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高誌航的人物紀念

高誌航的人物紀念

高誌航殉國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漢口商務會大禮堂舉行主持其追悼會,國民政府特追授其少將軍銜。

1946年8月14日,中***方面在延安舉行了紀念“八壹四”空戰大捷座談會,紀念高誌航及其戰友的英雄事跡。

臺灣省空軍將位於臺灣臺東縣的空軍基地命名為誌航基地。

1993年7月18日,張學良為高誌航題詞:“東北飛鷹、空軍戰魂”。

2002年8月14日,“八·壹四”空戰大捷65周年紀念日,高誌航烈士紀念館(高誌航故居)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通化市政府、北京航空聯誼會等單位主持下開幕。 高誌航紀念館是在高誌航故居的基礎上保持原貌建立的,該館位於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龍泉路40號,占地面積230平方米,故居為400平方米的二層樓房。1996年被通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通化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為吉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被公布為吉林省文物保護單位。

為緬懷英烈的豐功偉績,2010年通化市政府對高誌航紀念館重新修繕,展陳面積增至400平方米,分為少年壯誌、誌在航空、空軍戰魂、血灑碧空、深切緬懷五個主題展室,通過文物陳列,場景復原等多種展列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空軍將領高誌航短暫而光輝的人生歷程,弘揚了以高誌航為代表的壹大批中國空軍英烈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勇無畏,奮勇殺敵的頑強戰鬥作風,教育並激勵中華兒女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高誌航將軍生平簡介

高誌航原名高銘玖,字子恒。1908年5月14日出生於吉林省通化縣三棵榆樹村壹個純樸的農民家庭。1924年投筆從戎,考入東北陸軍軍官學校,先後到法國和意大利學習飛機駕駛和空軍驅逐技術,取得優異成績後回國,歷任東北航空少校駕駛員、空軍中尉分隊長、第四大隊中校大隊長。1937年,“八壹三”淞滬抗戰爆發,日軍出動百架轟炸機對我江蘇、浙江兩省進行狂轟濫炸。當時中國空軍戰機較少且性能較差。8月14日,高誌航主動率隊迎敵,在杭州莧橋上空與日本侵略者的木更津航空隊激戰。空戰中,高誌航利用自己嫻熟的技術和高超的能力打下第壹架敵機。接著戰友們密切配合又連續擊落5架日機,開創中國空軍對日作戰的首捷記錄六比零,取得震驚中外的“八壹四”空戰重大勝利。當時,我空軍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粉碎了日本帝國主意不可戰勝的神話。不僅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而且有力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團結壹心,抗日救國的戰鬥熱情,受到了國***兩黨和全國人民的高度贊揚。高誌航生前多次豪言:“身為中國空,怎麽可以讓敵人飛機飛在頭上!”他也是用實際行動,痛擊日寇,立下赫赫戰功。高誌航是悲壯的。同年十月,日軍偷襲周家口機場時,眼見日飛機已飛到了頭頂,他竟不顧眾人勸說,飛跑著沖進機艙,想要與日軍再決高下。不料,剛入機艙,早有準備的日軍便將第壹顆炸彈投在主機上,高誌航、機械長、機械師等6人殉國。犧牲時高誌航雙手還緊緊握著飛機的操縱桿,時年31歲。 壹代英傑未在空中戰死,卻在日軍偷襲中殉國!空軍第四大隊即命名為“誌航大隊”,1937年8月14日這天被中國政府定為空軍節。1993年7月18日,臺灣版《高誌航傳》92歲高齡的張學良將軍抱疾親自為該書題字:“東 北飛鷹、空軍戰魂。”2002年8月14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高誌航故居在吉林省通化市龍泉路40號建成。通化還是中國人民空軍的搖籃,中國第壹所空軍航校就產關鍵在通化,並建有抗日英雄高誌航(中國空軍之父)紀念館。我們為通化山城能有高誌航這樣的

英雄感到驕傲和自豪。

通化市委書記張安順、市長田玉林、市人大主任黃興、市政協主席張作福、市委常委副市長翟憲枝及高子航女兒高麗良女士、兒子高耀漢先生和市直機關幹部、部隊、學生、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高誌航紀念館開館儀式。

通化市委書記張安順、市長田玉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賀永強、省文化廳廳長林君為高誌航紀念館開館儀式揭牌

高子航女兒高麗良女士、兒子高耀漢先生在和省市領導壹同參觀高誌航紀念館

公元2006年8月14日淩晨,位於長白山區的群山環抱著的通化山城突降傾盆大雨,這也是壹種巧合,因為就在這壹天,抗日英雄高誌航烈士紀念墓落成儀式將在通化南山福園舉行,天公再壹次為這為英年早逝的英雄而哭泣。 上午十時整,抗日英雄高誌航烈士紀念墓落成儀式在這裏,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隆重舉行。雨後的南上福園空氣清新,風和日麗。新落成的汗白玉高誌航帶有飛行帽的雕像栩栩如生,英姿勃發。雕像後影壁帶有群山和飛機圖案,錯落有致的缺口中映襯著藍天白雲,有人說像飛機的壹個翅膀,也給人壹種遐想,是漫漫雲海,山川是高誌航烈士的飛行誌向。整體雕像設計精巧,獨具匠心,意境深遠。高誌航歷烈士紀念墓由長春息園

著名設計師設計,由中央美術學院老師設計雕像,由河北曲陽著名雕刻師雕刻。雕像兩側由武警戰士列隊守護,雕像後矗立高誌航巨幅戎裝照片。高誌航烈士的親屬、沈陽軍區空軍領導、北京市航空聯誼會領導、陜西省空軍聯誼會領導、通化市、東昌區及領導、駐通部隊部分官兵、通化師範學院中文系師生參加了紀念墓落成儀式,並敬獻了鮮花。通化市及東昌區領導為抗日英雄高誌航烈士雕像接墓。所有在場人員向烈士雕像三鞠躬,表達深深的敬意。高誌航的子女高麗良女士、長子高耀漢先生分別專程從昆明和臺北到通化參加紀念墓落成儀式。高麗良女士在儀式上發表講話,她代表國內外的親屬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通化市東昌區民政局南山福園以烈士雕像落成,再現了當年英雄的形象,為通化市又增加了壹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人們時刻緬懷和崇敬英雄不忘歷史,從而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烈士的愛國精神將得到發揚光大。南山福園興建的高誌航紀念墓是集藝術墓、名人墓和烈士墓三者為遺體的綜合體現,本身是壹種公益宣傳活動,不但有重大的教育意義,而且提高了通化山城的知名度,同時還填補了墓園在名人墓上的空白。

抗日英雄高誌航烈士紀念雕像落成儀式(墓葬全過程) 中新社臺北2012年2月12日電 (記者 黃少華)抗戰空軍英雄高誌航紀念協會12日在臺北宣布成立。高誌航之子髙耀漢表示,1996年大陸已在高誌航老家通化和南京成立紀念館,未來還將在杭州和成都陸續成立,希望在臺灣早日成立類似紀念館,保存與記錄當時相關戰役烈士史料。

該協會由高耀漢與臺前空軍中將周善擇***同發起。

據悉,在協會的推動下,臺灣第壹座高誌航紀念館擬設在嘉義市壹處眷村博物館,***3層逾1300平方米,裏面陳設抗戰時使用的模型機與高誌航銅像,將由現年77歲的高耀漢擔任館長,現身介紹其父的英勇事跡。相關經費還需要各方捐助。

周善擇表示,未來他還會與相關成員前往大陸收集高誌航的資料,吸取對岸史跡館經驗,相互合作。

周善擇和高耀漢同時指出,大陸已拍攝壹部描寫高誌航事跡的30集電視連續劇《遠去的飛鷹》,但不久前引進臺灣時被駁回,目前正在訴願中。高耀漢說,劇情片畢竟不是紀錄片,希望臺灣主管機關能盡早核準這部連續劇在臺播放。

臺灣於1977年拍成電影《筧橋英烈傳》,反映高誌航生平事跡。

高誌航1907年出生於吉林通化。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抗戰全面爆發,8月14日清晨,日本機群進犯,高誌航立即率領第四空軍大隊在杭州筧橋機場上空迎擊,締造6比0的戰果,首開對日抗戰空戰全勝紀錄,打破了“皇軍無敵”的神話,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士氣。同年11月21日,周家口壹役,高誌航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相關英勇史跡也讓他被譽為“空軍戰神”。當時國***兩黨都高度評價高誌航,視為“全民族的英雄”。(完) 追悼會之後,其弟高銘魁和隨行官員護送英烈靈柩,由宜昌經水路送往重慶厚葬。

1937年11月28日,抵達宜昌。學生們戴著白花,舉著“壯誌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將軍送最後壹程。高誌航在法國接受教育,壹直信奉天主教,因此靈柩停在宜昌二馬路天主教堂地下室。用紗布纏好的遺體裝在宜昌提供的黑木棺木中。當時敵機轟炸頻繁,碼頭非常混亂。處於安全考慮,高銘魁將靈柩留下,迅速離開,前往重慶。得知高誌航安葬在宜昌,日機竟來宜昌轟炸了7天。

1938年初,二馬路天主教堂決定安葬高誌航。龔澔神父等人為英烈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因為擔心日軍報復破壞墓葬,沒有立碑。所以長期以來,包括宜當地人都不知道高誌航葬在宜昌。至80年代初,吉林通化市政協的王維良等二人,在昆明調查時由高銘魁處得知高誌航將軍葬在宜昌,於是轉道宜昌專程尋訪,宜昌方面方才知曉,但無從查找具體地點。

1984年高將軍二女高麗良、高憶春到宜昌尋訪墓址,未果。但引起了接待二人的原宜昌市政協工作人員劉思華、原宜昌市委統戰部工作人員林東平的註意。二人於上世紀80年代分別找到當事人神甫龔澔,得知真相。但沒有公開,世人仍不知曉“戰魂之墓”在何處。

2010年4月初,壹位留學歐洲的宜昌籍留學生施澤倫,從港臺同學、歐洲友人那裏了解到了高誌航將軍的壯烈事跡,並且得知將軍葬在家鄉宜昌後,給《三峽晚報》記者發信查問。《三峽晚報》於是連續幾天刊登專版尋求知情者,最終在劉思華、林東平二位老人的指引下找到“戰魂之墓”。

經考證,高誌航現葬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大道181號院內(高誌航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