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這椅子的歷史與來歷啊?
與席同時或稍後,出現了稱做“床”的家具。古時候,床並不專指臥具,而大部作為坐具使用。商朝甲骨文中,已有“床”的象形字。漢朝人許慎在《說文》中稱床為“安身之幾坐也”,明確說是坐具。史書中對床的記載很多,有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床。比如,《戰國策》說戰國四公子之壹的孟嘗君出遊到楚國時,曾向楚王獻“象牙床”。漢朝壹部小說書《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有壹張“七寶床”。還有壹種稱為“匡床”的。又叫“獨坐座”,顯而易見是單人的坐具。據說商鞅曾勸說君王要泰然地“處匡床之上而天下治”,便是指的這種代表著某種權威的坐具。從席到床,坐具已經逐漸高起來了。床總得有支架撐起。在河南信陽長臺關發現的戰國時的壹張彩漆木床,其形制便有六條小床腿。河北望都漢墓壁畫上畫的單人小床,也有四條小足。漢朝以後,又興起壹種“胡床”,形狀更其高了,可以說是當時的高足坐具。顧名思義,“胡床”原從北方少數民族傳入,究竟是什麽樣子呢?根據宋朝人的記載,這是壹種“交足”、“繃帶”、“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的坐具,有人考證認為近似今天的“馬紮兒”。正由於輕型方便,常被貴族們帶出郊遊旅行。相傳,唐明皇出門遊歷,便帶著此具。登山勞累了,就地支開暫息,美其名為“逍遙座”。《藝文類聚》記載說,曹操也坐過這種家具。有壹次他和西涼大將馬超打仗,被馬超突襲,曹操顯得很從容,馬超軍趕來了,他“猶、坐胡床不起”。從這兩處記載看,所謂“胡床”,實非後世的床式臥具,而是壹種有腿的簡便坐具,是無疑的。這種坐具自東漢末年傳進了中原。
從“胡床”以後,我國坐具趨勢越來越向高足發展。晉朝的古書中開始出現“凳子”的名稱。敦煌的唐代壁畫裏,人們可以看到多種形狀的凳子,有方形凳、長條凳、圓形凳和橢圓凳等。著名唐畫《紈扇仕女圖》中所畫的腰圓形凳子,便是其壹。
唐朝以後,又逐漸出現使人們坐得更舒適的椅子。明朝著名文人方以智曾在《通雅》壹書中考證過,後世通行的桌子、椅子,皆是唐朝末年以後興起的。“椅”偕“倚”音,意即坐時有個依靠。我們從另壹幅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可以看到五代南唐壹位著名文人、宰相韓熙載坐在高背椅上的情景。韓熙載是盤腿坐在那把椅子上的,同畫中另外兩位官員則都已經“垂足而坐”了。
到了宋代,椅子的形狀日益多起來,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等,不壹而足。後來又出現了“太師椅”,據說是宋朝壹位京兆尹(京城長官)專為當朝宰相設計的,以後太師椅便流傳於世。
從席地到垂足而坐,坐具從無足到低足到高足,是我國家具史的壹種發展趨勢,說明人類在生活上總是日益講求舒服實用。目前,時尚又盛興各式沙發和組合家具,當然更進壹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