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虎媽人物介紹

虎媽人物介紹

虎媽

虎媽,本名蔡美兒(AmyLynnChua),女,1962年生,祖籍福建。其父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就職於加利福尼亞大學。蔡美兒幼年隨父母移民美國,獲哈佛大學文學學士、法學博士,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

中文名:蔡美兒

外文名:AmyLynnChua

別名:虎媽

國籍:美國

出生地:伊利諾州

出生日期:1962年

職業:教師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主要成就: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

代表作品:《虎媽戰歌》

人物事件

蔡美兒為兩個女兒制定十大戒律,自稱“采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7歲的女孩,因為壹首鋼琴曲彈不好就被強迫從晚飯後壹直練到夜裏,中間不許喝水或上廁所。這種教育子女的方式在中國壹些父母的身上可以看到。

但是,這種苛刻的教育方法,被壹位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寫在自己育兒經的壹本書上,這本名為《虎媽戰歌》(BattleHymnoftheTigerMother)的書籍壹出版,引爆了全世界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討論。

十大禁止家規

●在外面過夜

●參加玩伴聚會

●在學校裏賣弄琴藝

●抱怨不能在學校裏演奏

●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任何壹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於“A”

●在體育和文藝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演奏其他樂器而不是鋼琴或小提琴

●在某壹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

教育成果

華裔“虎媽”的教育如今大獲全勝!

在蔡美兒的著作《虎媽的戰歌》中,被她罵成垃圾,也不準看電視或有玩伴的長女,索非亞(中文名蔡思慧),即將成為常春藤盟校的學生。

蔡美兒在她的博客中表示,17歲的蔡思慧已獲哈佛和耶魯錄取,已決定上哈佛大學。

她在寫給《波士頓前鋒報》的電郵中說:“我不能居功。我不覺得我的教養方式與她被錄取有關。我覺得這百分之百是索非亞自己努力的結果。”

與記者對話

(壹)只是幽默地表達育兒過程

記者:壹些人認為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強過了美國媽媽?

蔡:其實,媒體的有些報道斷章取義,最近我壹直在澄清:我是用所受的中國式教育管教了兩個孩子,並記錄了這個經歷,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壹些詞語,看上去嚴厲,其實是想幽默地表達這個育兒過程。

(二)“妳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

記者:妳怎麽嚴厲教育妳的女兒?

蔡:我不準她們任何壹門成績低於“A”。我的大女兒索菲婭五年級時,有次乘法速算測試得了第二。接下來我每晚讓她做20張試卷,每張100道速算題,我在壹旁掐著秒表計時。壹周強化訓練後,索菲婭次次穩拿第壹。小女兒露露有次沒做考試加分題,我告訴她家教良好的孩子都應做加分題,正是這些實實在在的分數將優秀和平庸區別開來。

記者:妳丈夫同意妳這麽做麽?蔡:我丈夫要求我不要太嚴,我和他簽協議讓他不要幹預我對孩子進行中國式教育。我問他,妳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沒有,請配合我。

記者:這種教育的效果怎樣?

蔡:兩個女兒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紀錄。索菲婭18個月就認字母表,3歲閱讀《小婦人》,開始彈鋼琴,14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大廳彈鋼琴。

露露練小提琴,12歲成為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成年後,露露改打網球,裁判評價她“是不付出110%的努力決不罷休的小姑娘”。

(三)長大時讓她做真正喜歡的事

記者:有人對妳不讓女兒參加同伴聚會不理解。

蔡:不參加玩伴聚會,是因為時間很寶貴,會耽誤練琴時間。有壹次,索菲婭壹直央求說她想參加最好朋友的生日聚會,我心壹軟就答應了。可第二天早上她到家,沒心練琴了。壹盤問才知道,她壹整晚都在聽壹位同學談論對性的神秘嘗試。我後悔讓孩子接觸這類糟粕聚會。我認為,沒必要讓孩子犯了錯誤再學習。

記者:妳會退讓麽?

蔡:要視情況來定。有壹次我們到俄羅斯旅行。在壹家咖啡館內,我讓露露嘗壹粒魚子醬,她不同意。面對我的堅持,她發瘋似地說我令人恐怖。她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發誓稱如果我不放過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

我最終想清楚,當她已經長大時,我應該把壹些選擇權還給她。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有很多次,比如說,我同意露露辭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改打自己喜歡的網球。(四)想打破亞裔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記者:什麽原因令妳對女兒如此嚴格?

蔡:在美國,亞裔移民有“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壹代移民終於實現了“美國夢”,省吃儉用將所掙的每壹分錢和巨大的精力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對優秀,但他們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嚴厲了。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很舒適,有壹群成績B+的朋友,認為個人權利受憲法保護,不願付出辛苦,就會走下坡路。

我是移民二代,我想打破亞裔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記者:大家擔心,嚴苛的教育會奪走孩子的快樂童年。

蔡:我們也會趴在床上讀書,會壹起做有創意的中國菜。我丈夫會帶領壹家人騎車旅行,教孩子們遊泳、玩撲克,朗讀文學作品。

記者:回頭看,有沒有不喜歡的地方?

蔡:我相信,我的孩子最終會理解我。

記者:妳的哪些觀點可供借鑒?

蔡:我個人認為,西式教育過於強調“創意”,中國教育卻過於強調紀律和刻苦鉆研。其實,兩種教育方式應達到壹個理想的平衡狀態,孩子才會長成我們期待的那樣。

如何看待

意識強加

壹般而言,每壹代在相同年齡段總是勝過前壹代的,他的知識面,他的見識超過父母年輕時,將來都是會勝過父母的,所以不要認為父母的身份就代表壹輩子比他高明,其實有很多需要向自己子女學習的地方。孩子外語水平、用計算機、用手機都比妳強,對新生事物接受的程度比妳快。

教育方式上沒有截然的東西方之分,可以相互融合借鑒,蔡美兒說教育思想東方怎麽樣,西方怎麽樣,太絕對,以偏概全。但這本書是家庭教育壹個有啟發的案例,家庭教育沒有中西方之分,不管虎媽媽貓媽媽,尊重孩子,和孩子***同成長,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教育選擇

“虎媽”對兩個孩子的教育選擇有問題,她把對第壹個女兒的教育方式復制到第二個女兒身上,大女兒比較乖巧聽媽媽話,但二女兒比較叛逆,所以選擇了自己的路。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比如老師不可能表揚所有學生,但家長可以表揚每個孩子。蔡美兒只針對技藝上培養,我認為家庭教育培養孩子個性品德更重要。

教育方法

蔡美兒沒有考慮,孩子的成長是個全面的成長過程,今天的“圈養”是為了最終的“放養”,今天的扶持是為了將來的放手,讓孩子獨立快樂地生活是父母教育的最終目的。蔡美兒最後也說,女兒18歲以前按照中國的方法教育,18歲以後再采用西方的方法,我覺得這是她理念上比較大的轉變,也是她作為媽媽受到慘痛教訓後的反思

中國思考

書上的觀點也觸動了中國的媽媽和教育工作者,啟發中國大眾對教育精神和目標等壹系列理念問題進行反省和探討。

在中國這個本應是“虎媽”聚居的國度裏,大部分的媽媽並不贊同蔡美兒的做法。

和中菲混血兒、長期居住在美國的蔡美兒相比,曾就職中國壹家媒體、現移居美國的趙華算得上是壹位真正的中國媽媽,她在育兒方面曾經寫過很多文章。

在談到如何教育自己的兒子時,趙華毫不猶豫地表示“我可不會像蔡美兒那樣”,她特別強調,不會給孩子太大壓力,“我希望他們能有自己的愛好,發展出自己的特長,我不會為他們做決定”。

梁威專門從事基礎教育研究,她是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她認為,“虎媽”的教育方式是壹個特例,這樣的教育方式在中國的少數家庭也存在著,但這“不能說明整個的中國教育問題”。

但虎媽的教育方式,也引發了許多中國媽媽的思考。崔潞是中國北京壹所著名學校——人大附中的老師,也是壹位母親。在她的班級裏,有中國的孩子也有外國小孩。但她發現中國孩子較外國孩子的依賴性“過強”。

“這與中國的國情、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價值取向有關。”崔潞分析認為,“中國家庭大多數是壹個孩子,孩子都被當成寶貝‘寵’、‘哄’著。”這在壹定程度上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方式。

《虎媽戰歌》的育兒方式被西方壹些媒體把東西方教育方式拉到了比武場內——2013年1月8日,《華爾街日報》刊發了題為《為何中國母親更勝壹籌》的書評來討論《虎媽戰歌》。對此,教育專家認為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孰優孰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頤武認為,虎媽案例只是壹個極端、戲劇化的案例。中國的家長並不都像虎媽那麽誇張,虎媽也不能完全代表中國人的教育方式。

張頤武說,中美兩國觀察對方的教育模式存在“圍城”的現象。美國教育推崇個性化受到中國家長、老師借鑒,同時,美國教育界其實也壹直在反思自身教育中存在的效率低下的問題,兩國對對方的教育看法往往都存有幻想和浪漫的想象。

留美博士、邁阿密大學教授黃全愈在其所著的《培養智慧的孩子——天賦教育在美國》壹書中概括了中美基礎教育的壹些差異——

中國註重學生掌握的“知識量”,培養孩子吸收知識的學習行為和接受能力。中國基礎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

美國註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創造性、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美國基礎教育的“童子功”是多看、多問、多想、多幹;

中國老師上完課問:“還有問題嗎?”學生沒有問題,那是最佳狀況。美國老師上課,學生沒有問題,就是老師教學有問題。

北京世紀突破英語國際英語教育集團執行董事陸鈞說,中國基礎教育最根本的特點是以考試論英雄,中國孩子在學校裏要做太多的作業,要考太多的試,要背太多的文章,“孩子們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來滿足自己的愛好”。

許多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都清楚中國的基礎教育在某些方面嚴重偏離社會實際生活。“用12年的寶貴時光,部分學校很可能只培養了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能力,而人的實際能力,以及在其解決問題中的創造力卻被嚴重忽視了。”

如果比較東西方基礎教育方式,說東方勝於西方的話,那“為什麽只占世界人口不到5%的美國,獲得了70%以上的諾貝爾獎?為什麽占世界人口約1/4、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高等教育的中國,至今沒有壹所真正的世界壹流大學?”這是許多中國教育工作者心中“難堪”的疑惑?

當然,中國的教育者們沒有妄自菲薄。壹些有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中小學校,已成為國外學校老師和學生學習的首選。

劉彭芝在中國教育戰線上赫赫有名,她是中國最著名的學校——人大附中的校長。她說:“人大附中與全球五大洲的35所知名學校結成了姊妹學校。”

北京十壹學校與人大附中壹樣,也與許多國外學校建立了友好關系。走在這兩所學校的校園內,隨時可以遇到金發碧眼的外籍教師,以及穿著分別印有這兩所學校名稱校服的外國學生。從這個窗口,可以看到中國教育國際化的縮影。

北京十壹學校副校長吳鳳琴說,很多外國老師來到中國學校後,都對中國學校濃重的學習氣氛、老師的教導有方、學生學習的激情投入等十分欣賞。

“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東方還是西方,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積極吸收人類文明的壹切優秀成果,借鑒世界上先進的辦學理念、教學方式和管理經驗,結合各自的國情,才能使各國的教育得到蓬勃發展。”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鄭方賢表示,教育並不是壹件簡單的事。1000個孩子有1000種教育的方法。

不論是“虎媽”,還是更早前的“哈佛女孩”、“耶魯男孩”,這些都是個案。他們的成功,是建立在許多不成功個案的基礎上的。我們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我們看不到按照同樣方式培養的並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因此,所謂“虎媽”之類的教子方法,並不具備指導和推廣意義。教育是最個體化的內容,只有根據孩子特點實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適的教育。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在孩子自主選擇的基礎上,給孩子更多的專業訓練和培養。家長需要做的是等待孩子自主做出決定,用專業的眼光幫助孩子進行選擇、判斷,而不是逼孩子成才或者規劃孩子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