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兄妹三位壹體:壓迫與依戀
? 且說底比斯被遺棄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殺父親,並由於將底比斯城從獅身女妖斯芬克斯手下救出得到眾人擁護,在不知情中娶了母親,生下了波呂尼克斯、厄忒俄克勒斯兩兄弟與名為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的兩姐妹。後來得知真相的俄狄浦斯自戳雙目拋棄王位,兩兄弟為了王位互相廝殺,被兄弟趕出去的波呂尼克斯勾結外邦進攻底比斯,在鬥爭中兩兄弟雙雙身亡,王位由他們的舅父克瑞翁所得。
克瑞翁為了表彰英雄而給保護城邦的厄忒俄克勒斯進行了盛大的葬禮,而不許任何人安葬叛徒波呂尼克斯,違者處死。古希臘人也有“入土為安”的觀念,如果人死了,屍體沒有被掩埋,那麽他的靈魂就變成了孤魂野鬼,永遠不得安寧。因此,這可以說是壹切懲罰中最嚴厲也是最可怕的懲罰。但是安提戈涅卻義無反顧地安葬了波呂尼克斯,也因此被克瑞翁處死。
? “我是為了愛而生的,不是為了恨而生的。”安提戈涅如是說道。
值得壹提的是,亂倫的俄狄浦斯被百姓強烈要求流放,兩兄弟都同意了,只有安提戈涅自願同父親壹道背井離鄉,後來才得以返回底比斯城。
安提戈涅作為壹個不畏強暴的女英雄早已成為了正義、道德、自然法的符號象征,然而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這個,而是她作為次女在三位壹體中所處的地位。不難發現,安提戈涅與兄長、與父親都形成了良好的依戀關系,這種依戀甚至超越了律法與生死的界限,但是事情隨著克瑞翁的出現變得復雜了起來。克瑞翁事實上起到的是壹個繼父的作用,他對兄弟倆命運的安排,對安提戈涅的處死命令,不過是壹個關於父權的隱喻。克瑞翁作為“繼父”處於壓迫者的地位,他同時壓迫著兄長與次女,而次女安提戈涅為了反抗這樣壹種壓迫不得不尋求盟友,通過依戀關系的構建,她對兄長的安葬事實上是以兄長之名的隱喻,來為這種反抗獲得某種正當性。這裏形成了壹種有趣的折疊:安提戈涅出於對兄長和父親的依戀而反抗克瑞翁這個“繼父”,初早的動力反而還是被潛抑的戀父情結,按照傳統精神分析的觀點就是閹割情結的作用:由於菲勒斯的缺失而引起的壹種不在場的空虛,進而嫉妒擁有菲勒斯的主體。
壹個完整的家庭離不開母親,但是我為什麽不談母親而單獨抽出父兄妹三位壹體來分析呢?父兄妹三位壹體鏈條有它的特殊性。在父系社會,相比於母親,父親的角色更多要求的是掌控、控制,這種控制的傾向非常容易形成壓迫(無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他的優越感來源於把自身的欲望投射到子女身上;而母親的角色由於母性本能的存在而不同,她的優越感來源於創造,這是壹種類神優越感。
? 而且壹旦引入了母親的存在,我們的分析就要變得更為復雜,包括俄狄浦斯情結在內的壹系列問題都要考慮,這就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之內了。
? 愛爾蘭的神話裏同樣有壹個類似的故事:達南神族中有壹位部落守護神,迪安?凱赫特。他是壹個神醫,能讓盲人重見光明,他祝福過的河水能讓在其中沐浴的戰士傷口痊愈,但是卻對國王銀臂努阿達的斷臂無可奈何。他只好設計了壹條銀手臂,盡管無比巧妙,但神醫並不滿意。這壹切都被其子米阿奇看在眼裏。
? 米阿奇是壹個在草藥上天賦異凜的孩子,父親在剛發現兒子的天賦時得意非凡,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繼承人有著落了,並且能給他帶來新的榮譽。但是,隨著米阿奇的能力與聲望日漸有超過父親的勢頭時,父親卻開始和兒子疏遠了。
當米阿奇偷偷為努阿達治療胳膊時,矛盾激化了。努阿達被神醫診斷過無法痊愈的胳膊竟然在米阿奇的治療下恢復了!名聲掃地的神醫怒氣沖沖地找到兒子,用實戰賴測試兒子的醫術水平。神醫用劍連連擊傷了兒子,卻被對方療愈成功了,惱羞成怒的父親發出了致命壹擊,米阿奇殞命當場。
? 父親與兄長的矛盾也引起了小女兒艾米達的敵視。送葬的人群散去後,艾米達來到兄長的墳前哀悼,默默地流淚,最後睡著了。等她醒來的時候,她發現墳堆上長滿了各式藥草,是米阿奇將自己的遺體化為了臨別禮物送給了人類。於是她便開始采集這些藥草,卻被來掃墓的父親撞見了。
“即使是在墳墓裏,他也違抗我!”被觸怒的父親大叫著撲上來,把小女兒采集的藥草打飛!艾米達的怒火也終於爆發了,她抓起壹根棍子狠狠地毆打自己的父親,迪安的膝蓋被打碎了,人像塊破損的朽木壹般倒在地上翻滾。正當她想對父親下殺手時,卻聽見冥冥之中哥哥勸阻的聲音:“不,艾米達,我愛妳,妳愛我,我們是壹家人!”
於是艾米達丟掉石頭哭著跑開了,留下了號啕大哭的父親。
幾個月後,艾米達在父親的培訓下成為新的醫生,她將成為前所未有的偉大良醫。
在這個故事裏,父親出於絕對的掌控欲生成了對兄長的壓迫(事實上壓迫本來是無差別的,但由於米阿奇的特殊性而成為了風暴的中心),這種毀滅性的壓迫同時摧毀了小女兒對父親的依戀關系,她意識到了父親的這樣壹種危險性,由此產生的斥力比戀父情結產生的引力更強百倍。出於自保的本能,她轉移了主要依戀對象,同兄長形成了同盟,並借著維護兄長的名義發動了反抗。
過度的控制欲、易怒的性格而導致的弒子行為在現實中也發生過,由於懷疑皇太子有篡位的嫌疑(事實上子虛烏有),沙皇俄國的伊凡雷帝在暴怒之下用鐵杖擊中皇太子的太陽穴,致使兒子當場喪命,也直接導致了留裏克王朝陷入繼承人危機。
莎士比亞在1605年完成的另壹部悲劇《李爾王》或許能提供壹種父兄妹三位壹體的變體。年邁的李爾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在分封的時候,他讓每個女兒都說說對他的愛戴,以她們對他愛戴的程度給她們分配國土。大女兒格瑞納和二女兒裏根竭盡全力贊美國王,只有小女兒科迪莉亞因表達了自己樸實而真摯的感情被李爾驅逐,但因為她的誠實得到了法國國王的歡心,去法國做了王後。
“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壹分不多,壹分不少。……我的姐姐們要是用她們整個的心來愛您,那麽她們為什麽要嫁人呢?假如我只愛我的父親,我壹定不會像姐姐們壹樣再去嫁人的。”科迪莉亞這樣對父親說道。
在把國土分給兩個女兒之後,李爾王卻被她們無情地趕出家門,悲痛的李爾王及其隨從格羅斯特在風雨中碰到了埃德加,也就是格羅斯特中了私生子埃德蒙詭計而下令驅逐的長子。李爾王相信這壹切是對自己誤解小女兒的懲罰。後來,李爾王遇到了喬裝成聖徒的科迪莉亞,她在法國得知了父親的困境後立刻領兵前來討伐,因為放心不下父親所以在開戰前秘密前來探望。在會面中,父女達成了和解,科迪莉亞坦承自己壹直愛著父親。與此同時,格瑞納與裏根都愛上了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親與哥哥的埃德蒙。最終,科迪莉亞的法軍大敗,父女被抓,埃德蒙派出殺手來處死兩人,雖然李爾王殺死了想暗殺小女兒的兇手,她還是死了。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並且與他決鬥,最後殺死了他。而在李爾王抱著小女兒去尋找大夥時,兩個大女兒也已經死去,目睹此慘狀李爾王也在悲痛中死去。
李爾王-長女-科迪莉亞構成了壹種父兄妹三位壹體的變體結構,父親起初是壓迫者,他以其權威逼迫女兒們服從他的意誌,科迪莉亞說真話的行為是對他的意誌的直接反抗,但不要忘了小女兒並沒有喪失掉與父親的依戀關系,在這壹點上科迪莉亞就比艾米達要前進壹步。並且科迪莉亞在面對兩個姐姐的壓迫之時充分利用了這段依戀關系,同父親達成了同盟,反抗兄長的壓迫,畸變之處就在於此,壓迫者不再只有父親壹個了。
當我們回顧這三個故事時,我們能發現很多***同點。迪安-米阿奇-艾米達三位壹體的故事雖說和安提戈涅的故事略有不同,但父親都處於壓迫者的地位,兄長與次女依次處於被壓迫者的地位。父親的壓迫通過規訓、懲罰乃至更某些隱晦的方式呈現。但是反過來說父親壹方面是壓迫者,另壹方面也是引導者,父親引導者的角色從施加象征性閹割結束俄狄浦斯情結的那壹刻就開始了,也就是拉康所謂的“父名”,父親的禁令使兒童放棄對母親的欲望,即克服俄狄浦斯情結。在這個過程中,主體將身體欲望的沖動象征化為符合社會要求的欲望,從這壹刻起兒童從母子二元關系轉進父母子三元關系。我們可以發現,父親引導者的角色必然要求著壓迫性的權威(要不然象征性閹割就沒有意義了),恰當表達這種權威而不是任其宣泄對於子女安全依戀關系的構建與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他也要明白控制與教育之間的區別:
? 神醫父親為何暴怒之下殺了自己的兒子?因為他感覺到了壹種失控感,他感覺到兒子的水平超出了他的控制,由此產生了強烈的不安;克瑞翁處死侄女同樣是為了維持自己的控制,無論是對國家的控制還是對這個虛構的家庭的控制。這不是教育。
? 而我們把目光轉向李爾王的故事時,壓迫者就不再僅僅是父親了,我們意識到在多子女家庭中真實情況會更加復雜:兄長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維持父母對自己的愛會在無形之中對弟弟妹妹施加壓力,就像格瑞納和裏根對科迪莉亞做的那樣:她們不能容忍自己被後者超越。她們在對父親的反抗過程中獲得了快感,也逐漸迷戀上了權威的感覺,於是,角色反轉,父親和妹妹成為了受壓迫者。
當洶湧的權威裹挾著壓迫感襲來,第壹個遭殃的總是依戀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