表現沈郁與興奮交替進行,部分或完全拒食。興奮時***濟運動失調,後肢搖擺和不全麻痹。頭部、頸部肌肉發生痙攣性收縮,肌肉震顫,頸部彎曲,有時向前伸展或向壹側,或向後仰頭。采食飼料時出現頸部的痙攣性收縮運動,從口中流出黏稠的液體。常發結膜炎、角膜炎、下痢和嘔吐。在糞便中發現淡灰色黏液或血液。幼狐從出現癥狀起7~28天死亡。成年狐除上述癥狀外,還發現有咳嗽、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
3.診斷根據 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及實驗室的細菌學檢驗可確診。
4.治療根據 臨床癥狀對癥治療。另外改善飼養管理水平,加強營養,在此基礎上,在飼料中混入新黴素(每只量為1萬單位),每日飼餵三次,可有好的效果。
5.防治措施 患病狐壹律隔離,對病狐汙染的籠子用5%克遼林或來蘇兒,2.5%苛性鈉消毒。地面清除幹凈後用漂白粉消毒。防止嚙齒類和野禽進入狐場。為預防本病的發生,對羊、豬副產品用前進行細菌學抽查化驗,發現後不能飼餵。最好對飼料煮熟後飼餵。
(四)巴氏桿菌病
狐巴氏桿菌病又稱出血性敗血癥。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多種毛皮動物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以敗血和內臟器官出血為主要特征,常呈地方性流行。病原體為多殺性巴氏桿菌病,本菌抵抗力不強,50℃時30分鐘殺死,58℃20分鐘殺死,70℃~90℃時5分鐘殺死,煮沸立即死亡。但能耐受零下70℃冷凍而不死。各種消毒藥能很快殺死該菌。
1.流行病學 幼齡銀黑狐最易感。本病的傳染來源是飼餵患有巴氏桿菌病的家畜、家禽等副產品。尤其以禽類屠宰的廢物餵毛皮動物最為危險。被巴氏桿菌病汙染的其他各種飼料、飲水也是重要的汙染源。
感染途徑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損傷的皮膚和黏膜而感染。在狐場本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以春、夏、秋季多發,冬季少見。凡是引起機體抵抗力下降的諸因素都是發病的誘因。
2.臨床癥狀 本病多呈急性經過,壹般病程為12~72小時,個別達5~6天,死亡率30%~90%。銀黑狐突然發病,食欲降低至廢絕,精神沈郁,軀體搖擺,並伴有嘔吐、腹瀉,在糞便內帶有血液和黏膜。迅速消瘦、體重減輕。當神經系統受到侵害時,伴有痙攣和高度收縮的咀嚼運動,神經高度緊張而死亡。心跳、呼吸頻率升高,體溫波動於40.8℃~41.5℃。
3.診斷根據 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作預診,確診必須進行細菌學檢驗。臨床上與副傷寒、大瘟熱、阿氏病和肉毒中毒區別。
4.治療改善 飼養管理,排除可疑飼料,投給新鮮易消化飼料,如鮮肝、乳和蛋等,提高機體抵抗力。特效治療註射抗家畜巴氏桿菌病高度免疫的單價或多價血清,成年狐皮下註射血清量為20~30ml,1~3月幼狐10~15ml。對癥治療用抗菌素和磺胺類藥也有很好療效。青黴素每千克體重2.5~10萬單位,鏈黴素每千克體重3萬單位,土黴素每千克體重2.5萬單位,肌肉註射,每天2~3次,連續7天。
5.防制措施 飼料嚴格檢查,特別是禽類副產品,壹經查出,堅決淘汰,對可疑的要煮熟後飼餵。定期消毒,嚴防雞、豬入場。對疫區內的狐要進行特異性預防接種。本病發生時,及時清除可疑飼料,換以新鮮飼料。對病狐和可疑狐立即隔離治療。汙染的籠具和食具,場地要嚴格消毒。死亡後的屍體要深埋或燒毀。
(五)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狐的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以脾臟腫大,皮下和漿膜下結締組織出現漿液性出血性浸潤為其主要特征。病原體和家畜及人的病原體壹樣均為炭疽桿菌。本菌在病原菌中為大型桿菌,其抵抗力不強,75℃時1分鐘即可殺死,壹般消毒藥很快殺死。但形成芽胞後的桿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在幹燥條件下於140℃經3小時,煮沸經10~15分鐘,110℃高壓下5~10分鐘才被殺死。
1.流行病學 哺乳動物除貓、狗有抵抗力外其余的均易感。銀黑狐和北極狐不易感。
傳染源是患炭疽死亡的屍體,被狐吞食後而發病。吸血昆蟲以及死亡於炭疽病動物屍體接觸的野禽,有時也可成為傳染的媒介。
本病沒有季節性,壹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夏季仔狐中多見。如隨肉類飼料侵入時,可在短時間內席卷狐場,在2~3天內發生大批死亡。如不采取撲滅措施,可長期在狐場傳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2.臨床癥狀 狐患病時病程較長,壹般為1~2晝夜,其他毛皮動物時間短,從20~30分鐘至2~3小時。癥狀表現為體溫升高,呼吸淺、快,步法不穩,飲水量增加,食欲廢絕,腹瀉,糞便內混有血塊和氣泡常從肛門和鼻孔裏流出醬油色血樣泡沫。咳嗽,呼吸困難,抽搐。咽喉水腫,壹般以全部死亡告終。
3.病理剖檢變化 對疑為炭疽病的屍體不得隨意剖檢,否則易擴散而造成人畜及其他狐發生死亡。在確診而需剖檢時,必須在特定環境下,嚴格作好防護及各種消毒措施。
剖檢典型變化,營養狀態良好,屍僵不全,天然孔流出醬油色血樣泡沫。可視黏膜藍紫,屍體膨脹,高度浮腫,咽喉淋巴結出血,咽喉部腫脹。內臟發生高度敗血癥狀。
4.診斷根據 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初步診斷,確診還須采取病料送實驗室作細菌學和血清學檢查(當細菌檢查材料腐敗及皮張時不能進行細菌學檢查)。
北極狐和銀黑狐炭疽與副傷寒相似,但副傷寒主要發生於兩個月的仔狐,且沒有咽喉和頭頸部水腫。
4.治療 可應用抗炭疽血清進行特異性治療。銀黑狐、北極狐成年用量20~30ml,幼狐10~15ml。抗菌素用青黴素,銀黑狐、北極狐20~30萬單位。
5.防制措施 嚴格檢查肉類飼料,特別是急宰的家畜。狐場發生炭疽時,對狐場實行封鎖,從最後壹個病例死亡起,再經15天沒有死亡時,才宣布撤消封鎖。對病狐和可疑狐實行隔離治療。死亡屍體不能取皮,壹律燒毀。被病狐汙染的籠子用噴燈火焰消毒,或用20%漂白粉溶液徹底消毒。地面用1份漂白粉和3份土混合消毒,之後連同漂白粉壹起鏟除地面並深埋。飼養人員嚴格遵守防護制度,以防感染。
(六)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又稱出血性黃疸,是多種動物和人***患的,呈短時間發熱、黃疸、血尿、貧血、黏膜壞死、消瘦的傳染病。病源為鉤端螺旋體,鉤端螺旋體對日光、幹燥、高溫和常用消毒劑都很敏感。如加熱50~60℃,3~10分鐘即可殺死。
1.流行病學 銀黑狐鉤端螺旋體常呈地方性爆發或散發,死亡率達90%~100%。自然條件下,銀黑狐和北極狐對本病易感。傳染源是嚙齒類特別是鼠類,家畜也是傳染源,特別是豬,因為豬的鉤端螺旋體癥狀輕微,多為隱性傳染,長期帶菌,不斷向外排出,汙染環境。帶菌動物由尿向外排出鉤端螺旋體,肉食動物達500天以上,家畜達120天以上。狐吞食了被汙染的飼料和飲水,或直接食用患本病的家畜肉或器官而引起地方性流行,伴有高度死亡率。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感染。本病易發於7~10月份。其地方性流行特點是在發病5~10天內使大量狐發病後平息,以後經5~10天以上又重復出現。壹般不波及整個狐群。多數狐經輕微過後產生堅強免疫,不再重復感染。
2.臨床癥狀 主要分為超急性、急性、慢性三種。超急性發生在地方流行的初期。病狐突然拒食、嘔吐、下瀉,精神沈郁,心跳加快,達每分鐘105~180次,呼吸加快,每分鐘70~80次。很少發生黃疸。經12~24小時,口吐白沫發生痙攣而死亡。沒有康復的病例。
急性發生時,病狐食欲突然廢絕,嘔吐、下瀉。長久躺臥,消瘦,精神沈郁,行步緩慢。出現顯著黃疸。肛門括約肌松弛。尿頻、尿急、尿色黃紅。頻死期伴有背、頸和四肢肌肉痙攣性收縮。強烈流涎,口唇周圍有泡沫樣液體,最後窒息而死亡,病程持續2~3天,很少康復。
慢性病例多由急性和亞急性轉變而來。在食欲正常的情況下出現進行性消瘦、虛弱、貧血、定期下痢等癥狀。經過2~3個月,在顯著衰竭情況下死亡。
3.診斷本病 超急性和急性病例癥狀明顯,結合流行病學不難診斷,但確診還需實驗室進壹步診斷。本病與沙門氏菌病和巴氏桿菌病區別診斷。本病的顯著特點是黃疸,體溫在整個病程中變化不大;其地方性爆發在7~10月份,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最後結合實驗室診斷即可鑒別診斷。
4.治療 早期用抗鉤端螺旋體血清進行特異性治療可獲得良好效果,壹般註射壹次,個別情況下不好轉時,可進行2~3次註射。皮下註射血清用量:成年銀黑狐、北極狐為25~30ml、1~3月齡仔狐為5ml,3~6月齡為10ml。
對癥治療推薦用藥:瀉劑、強心劑,靜脈註射葡萄糖溶液,肌肉註射鏈黴素等。
5.防制措施 嚴把飼料質量關,對所有肉類進行嚴格檢驗。
發現可疑飼料煮熟後飼餵。用水安全,飲具每5天涮洗,消毒,防止嚙齒類動物汙染飼料和水源,定期滅鼠和消毒。對病獸堅決隔離,淘汰,不得中途放進狐場。
(七)狐陰道加德納氏菌病
加德納氏菌病是我國近年來發現的人、畜及毛皮獸***患的細菌性傳染病。狐、貉等毛皮獸易感本病,給養狐業造成很大危害。
1.流行病學 本病過去在我國養殖業中沒有記載,是近年從國外引進種狐時帶入的,其病原體為加德納氏菌。目前,在我國各地養狐場中廣泛流行,危害極大。流行途徑主要是通過種狐的交配傳染。也可通過接觸傳染,如通過狐場工具(抓狐鉗、手套等)和飲食具傳染。患病動物的尿、糞汙染的飼料和飲水也是傳染途徑之壹。
2.臨床癥狀 銀黑狐、北極狐感染加德納氏菌後,主要引起泌尿生殖系統癥狀。母狐出現陰道炎、子宮頸炎、子宮炎、卵巢囊腫、腎周膿腫等癥,因此造成空懷和流產。病情嚴重者,表現食欲減退,精神沈郁,狐臥在籠內壹角,其典型特征是尿血,後期體溫升高,肝臟變性、黃染,腎腫大,最後敗血而死。
3.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可初診。本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在春季性興奮期發生,成年狐發病率高於幼齡種狐。公狐發病,引起包皮炎和前列腺炎等。表現食欲減退,消瘦,性欲減退或喪失交配能力,個別公狐發生睪丸炎和關節炎。
4.防治 本病用氯黴素、紅黴素、氨芐青黴素均可治療。用氯黴素每天3次,每次1片,連續投藥12天。為了防止抗藥性,中間可停餵1天。
為預防本病,從外面引入狐時壹定要檢疫,另外,要加強飼養管理,以提高狐的抗病能力。最好的辦法是用加德納氏菌病疫苗接種,即采用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生產的狐貍陰道加德納氏菌病疫苗,對檢疫為陰性的狐,進行肌肉註射,每頭1毫升,免疫期6個月。應該註意的是,檢疫為陽性的狐,因已經感染加德納氏菌病,此時註射疫苗無效,因為註射的疫苗會被病狐體內的抗體所中和。已感染本病的狐,如果需要做種用時,需要用藥物治療,即餵氯黴素12天,殺死體內加德納氏病菌,經過1個月,待自身抗體消失後再註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