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時間和起因
壹、第壹次世界大戰(簡稱壹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
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裏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壹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壹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壹方為同盟國的德意誌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另壹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意大利、美國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意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系,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起因:
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征就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範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擴展資料第壹次世界大戰戰爭背景:
概述
19世紀末2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復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銳。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壹致要求報仇雪恨,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極大擴充軍備。
俄奧矛盾
俄奧矛盾的表現是在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上。多年來,俄羅斯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幹半島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區進行擴展,地處中歐的君合國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幹半島西北部擴張,又怕在自己統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而獨立。
英德矛盾
英國從它傳統的外交政策上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幹半島過於膨脹,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沖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三國同盟”
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建立了針對俄羅斯和法國的三國同盟,1879年,在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奧簽署了“同盟條約”,這個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
後來,由於意大利在同法國爭奪突尼斯的鬥爭中失敗,俾斯麥趁機拉攏意大利,***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
俄法同盟
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羅斯達成了軍事協議,它規定壹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意大利的進攻,俄羅斯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壹旦俄羅斯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
俄法同盟形成後,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它也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壹步。隨著英德矛盾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調整同法國、俄羅斯的關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
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壹戰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制,暗中加緊恢復國力;戰勝國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另壹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制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準備向中國侵略擴張。
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