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是否已經過時?
人們常說"生活是現實世界的真實寫照",所以每壹個人的言行舉止都在生活中留下自己成長的足跡.
首先,我想問壹下有誰從來沒有浪費過東西者說,或者說沒有好好地去利用.我想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浪費壹些東西,這可能是無心或者是不可的.但如果把浪費 當 成壹種習慣,或是不把浪費這種行為放在心上.很為幸的是,這種浪費現象非常普遍.在我看來高校飯菜浪費情況相當嚴重, 就拿我們學校來說吧,很多同學在吃飯時都會剩下飯菜.在食堂的餐桌上,經常有同學把不想吃的飯菜從飯碗裏挑出來, 結果飯多菜少,剩下的飯就不吃了.其實只要我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喜好來打菜就可以解決.我們打些自己喜歡又愛吃的菜或者改掉僻食的習慣.
當然,我們也不能光講節約,勤儉節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像在南昌,壹到節假日,許多商品都會搞物價或促銷活動.這些便宜壹點的商品經常能打動我們這些涉及市場交易不深的大學生.所以我們會很肓目地去買,去搶購.也許妳買到的真是物美價廉,可妳是否明白妳生活中它的作用有多大.像有些同學明明已經有好多衣服了,但他還是要去搶購,其實衣服夠穿就可以了.
生活應勤於儉,衣著樸素整潔是就好的.
不少大學生在請客的時候,總是點好多的菜和灑.結果這些頓飯吃得太過於鋪張浪費.這又是何必呢?
我真正想說的是:勤儉節約並不過時,而且非常必要.想想我們勤儉節約壹點就能節約好多的資源和能源.也為父母節約壹些錢和少壹點的操心,因為我們的壹切都是他們給予我們的,我們應當好好地去珍惜.
就是建國初期提倡的“勤儉節約”跟當時物資緊缺的背景有關。而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資已經日益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人們可以適當地提高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就是對壹件物品人們不但可以要求有,而且可以要求好。幾代人的分歧在於如何去把握這樣的壹個度,記者就采訪的對象調查發現,越遲出生的人越講究消費所帶來的享受。
有專家認為,老壹輩的節儉觀適應當時的條件,但是跟當前社會背景相差很大,應該提出適應時下的新型節儉觀——建設節約型社會。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80年代出生的人已經是接受了這樣的新型節儉觀,這壹代中有不少人已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去節能,這是“超前消費”的“月光族”令人可喜的壹面。
勤儉節約之風可以興國,豪華奢靡之風只能亡國
今天,在街頭看到非常壯觀的壹幕。
壹陣哀樂,吸引了接頭行人的目光。大家扭頭向路邊看去,好家夥,只見壹輛輛小車,個個頭掛白花,首尾相接排成壹隊,足足有三十多輛。最前邊的壹輛是個攝像車,有人手持攝像機面向後面的車隊攝像。第二輛似乎是靈車,只見兩個身穿白長褂之人,車兩邊壹邊壹個,手扶車門兩側的反光鏡,隨著車子緩緩前行。再後面是送靈車,有拉花圈等物的,也有拉家屬的,也有純粹是跟著送葬的。好不氣派!
這龐大的出殯陣容引起了人們的陣陣議論,人們紛紛猜測死者生前的身份,何以能有這麽眾多的小車為其送葬?有的說可能是個好官。要不然死了肯定沒人理他。有的說可能時個非常有錢的人,而且關系非常廣人緣非常好。
這裏我們姑且不去討論死者生前的地位到底有多麽顯赫。我這裏只想關註時下社會上流行的鋪張奢靡之風。
現在社會好像進入了物質極大豐富階段。無論是庶民百姓,還是大商巨賈,或是達官貴人,在婚喪嫁娶之際總是要大肆鋪張,大宴賓朋,舉行盛大的儀式,好像不如此不足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如此不足以引起世人的矚目。本文開首所述是本人親眼見到的送殯大操大辦的例子。前些時日還看到山西壹身家過億的煤老板嫁女的消息,配有圖片,那豪華的車隊令人感到震驚!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每逢婚喪嫁娶,宴請賓朋時,擺上壹桌桌豐盛的酒宴,人們最多能享受其中的壹半,還有壹半吃不了,到最後都不得不倒掉。看起來確實可惜!時下社會上的鋪張奢靡浪費之風已經彌漫到整個社會。好像人們早已忘了幾十年前他們是怎麽過來的。
鋪張奢靡之風來自於社會上的官員和壹些先富起來的人們。他們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財富和地位,在婚喪嫁娶之際不惜大操大辦。他們這麽大操大辦不僅可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且還可以給自己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當官的婚喪嫁娶,那可是個聚斂錢財的好時機。只要請柬壹下,或是消息壹經傳出,借機巴結迎奉之人就會雲集而至,有以前得到照顧,而想借機報答的,有希望以後能夠得到提拔重用的,形形色色的心裏都有。既然是這種心理,那麽送禮的數目就絕非尋常。送禮的目的就是希望引起領導的註意,因此,在送禮前,送禮人就不得不考慮別人送多少。如果妳送的數目比別人少,自然就不會引起領導註目。因此在送禮的數目上,壹般是多多益善。有的甚至連請柬都用不著下。凡是領導家人並重住院後,壹些有心之人提早就通過各種渠道打聽,逢見知情人便問“死了沒有?”。因為壹旦得到消息就好搶先下手,以引起領導的特別註意。而大商巨賈們的婚喪嫁娶,那可是講究禮尚往來的,且那些人平時結交的也非尋常之輩,因此,送禮也就絕非尋常百姓可以想象。因此,領導幹部和大商巨賈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是只賺不賠。
這股鋪張奢華之風從官場和上層社會吹到民間,可害苦了百姓。壹般的普通百姓,生活也就能夠維持個溫飽,經不起絲毫的風吹浪打。但遇見婚喪嫁娶這樣的事,好像被社會風氣所挾裹,身不由己。妳說大操大辦吧,沒那麽個經濟實力。不大操大辦吧,好像丟人沒面子,就只得硬撐。好多普通老百姓壹場事辦下來就元氣大傷,債臺高築,就要長期節衣縮食償還債務。
婚喪嫁娶做為壹個家庭的重要日子,做為壹種民俗,確實值得以特別的方式紀念壹番,但並不只是鋪張浪費大操大辦這壹種途徑,還有其他更有意義的紀念方法。在過去,壹個人去世,親朋好友聚集在壹起開個追悼會就可以很好地寄托對死者的哀思。
勤儉節約、勤儉建國、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在過去很長的壹段時間內,社會都是提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作風。可是不知什麽時候,勤儉節約被看作陳舊過時。遇事鋪張浪費大操大辦成了時尚。記得最早在八十年代,看到的壹張標語,反映了人們勤儉節約觀念的轉變。標語的內容是“祝君能掙會花”。這個標語被醒目地掛在壹家商店的門腦。時隔近三十年,鋪張浪費之風已經侵入社會的骨髓。人們不再以勤儉節約為榮,而是以之為恥。認為勤儉節約不過是物質匱乏時期人們不得已才采取的辦法。現在物質豐富了,只要有錢就該享受享受,浪費點也沒啥。
難道如今這個年代勤儉節約著的就真的過時了嗎?回答是並不是如此。盡管比起過去來講,現在社會物質相對較為豐富,人們的的財富也有所增加,可這只是相對而言的。這種豐富和富有是不均衡的。有的地區物質豐富壹點,有的地方就相對疲乏。有的人家財萬貫,有的可能吃了這頓還愁下頓。城市和接近城市的城鎮地區物質供應相對豐富,而廣大鄉村地區就相對貧乏壹點。有的偏僻鄉村地區甚至還有住茅草屋的,有的地方很多孩子還在為上學發愁。當妳想著要鋪張浪費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替他們想壹想。
有的人會說,我有錢,我浪費的是我自己的錢。不錯,妳浪費的是自己的錢。可浪費並不單單是金錢的浪費,浪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社會勞動的浪費。當妳浪費的時候,妳就是在踐踏別人的勞動成果。妳浪費了的東西,妳還可以用錢買來。可社會總的財富卻因妳的浪費而減少。
鋪張浪費豪華奢靡之風可以腐蝕人們的靈魂,使人們喪失鬥誌,使人們忘情的陶醉於物質享受當中,而忘記了創業的艱苦。大凡鋪張浪費豪華奢靡而不心疼的,他們的財富都來得比較輕松。不是通過貪汙腐敗手段,就是通過其他非法手段得來壹筆財富,或是很容易地從他的父輩那裏繼承來壹筆看似壹輩子都用之不盡的財富。面對著輕輕松松得來的這筆巨大財富他們能不豪華奢靡嗎?浪費起來能心疼嗎?他們不但自己豪華奢靡,而且還把這種風氣傳給他們的後代,傳給了社會。
鋪張奢靡浪費之風成為社會時尚是社會風氣開始墮落的壹種標誌。它無疑會對社會風氣起到毒化作用。當豪華奢靡之浪費風成為時尚,人們只間就會產生攀比心裏。妳豪華,我比妳還要豪華,妳奢靡,我比妳還要奢靡。有的人沒有這個實力,就會采用非法手段達到目的。長此下去,豪華奢靡之風就會像洪水猛獸壹樣侵蝕人們的心靈。
只有勤儉節約的社會才會充滿生機充、充滿上進、滿機創造力。只有勤儉節約的社會才能源源不斷地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壹個鋪張浪費,豪華奢靡之風盛行的社會,人們的創業精神和創造精神都被豪華奢靡之風淹沒。整個社會將變由此而變得腐敗墮落停滯不前。
人們生存在社會上總是要不斷勞動,不斷創造。勞動創造的目的就是要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和價值。勤儉節約可以減少創造財富和價值的成本。使得創造的財富和成本的價值最大化。而奢靡鋪張浪費只能增加創造財富的成本,減少整個社會所創造的財富和價值。
我們始終應該牢記,勤儉才能興國,奢靡只能亡國。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以任何借口大肆鋪張浪費都是毫無道理的。在任何時候勤儉節約都決不會過時。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把勤儉節約奉為壹種美德代代相傳。這種美德的樹立要從政府機關做起。要從每壹個人做起。
“勤儉節約”過時了嗎?
當今社會上流傳著“勤儉節約”已經過時的說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節約”真的已經過時了嗎?我看不是的。
我國歷來以“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而著稱於世,有壹句俗語說得好,“儉、德之***也;侈,惡之大也。”以自己為大方的外貌來掩飾鋪張浪費的內心是可恥的。今天,我們當中卻有人荒謬的提出:“當今時代,社會在發展,古老的‘勤儉節約’這種風氣已趕不上當今時代的節拍了。”
事實真的這樣嗎?我不否定,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高消費時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我們國家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現實難道我們還不了解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很顯然,我國的經濟同世界強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更何況,世界中的強國,也是提倡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例如:占地面積小而經濟強大的日本,人們的生活水平較高,但日本人卻從小就培養“勤儉節約”的意識,學生中午在校吃飯,不許挑食,碗裏的飯吃到壹粒不剩才能再添。由此不難看出,越是經濟強國,越是“小氣”。然而,現實生活中,在我們周圍,我們的學生又是怎樣“勤儉節約”的呢?
據調查了解,我國的學生在學校生活浪費十分嚴重,有的竟“用包子打仗”;又如,最近幾年,西方有些國家發生了經濟危機,大大小小的資本家,都用盡了各種方法來消除經濟危機。然而,此時有些中國人卻說:“我國地大物博,根本就不用怕什麽經濟危機。”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要知道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均占有量少,實際上是“資源小國”。那麽,我們憑什麽資格去奢侈浪費?憑什麽不講“勤儉節約”呢?
我國古代名人朱柏廬在《朱子家訓》裏說過:“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又有詩人陸遊說:“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提倡高消費的人們,妳們有沒有想過,我國壹些邊遠山區的人們還在溫飽線上掙紮,近千萬學子的父母在為子女上學籌學費而四處奔波,更有上百萬的學生因為貧窮隨時都有輟學的可能,只要妳生活中節儉壹點,用妳的愛心,用妳省下的錢,來幫助在溫飽線上掙紮的人們,獻給交不起學費的學生,妳便是他們的救世主啊!
可見,“勤勞節儉”非但不過時,我們還要大力提倡,我們堅決反對那些只顧自己享樂,不關心他人的高消費做法,否則我們將會是社會上的“蛀蟲,”“敗家子”,再大的家業也會被我們敗掉。同學們,讓我們***同勤儉節約,努力學習從身邊的點滴做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奮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