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城鎮化的含義,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城市化又稱城鎮化.都市化.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我們通常以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這壹指標衡量城市化水平.由於人口向城市集中或遷移的過程.不僅包含了人口的遷移.還包含了經濟.社會.空間等多方面的轉換.因此.城市化壹詞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含義:壹是人口的轉換.即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換,二是地域的轉換.即由於城市數量增多.城市規模擴大(包括城市自身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農業用地向非農業用地轉換,三是經濟結構的轉換.即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和資本等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換,四是生活方式的轉換.即由農村生活方式轉變為城市生活方式.包括農村的現代化過程. ■郊區城市化 20世紀中期.壹些發達國家由於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區地價不斷上漲.加之汽車的普遍使用.交通設施的現代化.人們生活水平改善後對人口低密度地區獨立住宅的追求.城市中上階層人口向城市市郊或外圍地帶移居.成為人口的主要流向.而從農村向城市的遷移逐漸退居次要地位.隨後.各類服務部門紛紛遷往郊區. ■逆城市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壹些大都市區人口外遷出現了新的動向.不僅中心市區人口繼續外遷.郊區人口也向外遷移.出現了人口負增長.人們遷向離城市更遠的農村和小城鎮.這種現象與城市化現象相反.國外學者將這壹過程.稱為逆城市化. ■城鎮體系城鎮體系是指壹個國家或地區範圍內職能不同.規模各異.在經濟.社會和空間發展上具有有機聯系的城市群體.城鎮體系內的各城市通過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互相密切聯系.這種聯系不僅取決於各城鎮職能差別所產生的地域分工.也取決於城鎮間.城鎮與輻射區間的互補性.當城鎮體系內壹個城鎮或某個組成部分發生變化時.其他城鎮或組成部分也會受到影響.在城鎮體系內.城鎮的規模結構.空間結構和功能結構合理時.可以促進各城鎮的協調發展.城鎮的性質.地位.作用都在不斷發生變化.進而會引起城鎮體系的變化.城鎮體系規劃也需要隨之調整.城鎮壹般都是所在地區的區域經濟中心.對周圍地區的發展具有輻射帶動作用.因此.城鎮體系內部各城鎮的協調發展對地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大都市帶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某些城市密集地區.由於郊區城市化的作用.城市不斷向四周蔓延.城市職能十分強烈.城市用地比例越來越高.使城市與城市間的農田分界帶日漸模糊.城市地域出現連成壹片的趨勢.形成大都市帶. ■城市規模城市規模包括城市人口規模和城市用地規模(地域規模).因城市的用地規模常常由城市的人口規模所決定.而且.城市的人口規模是城市重要的綜合性特征.所以.城市規模常指人口規模.在多數情況下.城市的用地規模與人口規模成正相關關系. ■城市職能城市在國家或壹定地域內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承擔的分工.城市的這些活動由兩部分組成:壹是為本城市需要服務的活動.稱為非基本活動,二是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務的活動.是從城市以外為城市創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城市發展的基本動力.稱為基本活動.城市職能概念的著眼點是城市的基本活動部分. ■戶籍制度改革實現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記者:戶籍制度改革壹直是媒體關註的話題.您認為戶籍制度改革將對中國社會產生什麽樣的改變?對中國城市化發展有哪些意義? 李景國:我覺得戶籍制度改革對社會經濟方面最大的影響.就是有助於市場經濟的完善.因為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基礎的.沒有市場就談不上市場經濟.勞動力本身也有壹個市場.如果沒有人口的自由流動.沒有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就不可能形成勞動力市場.尤其是不可能形成全國統壹的勞動力市場.只有形成全國統壹的勞動力市場.市場經濟實際上才能真正地完善和健全起來.戶籍制度改革有助於勞動力市場和市場經濟的健全. 記者: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是不是意味著壹個人可以擇地覓職? 李景國:戶籍制度改革到位以後.人們想象的是絕對自由流動.但是實際上我認為它不會是絕對的自由流動.所謂戶籍制度改革到位.或者叫自由遷徙.實際上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壹是政策法規方面的.國家在政策和法規方面允許或者不限制每個人的自由流動,二是要看市場.綜合起來說.就是法制化和市場化的過程.法制化過程逐步過渡到國家不限制妳.而市場作用客觀上在限制妳.比如說技術方面.妳學的是某個工種.來到北京.而北京不需要這方面的人才.這是市場的作用.並不是政府在起作用.還有經濟方面的原因.比如個人經濟實力不行.到北京買不起房.租房很貴.工資又低.就很難站住腳.這也不是國家限制妳.而是個人自身條件的限制. 記者:即便這樣也還是有很多人會到城市裏來.那麽城市會不會膨脹得很快? 李景國:這是很多人擔心的壹個問題.現在也有很多學者提出這個問題.比方出現貧民窟的可能性.城市膨脹等.但是我認為.城市無限膨脹的可能性不大.或者說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過程當中有壹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中國的農民都有土地.這裏邊有壹個成本和效益的比較關系問題.如果他要進入城市.他有壹個機會成本.如果這個成本很高.與收入不成比例.他顯然就不到城市了.當然這是壹種理性選擇.非理性選擇就另當別論了.但是那種情況還是少的.人總是要生活的.所以這種可能性不是很大. ■要想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記者:我們原先壹直號稱[十億人口.八億農民".[八億農民"是壹個巨大的分母.您在這個報告中也提到.有些專家認為[要想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那麽中國有多少農民是合適的? 李景國:從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歷程來看.城市化水平壹般達到70%到80%左右.城市化就十分緩慢了.沒有農村.沒有農民.那是不可能的.總有壹個大致的最高限.也就是說到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時候.農民在社會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就是20%到30%的樣子.另壹方面.城市化過程既關系到城市.也關系到農村.是兩方面的問題.從城市來講.是數量的增加.質量的提高.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從農村來講.是壹個農村現代化的過程.所以到那個時候.咱們現在所說的[三農"問題就不存在了.農村將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農民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農業生產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