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文言文
色有兩個讀音,分別為[sè]和[shǎi] ,不同的讀音有不同的意思。
當“色”讀[sè]時:① 臉色;表情。 《莊暴見孟子》:“舉欣欣然有喜色。”
《觸龍說趙太後》:“太後之色少解。” ② 女色;美貌的婦女。
《貨殖列傳序》:“耳目極聲色之好。” 《柳毅傳》:“毅怪視之,乃殊色也。”
③ 容貌。 《琵琶行》:“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
④ 色彩;顏色。 《滕王閣序》:“秋水***長天壹色。”
⑤ 天色;景色。 《遊黃山記》:“兩峰秀色,俱可手攬。”
⑥ 種這類。 《北史·長孫道生傳》:“客內無此色人。”
當“色”讀[shǎi]時:①、顏色——用於某些口語。 ②、色子。
即骰子。賭具,小立方體,壹般用骨頭制成,六面分刻壹、二、三、四、五、六點。
2. 文言文的色是什麽意思色 sè
名詞義:
1、會意字。甲骨文中象壹個人馱另壹個人,仰承其臉色。本義:臉色。
色,顏氣也。——《說文》
五氣五色。——《周禮·疾醫》
其色必壽。——《素問·三部九侯論》
形體色理以目異。——《荀子·正名》
載色載笑。——《詩·魯頌·泮水》
太後之色少解。——《戰國策·趙策》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史記·魏公子列傳》
我言若,王色不許我。——《史記·商君列傳》
故以聲聲怖之。——《資治通鑒》
2、顏色。
五色令人目盲。——《老子》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唐·白居易《賣炭翁》
未花時采,則根色鮮澤。——宋·沈括《夢溪筆談》
3、姿色;容顏(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4、 *** ;好色。如色荒:過度沈迷於女色。色膽包天:好色之人膽大妄為不顧壹切。色授:用神色傳遞內心的感情。多指男女之間的情愛。色長:妓院的男老板;教坊司樂工的頭目。色中餓鬼:比喻極其貪色的人。
5、佛家語。指壹切物質的存在。
空色皆寂滅。——陳子昂《感遇》
又如色身:佛家語。色,指有形、色、相的壹切物,即所謂物質。肉身:即有形血肉之身;自四大(地、水、火、風)、五塵(色、聲、香、味、觸)等色法而成,故稱色身。色即是空:佛家語。指世家壹切色法(物質)的本性(內在真實性)都是空無所有。
6、外表。如色仁行違:表面上主張仁德,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色樣:式樣;模樣。
7、種類。
8、履歷。古稱“腳色”,省稱“色”。
吏部預選者甚多,(盧)愷即不授官,皆註色而遣。——《北史》
9、物質(多指金銀)的成分。
他這銀子是九五兌九七色的。——《儒林外史》
10、兆氣,即古人燒灼龜甲占蔔時甲上裂紋所呈現的征兆。
君占體,大夫占色。——《周禮》
11、風景;景觀。
兩峰秀色,俱可手攬。——《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宋·姜夔《揚州慢》
12、質量。如足色、成色、增色、減色、音色。
13、天色。
夜色語聲絕。——杜甫《石壕史》
動詞義:
1、生氣;變臉。
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者,楚之謂矣。——《左傳·昭公十九年》
2、驚懼。
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公羊傳》
色 shǎi
名詞義:
1、顏色——用於某些口語。
2、色子。即骰子。賭具,小立方體,壹般用骨頭制成,六面分刻壹、二、三、四、五、六點。
3. 色字在古文中指什麽色,sè
〈名〉
1. (根據隸定字形解釋。會意。字從刀,從巴。“刀”指“切碎”,引申指“碎粉”、“細末”。“巴”意為“附著”、“黏著”。“刀”與“巴”聯合起來表示“以粉敷臉”。
本義:〈動〉以粉敷臉。〈名〉 粉臉。
引申義:a.(女性打扮用或演員化妝用的)臉粉(face powder)。顏粉、五顏之粉。b.配方(formula)。c.顏色(color)。
2同本義 [look;countenance;expression]
色,顏氣也。——《說文》
五氣五色。——《周禮·疾醫》
其色必壽。——《素問·三部九侯論》
形體色理以目異。——《荀子·正名》
載色載笑。——《詩·魯頌·泮水》
3. 又
太後之色少解。——《戰國策·趙策》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史記·魏公子列傳》
我言若,王色不許我。——《史記·商君列傳》
故以聲聲怖之。——《資治通鑒》
4. 又如:面色(臉上的氣色);色喜(臉上顯出歡喜之色);色笑(開顏歡笑);色沮(臉色露出沮喪的樣子);色變振恐(恐懼得臉上變色);色莊(容貌莊重嚴肅);色智(表現在容色上的才智)喜形於色。
4. 古文中的顏色1,“絳、朱、赤、丹、紅”的區別
“絳、朱、赤、丹、紅”五個詞都表示紅色,按其由深到淺的不同程度排列,“絳”的程度最深,《說文》:“絳,大赤也。”本義是:“深紅色”。“朱”的程度其次,《說文》:“朱,赤心木,松柏屬。”本義是:“赤心木”,後用來指“朱色,大紅色” 。“赤”本義是“火的顏色”,即紅色。“丹”本義是“辰砂,朱砂”,後表示“紅色,赤色”。“紅”的程度最淺,《說文》:“紅,帛赤白色也。”本義是:“粉紅色。”到後來,“紅”和“赤”沒有區別。
2,“青、蒼、碧、綠、藍”的區別
“青、蒼、碧、綠、藍”五個詞在現代漢語中都是形容詞,表示顏色。但在古代漢語中是有區別的。“青”古代和現代都表示“藍色”,“蒼”的本義是“草色”,表示“深藍色”或“深綠色”,程度最深,“碧”的本義是“青綠色的玉石”,表示“淺藍色”或“淺綠色”,這三個詞本來是有區別的,有時也可以混用。如青天又叫蒼天,青草也叫做碧草,青苔也叫做蒼苔。“綠色”和“青色”意義相差較遠,混用的較少。“藍”在上古漢語中只作為“蓼藍”的意思,是名詞,後來才具有“藍色”的意思。
5. 古文中色什麽意思面色(臉上的氣色);色喜(臉上顯出歡喜之色);色笑(開顏歡笑);色沮(臉色露出沮喪的樣子);色變振恐(恐懼得臉上變色);色莊(容貌莊重嚴肅);色智(表現在容色上的才智);喜形於色
顏色
五色令人目盲。——《老子》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唐· 白居易《賣炭翁》
未花時采,則根色鮮澤。——宋· 沈括《夢溪筆談》
姿色,容顏(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佛家語。指壹切物質的存在
空色皆寂滅。——陳子昂《感遇》
履歷,古稱“腳色”,省稱“色”
吏部預選者甚多,[盧] 愷即不授官,皆註色而遣。——《北史》
物質(多指金銀)的成分
他這銀子是九五兌九七色的。——《儒林外史》
兆氣,即古人燒灼龜甲占蔔時甲上裂紋所呈現的征兆
君占體,大夫占色。——《周禮》
風景;景觀
兩峰秀色,俱可手攬。——《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宋· 姜夔《揚州慢》
天色
夜色語聲絕。——杜甫《石壕史》
生氣;變臉
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者,楚之謂矣。——《左傳·昭公十九年》
色作(作色,改變臉色);色勃(驟然變色。發怒的樣子);色動(臉色改變)
驚懼
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公羊傳》
6. 古文裏有哪些顏色1,黯 形聲字。
從黑,音聲。本義是:“深黑色”。
《說文》:“黯,深黑色也。”《廣雅》:“黯,黑也。”
《史記·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現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樣子)等詞語。
常泛指黑色。 2,赫 會意字。
從二赤。《說文》:“赫,火赤貌。”
火赤。本義是“火燒的顏色”,泛指“赤色和火紅色” 。
如《詩經·邶風·簡兮》:“赫如渥赭。”現在仍有“赫日(紅日),赫赤(深紅,火紅)”等詞語。
3,黛 形聲字。從黑,代聲。
《說文》:“黱,畫眉也。從黑,朕聲。”
“黱”也寫作“黛”。鍇本作畫眉墨。
本義是“青黑色的顏料。”古代女子用以畫眉。
後來泛指“青黑色 ”,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現在仍有“黛黑”等詞語。
4,黑 會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囪”字,即煙囪;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燒出煙之盛。
合起來表示煙火熏黑之意。《說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本義是:“黑色”。《小爾雅》:“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
後經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紅 形聲字。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工聲。
《說文》:“紅,帛赤白色也。”本義是:“粉紅色。”
段註:“按,此今人所謂粉紅、桃紅也。”《釋名·釋采帛》:“紅,絳也,白色似絳者也。”
後來也表示各種紅的顏色。如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
現在紅色使用極為普遍,結合其他表示紅色的詞語使用,如“緋紅”“絳紅”等。 6,緋 形聲字。
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非聲。本義是“(帛)紅色”。
《說文新附》:“緋,帛赤色也。”後常表示“紅色,深紅色 ”,如韓愈《送區弘南歸》:“佩服上色紫與緋。”
現在有“緋紅”等詞語。 7,赤 會意字。
甲骨文,從大(人)從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紅紅的。
壹說“大火”為赤。本義是“火的顏色”,即紅色。
《說文》:“赤,南方色也。”《書·洪範·五行傳》:“赤者,火色也。”
後指“紅色”,如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椒》:“色赤椒好。” 8,朱 指事字。
小篆字形,從木,壹在其中指出這種木是紅心的。《說文》:“朱,赤心木,松柏屬。”
本義是:“赤心木”。後用來指“朱色,大紅色” 。
如《韓非子·十過》:“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莊子·達生》:“紫衣而朱冠。”
古代又稱“朱”為正色,如“朱門”“朱紅”等 。 9,丹 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礦井形,裏邊的壹橫是加上的符號,表示那裏有丹砂。《說文》:“丹,巴越之赤石也。
象采丹井。”本義是“辰砂,朱砂”。
後表示“紅色,赤色”。《周禮·考工記》:“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藍 形聲字。從艹,監聲。
本義是:“蓼藍”。《說文》:“藍,染青草也。”
藍在上古漢語中並不表示顏色,壹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藍”,如《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用來表示藍色的形容詞是“青”。
“藍”表示顏色是後起義,指“暗藍色”。如杜甫《冬到金華山觀》:“上有蔚藍天。”
現在仍有“藍天”“蔚藍”等詞語。 11,綠 形聲字。
從糸(表示與線絲有關),錄聲。《說文》:“綠,帛青黃色也。”
本義是:“青中帶黃的顏色”。如《楚辭·橘頌》:“綠葉素榮。”
後也用來表示“烏黑色 ”,如杜牧《阿房宮賦》“綠雲擾擾。”(綠雲:女子烏黑光亮的秀發)。
現在仍有“碧綠”“翠綠”“綠樹”等詞語。 12,白 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陽之明為白,從“白”的字多與光亮、白色有關。《說文》:“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 古人還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本義是:“白顏色”。如《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
13,黃 象形字。金文象蝗蟲形。
當是“蝗”的本字。本義是:“蝗蟲。”
後常指:“黃色”。《說文》:“黃,地之色也。”
《論衡·騐符》:“黃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黃,解得黃矢。”
《詩·邶風·綠衣》:“綠衣黃裏。” 14,褐 形聲字。
從衣,曷聲。《說文》:“褐,編枲襪。”
(枲:粗麻。)本義是:“用粗麻織成的襪子”。
後表示“黃黑色” ,如白居易《三適贈道友》:“褐綾袍厚暖。”現在仍有“褐煤,褐鐵礦”等詞語。
15,灰 會意字。從手,從火。
意思是火已熄滅,可以用手去拿。《說文》:“灰,死火余燼也。”
本義是:“火灰”。後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
16,絳(絳) 形聲字。從糸,夅聲。
《說文》:“絳,大赤也。”本義是:“大紅色”,《廣雅》:“纁謂之絳。
凡九旗之帛皆用絳。”(纁:紅色)後表示“深紅色”。
如《三國誌·吳書·呂蒙傳》:“為兵作絳衣行縢。”(行縢:綁腿。)
17,紫 形聲字。從糸,此聲。
《說文》:“紫,帛黑赤色也。”本義是“紫色”,也就是“藍和紅組成的顏色”。
後常指“紫色”,如《論語·鄉黨》:“紅紫不以為褻服。”現在仍有“紫棠色”(黑裏帶紅的顏色)等詞語。
18,彤 會意字。從丹,從彡。
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裝飾。
本義是:“彩色裝飾”。《說文》:“彤,丹飾也。”
《荀子·大略》:“諸侯彤弓。”(按:“丹漆也。)
本來是動詞,後用作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