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蕎麥面
由蕎麥做的蕎麥面由於營養豐富,食用方便快捷,是日本關東地區受歡迎的大眾食品。蕎麥面分冷食,熱食兩種,冷蕎麥面主要在夏季食用,有「ざるそば」(笊籬蕎麥面),「もりそば」(蒸籠蕎麥面),熱食蕎麥面有「かけそば」(清湯蕎麥面)等。
壹、蕎麥面的起源和發展
蕎麥原產於中亞,古代就已經傳如日本。蕎麥多產於高寒地區,可以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像日本的長野縣,山梨縣都是多山地區,土地貧瘠,不適合種水稻,因此兩地都是日本的蕎麥產區。所以那裏自古就有食用蕎麥的習慣。
日本人最初食用蕎麥時,由於制粉技術落後,只是簡單地把蕎麥粒做熟了吃,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個世紀。鐮倉時代(1185~1333年),中國的手工制粉技術傳入日本,日本才有了蕎麥粉,於是人們開始長吃蕎麥面糕。當時,對於普通農民來說,加工制作蕎麥粉的成本過於昂貴,所以壹般家庭很少吃蕎麥面。因此,吃蕎麥就成了貧窮的代名詞。甚至在五十年前,在蕎麥的產地還有人勸姑娘們不要嫁給家裏常吃蕎麥的人。
根據記載,首次在歷史文獻裏出現蕎麥面(當時叫「蕎麥切り」)是在江戶時代初期。「蕎麥切り」原產於日本長野縣。那裏的戶隱村流傳著有關天照大禦神(日本的太陽女神)的傳說,因而成了佛教野宿派苦行僧的神聖之地,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香客。戶隱的寺廟為他們提供食宿,吃的就是「蕎麥切り」。當時「蕎麥切り」只是用來招待貴客。戶隱村民只是在節日和每年十壹月收獲蕎麥時吃新鮮的「蕎麥切り」。當地還有種風俗,即在蕎麥豐收時在家裏招待已婚女兒及其丈夫吃以示慶祝。
在江戶時代,商人們在大年夜忙裏偷閑吃著蕎麥面,這種習慣被傳開形成了後來流傳至今的除夕夜吃「年越しそば」(過年蕎麥面)的習慣,其中包含著祈求來年幸福,希望能想長長的蕎麥面壹樣長壽的意思。另外,剛搬進的新居時給鄰居送蕎麥面,也是日本人的壹個習慣。
二、東京蕎麥面發展史
蕎麥面是東京的代表性食品。東京蕎麥面的源頭是日本長野縣戶隱村的「蕎麥切り」。戶隱村的「蕎麥切り」17世紀傳入江戶後,以戶隱蕎麥面而聞名,成了當時江戶人喜歡的食品。伴隨戶隱蕎麥面而來的戶隱人恭敬親切的招待方式,作為江戶式的蕎麥面流傳至今。
「蕎麥切り」剛傳入東京時,是有糕點鋪作為副業而制造的。那時主要吃的是蒸蕎麥面,這種吃法是先煮後蒸,然後放到有熱水的桶上食用。在隨後的歲月裏,蒸蕎麥面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盛蕎麥面(盛りそば)。盛蕎麥面是把煮好的橋,用水冷卻,放在平竹篩子上吃。大約在18世紀中期,清湯蕎麥面壹經上市,便受到歡迎,經營清湯蕎麥面的面館和攤點以及街頭小吃迅速增加,作為普通市民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迅速認同。各種各樣的配菜,如油炸食品,海藻類,雞蛋,海鰻和鴨肉漸漸地被加進清湯蕎麥面裏。到19世紀中葉,即江戶時代末期,在江戶由700多家蕎麥面館開業。
與此同時,還出現了壹個盛蕎麥面的變種,叫變蕎麥面(変わりそば)。它是由混合的新配菜如櫻花瓣,菊花瓣或綠茶和蕎麥粉混合作成的色彩亮麗的蕎麥面。
三、 狼吞虎咽蕎麥面
咀嚼東西不發出聲音是日本人的飲食行為規範,吃飯時發出聲音被認為是沒有教養的行為,但日本人對唏哩呼嚕吃蕎麥面卻很寬容,因為這是蕎麥面的標準吃法。究其原因,據說是最初蕎麥面傳入江戶時,是普通老百姓吃的東西。江戶老百姓討厭裝模做樣假裝有教養的舉止,他們根本不會理會什麽得體的禮儀,只是簡單的把蕎麥面吃下去。
站著吃飯也被日本人看作是壹種沒有教養的舉止,但如果是吃蕎麥面就另當別論了。現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要求飲食服務快速有效,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出現了壹種專門站著吃的小店,叫做立食蕎麥面店,意思是站著吃的蕎麥面店。這種小店沒有椅子,只能站著吃。立食蕎麥面店大受歡迎是因為它服務方便快捷,不浪費客人壹點時間,它也是壹種便宜的墊饑方式,這種小店總試圖找出新的方法以便捷迅速滿足忙碌的顧客的需求。立食蕎麥面店的主食是清湯蕎麥面,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添加配菜,如香蔥,油炸食品,雞蛋,炸豆腐或炸丸子等。大城市的地鐵站常常能看到這種立食蕎麥面店,蝕刻大都是工薪階層或學生。
養麥面含有70%的澱粉和 7%-13%的蛋白質,且其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組成比較平衡,賴氨酸、蘇氨酸的含量較豐富。蕎麥面含有脂肪2%-3%,其中對人體有益的汕酸、亞油酸含量也很高。
這兩種脂肪酸在人體內起著降低血脂的作用,同時又是壹種重要激素—前列腺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蕎麥面中的維生素D1、B2是小麥粉的3—20倍,為壹般谷物所罕見。蕎麥面的最大營養特點是壹般食物很少具備的,即同時含有大量煙酸和蘆丁。這兩種物質都具有降低血脂和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對高血壓和心臟病有重要的防治作用,是治療心血管病的良藥。蕎麥面還含有較多的礦物質,特別是磷、鐵、鎂,對於維持人體心血管系統和造血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每100克的能量約為1411千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