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目前最前沿的軍事打擊武器是什麽?中國國防的整體實力怎樣?馬丁灣海域是我國戰略上的壹個海軍訓練基地嗎?

目前最前沿的軍事打擊武器是什麽?中國國防的整體實力怎樣?馬丁灣海域是我國戰略上的壹個海軍訓練基地嗎?

據說中國秘密研制5種超級武器打擊美軍

高性能處理器、隱形飛機、定向動能武器、地面效應艦、人工智能武器是80後的中國人不吃飯也必須搞出的5種武器。

其中“高性能處理器”不算是武器,正如飛機、戰艦、坦克都必須有發動機,但發動機不能歸為武器壹樣道理。

新武器決定未來戰爭的形式。該網友所提到的四種武器,都是別人已經有了的,我們雖然也要擁有,但那也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爬,根本不能搶占戰略制高點!

 第壹,裝置核空氣渦輪發動機的戰略、戰術轟炸機。

飛機投彈取代大炮,擴大了攻擊距離,改變了陣地戰模式,使地面戰演變為立體的地空戰(包括空空、空地戰)。這也是航母取代戰列艦的根本原因,與其說航母稱霸海洋,勿寧說是艦載機主宰了海上戰場。

核空氣渦輪發動機出現後,其壹是使飛機的航程變成無限,其二是可以造出超大功率的發動機,也就意味著可以造出巨型飛機,及超巨型高空飛艇。航行在海上的航母相當於壹座微型城市,是國土和軍事力量的延伸和前伸。公海之上,有著更加廣闊的可以自由航行的公***天空,天空中出現核動力的“空中堡壘”和“航空母機”,無須建立沿海港口基地,不再有海峽及島嶼、島鏈的戰略和戰術制約,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我們要看到,未來的空戰,戰機只是個空中作戰平臺,當空空導彈取代機炮,空戰便由戰機的近距離糾纏格鬥,演變為超視距的導彈攻擊,戰機的機動性能已經退居次要,先敵發現、導彈的命中精度及射程,便成為制勝的法寶。先敵發現也包括自己難於被敵發現,既隱身的性能。而未來戰爭,空中戰術打擊能力,往往就肩負有戰略威懾效用。核動力飛機可以長途奔襲和無限時間的空中巡航,不再存在倉促起飛迎戰和空中加油等軟肋。

前蘇聯和美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投入人力物力研制過航空核發動機,但由於當時核動力技術(壓水堆、鈉堆)制造出的核發動機過於龐大,做為飛機的動力存在諸多的問題,最後不了了之。(可誰又敢說美國現在沒有繼續研制核航空發動機呢?)適合於航空發動機上的核動力裝置,應該是高溫氣冷堆!就目前中國擁有的領先世界的高溫氣冷堆技術,移植到航空發動機上已不存在理論上的問題。

第二,深潛核潛艇。

目前世界上的核潛艇,最大潛深不超過五、六百米,作戰深度壹般在三十至三百米。當潛艇的潛深達到四、五千米時,則發生質的轉變。

深潛核潛艇可以在世界大部分的大洋洋底航行,穿行於洋底的山巒溝壑。

為避免海底磕碰、淺海海洋植物纏繞,深潛核潛艇不使用螺旋槳推進,而使用超導電磁推進器。如果再以溫差電堆發電裝置,潛艇將沒有機械傳動部件,機械噪音近乎為零。

在洋底地形、深海洋流遮蔽下,深潛核潛艇如果關閉主動聲納,它將是不可被發現的!這就是質的飛躍——在它攻擊別人之前,不會遭到別人的攻擊!

深潛核潛艇或潛伏於敵國大陸架下洋底,或埋伏於重要航道的洋底,那將是所有海面艦船的噩夢,敵國的戰略、戰區導彈防禦都將徹底失去意義。

關於深潛核潛艇的通訊問題,我在專門文章裏有所詳述,在此就不多說了。

第三,超音速、遠程、精確制導導彈。 這是未來戰爭的主要戰術打擊武器。

 從來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能夠精確打擊敵方的戰役及戰術目標,確保互相摧毀,則達到了防守的最高境界——敵方對我的進攻就意味著毀滅它自己!非核戰爭情況下,實現這壹點,非遠程精確制導武器莫屬。

第四,天基武器系統。 這個本來應該排在第壹,因其開發費用巨大,技術難度甚高,是個較長期工程,所以開發的優先次序排後。

由衛星、核動力高空飛艇、核動力預警機、地面雷達、海上艦載雷達,組成的梯次探測網,和各種作戰平臺構成的數據鏈,是未來戰爭的決勝之關鍵。其重中之重,便是衛星構成的全球定位系統,和偵察、信息傳遞系統。因此保證衛星系統的正常、有效工作,成為重點。而要想保衛己方衛星,幾乎只有壹個辦法:那就是能夠有效地摧毀敵方衛星!

至於水面效應艦,確實需要。水面效應艦貼近水面航行,雷達不易發現;航速高,兵力投放迅速,突防能力強。但水面效應艦只有在裝置核空氣渦輪發動機、航程無限的前提下才有意義。

另外順便說壹下航母,作為艦載攻擊機作戰平臺的大型航母,實質上就是建造壹個海上活動機場而已,核動力飛機、遠程精確導彈的出現,已使航母失去存在意義。

至於對周邊小國、弱國的不對等戰爭,中國只需建造兼具登陸艦、對岸攻擊平臺作用的中型短距垂直起降飛機、直升機航母也就足夠了。

我們切不可被外國敵對勢力、國內短視的政客、所謂“軍事家”忽悠,去造那些大而無當的、未來戰爭中將被淘汰的大型航母,去搞面子工程、燒錢工程。實在想要面子,造壹艘威風凜凜的大型航母做為壹種象征也就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