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導演張徹的資料

導演張徹的資料

張徹,著名電影人。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張徹 (Chang,Che,張易揚)是香港影壇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壹。香港人把他稱為“香港電影壹代梟雄”。

中文名: 張徹 英文名: Cheh Chang 角 色:導演,演員,編劇 徒弟有:王羽, 羅烈,谷峰, 狄龍, 姜大衛, 陳觀泰, 李修賢, 傅聲, 等 

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張徹是香港影壇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壹。香港人把他稱為“香港電影壹代梟雄”。他對香港電影所做的貢獻,恐怕連今天的徐克、王家衛也都望塵莫及。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張徹的名字如雷貫耳,他導演的電影是票房的保證,他也當之無愧地成為邵氏公司的頭號招牌導演。 

張徹生於1922年,逝世於2002年,也算是橫跨了兩個世紀的大人物了。籍貫浙江青田,很多書籍都說他是上海人,其實不然,出生於杭州,成長於上海,喜歡吃上海炒面(弟子言)。少年從政,是國民黨的“文化”官員。這裏要強調壹下文化官員,自然是要說明他沒有血債,要不估計1986年回大陸拍《大上海1937》就沒這麽順當了。抗戰後繼續“文化”擔任上海戲院等職位,不僅放電影還經常出演各類戲劇等。後來還寫過壹部處女作電影劇本《假面舞會》,主演嚴化,不過這個嚴化絕對不是周旋老公嚴華。因為曾經有人弄錯過,還有模有樣的寫了壹篇十大武俠巨星,混淆視聽,故而特別強調壹下。嚴化和張徹的關系在嚴化去世很多年以後延續著,嚴化的兒子姜大衛後來成為張徹最得意的第子之壹。 

接下來要特別介紹的是張徹創作的《高山青》這首曲子,似乎成了高山族人的民歌了,沒想到還是出自壹位武俠片導演。此後張徹去了臺灣,徹底從文,62~67在邵氏做編劇。這期間他經手的電影我只看過兩部66《文素臣》和64年美麗動物張仲文的《潘金蓮》。《文素臣》據說是根據京劇、彈詞、申曲(滬劇?)改編的。片子甚至還有很多說唱部分,女主角何莉莉在廟中有壹段全裸,似乎完全沒有必要,估計也不是這個編劇的傑作了,他不喜歡這種。這期間的電影真是有趣,不管什麽形式的都要咿咿呀呀的唱兩段。1964年的《虎俠殲仇》是他導演的第壹部武俠片,招考了主要演員王羽和鄭雷。王羽是美女王馨平的老爸,可是這位爸爸實在是壹副苦大仇深的樣子,還是臺灣黑社會。壹影迷看到王羽大呼,白毛女大春哥。那個時候不拘言笑的扮酷的樣子可能比較吸引人吧。至於鄭雷,壹副大老粗的樣子,沒有任何特色瓦。最近壹次看到鄭雷是在TVB的電視劇《翻江倒海孫悟空》演壹條蟒蛇精,出現大約3分鐘,就斃了。 

1966年張徹導演的《獨臂刀》票房收入首過百萬,被稱作《百萬》導演,編劇是遊水過來的倪匡,之後兩人長達十多年的合作。《獨臂刀》據說是改編自金庸的《神雕俠侶》,看了才知道這比大陸80年代拍的若幹弱智武俠要好多了。不過說話慢條斯理,武打動作慢壹拍,劇情又傾註了下層人民翻身的影子,當然這是不能苛求的。之後的《獨臂刀王》《大刺客》都類似於這種,實在是不太喜歡。 

1969年張徹拍了壹部時裝片叫做《死角》,主角是從幾百人中招考的狄龍,配角是他從《金燕子》井渺替身發掘的姜大衛,編劇是有點怪異的邱剛健。據說這片子是學詹姆斯迪恩《無因的叛逆》抒發年輕人身上那種逆反的幼苗。其中有劇臺詞,是說大衛像不像詹姆斯,迪恩的。狄龍86年拍《英雄正傳》和林青霞的激情戲老是N機,狄龍自嘲,自己十多年前就是床戲的老祖宗了,現在怎麽老N機,說的就是這部《死角》這部片子風格怪異,票房大敗,狄龍歇了足足半年,兩年裏面徹底淪為主要配角給姜大衛操刀。 

1970年,張徹得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獲獎影片是《報仇》。這部片子的精彩程度非同壹般,沒有時代背景,沒有地點,就是壹個純粹的弟弟給哥哥復仇的故事,簡單而又充滿激情。最後張徹讓滿身是血的關小樓在殺光所有的仇人之後,翻騰著出了屋子,嘴裏喃喃的叫著大哥,然後再叫著心愛女子的名字,還是慢鏡頭,真是壹場視覺大餐。《報仇》中的姜大衛確實棒到了極點,要說不得亞洲影帝才叫做沒天理。1970年還有部《十三太保》,張徹為了拍這部片子在香港某處搭外景,可能是電影過於血腥,導致忌諱的村民和劇組沖突,由此也促成了邵氏片廠的建立。同年還有部風格另類的《小煞星》大獲成功主題曲《水仙》到處傳唱,也唱紅了羅文。不過《小煞星》的劇情和1969年的《鉆石大盜》如出壹轍,恐怕是同壹個故事的變種,也許是《鉆石大盜》不成功的緣故促使了《小煞星》的誕生,不過個人認為《鉆石大盜》那首張徹作詞的《鉆石鉆石亮晶晶》實在是比《水仙》好上許多。 

1971年張徹拍了《鷹王》據說本來是王羽做主角的,可惜這家夥居然反出邵氏去臺灣拍什麽《獨臂刀戰盲俠》之類的片子。於是《鷹王》狄龍替上,也許是劇本本來就是給王羽的,居然在狄鷹王的身上看到了大春哥的苦大仇深,真是嚇了壹跳。 

值得紀念的1971年,此年最精彩的影片是《新獨臂刀》。法國最近某影展,這是唯壹的華語片。有張法文版的《新獨臂刀》海報,姜大衛獨臂手持鋼刀,眼神憂郁。這張海報應該給張紀中。大胡子見了,還用選楊過麽?這不就是現成的。《新獨臂刀》劇情也是簡單,焦點在於狄龍和姜大衛的友情上,學金庸蕭峰和阿朱的“塞上牛羊空許約”來個“鄉下雞鴨空許約”。這段引得著名男同誌麥克寫了壹篇《張徹電影中的斷袖疑雲》。不過也確實誇張,兩人在電影中好的把女主角給撇在了壹邊幹生氣,現在的電影哪個敢這麽表現?同年有部《大決鬥》至今無緣看見,但是據說狄龍特別想得亞洲影帝,可惜不止是狄龍敗北,整個香港電影全部敗北。討厭得記者還非要把狄龍頹廢得樣子拍下來,難怪要和兄弟不和了。此間幾部電影《無名英雄》《拳擊》《雙俠》比較差就不提了。 

1972年有部好電影《馬永貞》主角是陳觀泰和姜大衛,據說是開創了上海灘黑幫電影的先鋒。這裏不得不說張徹的眼光,陳觀泰是東南亞拳王,身材高大,似乎就是山東大漢的樣板。到了1996年邵氏招來帥哥“金城武”馬永貞從大漢成了書生,唉這眼光就比不上20多前年的張徹。姜大衛的譚四也是老大的典範,是後期那個臉上有黑痣的元彪所不能效仿的。唯壹遺憾的是這部片子不太像背景是上海的,略嫌小家。

1973年,張徹拍出了強作《刺馬》。張徹初先拍的時候並未得到支持,因為辮子戲是賣不到南洋的。在海外華人的眼裏,辮子就是屈辱的代名詞。但是張徹力排眾義取得支持,並且大獲成功。姜大衛在某次訪談說提到,《刺馬》在拍攝中加了很多東西,包括情感。我想這故事本意又只是壹個復仇的故事,但是性格有掙紮,才能把故事說的更精彩。另外也佩服張徹的考據,劇中馬新貽藍色金絲蟒袍,已經作為珍藏而展出。查閱了山東菏澤醫專高尚舉的《刺馬案探隱》所描述的蟒袍和張徹的電影無二致。另外張文祥臨刑所穿紅衣也是當時風俗。電影拍的情結很慢,但是情感戲細膩,尤其是井莉和狄龍幾段。後來張徹在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中提到《刺馬》很是為井莉不平。大意是這部電影很多人至今念念不忘的是狄龍的馬新貽,可同樣出色的還有井莉。《刺馬》後辮子戲不再忌諱,而是發揚光大了。1973年的陳觀泰嶽華主演的辮子戲《大刀王五》相對《刺馬》遜色許多,但這部片子沒有表現的很誇張,倒是忠實於大家熟知的故事。到了1993年狄龍還拍過類似的《壹刀傾城》可是卻成了王五,譚嗣同,袁世凱三人結義以及背叛的故事。雖然精彩,但似乎誇張過頭了。 

1974年的《少林五祖》是比較早的少林片,其中不得不提兩個人戚冠軍和孟飛。戚冠軍就是徐克《七劍》中的邱東洛,孟飛就是那個也是遊水去港的家夥,55歲還在做電視廣告。“看不出我有55了吧,我用了××護膚品”。這是張徹的長弓公司自主拍的第壹部片子,個人不太喜歡,劇情比較乏味。

 1976年以後狄龍正式改投楚原,成了鐵三角。姜大衛似乎也不怎麽拍張徹的戲,而是和鮑學禮等拍了類似於《七面人》這樣奇怪的片子。1977年張徹又拍起了金庸的射雕三部曲,壹直持續到1981年***三集。不過金庸的小說內容過多,大部分情節靠旁白支撐,這樣的電影註定要失敗的。不過第三集中南帝和瑛姑的故事處理的不錯,只是演郭靖的傅聲實在是差勁。這年有部《唐人街小子》,也是倪匡做編劇的。主角又是遊水過來的,背景放在了美國。片子具有深刻反省意味,教導青年人莫走歪路。1993年邵氏有部《赤腳小子》,普遍的看法是翻拍《洪拳小子》。而我覺得唐人街小子借鑒的更多壹些,尤其是手表和鞋子的意象,如出壹轍。 

1978年的《五毒》重新啟用了壹批新的弟子。郭追,孫建,江生,羅莽,韋白,鹿峰。該片子對世界都有影響,據說排名世界詭異電影11位。郭追本來是臺灣演雜技的,後來很有出息,做了TVB武術指導,97天龍八部就出自他手,楊紫瓊的《天脈傳奇》也是他。江生因為酗酒早就死去了,88年臺視的《大漠英雄傳》(其實就是射雕英雄傳,因為在臺,射雕因為毛澤東的詩句是忌諱的)江生出演黃藥師。羅莽還在TVB賣力氣,鹿峰在臺灣拍武俠電視劇,合拍片《少年張三豐》出自他手。 

《五毒》其實只是壹個邪派首腦臨終懺悔清理門戶的故事,但是其中的詭異真夠駭人的。鋼針入腦,萬針衣破蛤蟆功,浸濕的黃表紙殺人,每壹樣都是有夠血腥。當然張徹的目的顯然不是給人視覺刺激這麽簡單,有個叫做鏡與天涯的朋友提到其中毒蛇老二壹句話“這般無休無止的殘殺,要到何時方了”。張徹似乎對殺戮也有厭倦之意,最終五毒中的邪惡派自然是給鏟除了,但是留下的卻是無盡的傷感。武俠不再是單純的好人復仇,殺死壞人,也存有了懺悔內疚反思的精神。我想這是張徹的《五毒》帶給人們新的詮釋吧。相對而言同批人的《殘缺》似乎又缺少了這種精神,又恢復到了復仇的老路。 此後張徹又拍了壹些金庸的片子,其中《碧血劍》最佳。郭追的袁承誌滿臉胡須,既不漂亮也不瀟灑,但是壹種俠義的味道自然而生。文雪兒的溫青青毫不令人生厭,反而嬌俏可人。劇情緊張,沒有使用旁白,其中郭追還秀了壹下他的雜技翻的功夫。另外八卦壹下,此劇有文雪兒的姐姐出演,就是最近憑借功夫出名的“元秋”。 

此後80年代初期張徹離開邵氏組建長河,不得不提壹下《上海灘十三太保》這部片子集中了他大部分的弟子,因為傅聲的去世,故而由劉德華頂上,但是弟子們發現師傅的經歷不再旺盛,有時候拍著拍著就睡著了。 

1986年張徹來大陸拍片,第壹部是《大上海1937》據說在港票房不好,那年我還沒入學。但是據有點年紀的朋友說,這片子在大陸火爆的不得了,尤其是董誌華的小刀楊藩。1988年《過江龍》最近剛出了DVD我只想用壹個字來形容,棒。但比起原作《報仇》來略嫌遜色,報仇重情,《過江龍》過多了加入了民族大義,似乎帽子太高。1990年的《西安殺戮》則是翻拍《五毒》。之後張徹的片子便壹部不如壹部,《江湖奇兵》《西行平妖》則是看得人兩眼金星。 

1992年張徹在臺視拍電視版《刺馬》劇情成了裹腳布,後來導演還掛名了鹿峰。可能是因為他曾在大陸拍戲不便的緣故。但是想來他曾是國民黨文化官員,不至於如李翰祥這般淒慘吧。臺版的刺馬有太平軍四大勇士,分別是董誌華,穆立新,杜玉明,陳繼銘。這些人現在還活躍在電視劇中。董誌華在《功夫》中露臉了壹把油炸鬼。穆立新憑借《沖出亞馬遜》還得了百花男配提名。杜玉明忘了是電視劇《倚天》中的阿大還是阿二了。陳繼銘則是,只要是武俠片,要是不見了他還真困難。張徹的大陸弟子現在都比較沈默,但是很多人都想念他們。 

張徹沒有生育子女但是卻發掘了那麽多出色的武俠演員。就個人而言,最喜歡狄龍王鐘董誌華穆立新。02年去世,黃沾挽聯,高山傳天籟,獨臂樹雄風,乃是說他作的歌曲《高山青》和跨時代的電影《獨臂刀》。

不知道以後的人會不會還眷戀武俠,但是我想這是我永遠的童話。剛看了《七劍》平心而論,並不喜歡,因為情節的庸俗,並沒有看出什麽人性來。禁武令是荒唐的開端,最後也荒唐的結束了。若幹年以後,《七劍》《英雄》《十面》不會是武俠電影的代表,反而這壹些樸實無華的才是最真摯的。 

周星馳拍攝的《功夫》有不少張徹的影子,如斧頭幫來自《馬永貞》,甚至請來董誌華演油炸鬼。我相信,這武俠精神不會給歲月的塵埃蒙上,時而溫習,會有壹種故如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