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魯迅
青年壹直是魯迅所關心的對象,他壹生以“立人”為己任,認為青年是中國未來的希望。在《熱風》中有這樣壹段深情的話:“願中國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壹分熱,發壹分光,就會螢火壹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壹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明日沒有炬火,我便是唯壹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們自然心悅誠服,不但毫無不平,而且還要隨喜贊美這炬火或太陽:因為他照亮人類,連我也在內。”[7]這段話中包含著作者對於中國青年和社會的無盡期望。
但由於歷史的變遷,時代環境的變化,使當代青年對於魯迅其人、其精神在體認上存在著壹種隔膜。絕大部分青年只知道魯迅是中國現代以來最偉大的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以作品作為投槍、匕首,與封建社會黑暗做鬥爭,然而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社會主義新時期,魯迅的作品已經喪失了它的價值與意義。另外,魯迅先生壹生執著於中國的啟蒙,要打破鐵屋子的黑暗,然而自身卻難以擺脫因懷疑壹切而帶來的“鬼氣”,這使他成為中國最憂憤的靈魂之壹。如此復雜而痛苦的靈魂使很多當代青年不忍去觸碰,擔心在拷問自身靈魂的過程中,不堪心靈的重負,以魯迅的方式來思考社會人生,會讓自己活得很累,因而不敢直面自己的內心。又因為魯迅文本自身的艱深,使得在快餐消費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很難擺脫浮躁,認真地肯噬文本當中的深刻。
那麽如何打破隔膜,消除啟蒙者與啟蒙的對象之間越來越遠的距離呢?這些任務自然落在當代青年,特別是那些愛思考,想認識社會人生的青年身上。其實,當代青年與魯迅溝通,接受魯迅是壹種歷史的必然。我們與魯迅壹樣,處於壹個歷史、社會、文化的轉型期:面對東西方文化的沖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在困難的歧路面前,我們自然會產生與魯迅類似的探索與思考。在轉型時期,選擇屬於民族的,社會的道路。此外,在更加合理的現代教育制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接受了多元化的思想。不會再把魯迅當作壹個神、或者偶像來崇拜,也不會輕率的、偏激的去否定他,而是以更科學的態度去分析理解,與魯迅進行平等、獨立的對話,從而在內心中接近真實的魯迅。
首先,借助媒體,廣泛展開魯迅的研討與宣傳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媒體成為第四種力量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開放的時代條件下,也應當讓魯迅不斷地走入公***的話語地帶,使廣大受眾接受平民化的魯迅,不再僅僅作為學者們的私有物。比如王曉明的《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就是從魯迅作為普通人的視角出發,分析這個憂患的靈魂的形成過程,從而得到了很多“年輕讀者的激賞”。同時以魯迅生平為藍本的影視劇創作,同樣激起了人們想要全方位了解魯迅的求知欲望。可以說借助媒體的力量是使魯迅走出象牙塔,進而平民化的有效渠道之壹。
其次,讀原著,回到魯迅那裏去。魯迅本體意義的存在主要依賴於他留下來的全部文本,讀《魯迅全集》是理解魯迅智慧與哲學的全部基礎,是獲得個人體驗的全部出發點。但是閱讀經驗告訴我們:魯迅作品本身是十分艱深的,白話文初創時期語言的生澀,造成語法以及文字閱讀上的陌生。另壹面,從中學時代便開始的魯迅作品的學習,並不是在主體閱讀基礎上形成的個性化體認,而是教師主觀式的灌輸,甚至是左的思想的影響。這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青年對於魯迅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心理產生了敬畏而非親近之感。消除這種畏懼和隔膜的關鍵是克服青年與魯迅的心理障礙,激發青年人積極主動地閱讀魯迅作品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或者自身閱讀相關的書籍,從而獲得個人對於先生的看法,形成自己的魯迅觀。
再次,進行文本細讀,並將這種閱讀作為壹生的使命。魯迅的每個思想命題都有它的現實針對性,並且是在思想文化鬥爭的具體實踐中展開的。進行細讀的前提,是要對魯迅思想形成、發展、轉變的背景有所了解。在歷史中解讀魯迅,不斷回到歷史的原點。並結合自己日漸豐富的經驗和閱歷搭建和先生對話的平臺。此外在閱讀的過程當中還要註意對於作者的觀點,論述內容的總結,以筆記的形式摘錄文章當中表明作者意圖的話,並對壹些名言名句進行必要的記憶。只有在細讀的基礎上魯迅才能徑直地走入青年的心靈深處,使青年領略到他作品的風采,人格的魅力,並自覺地把魯迅精神作為自己壹生當中重要的資源。
任何文本的意義都是恒變的,因而對於全集的閱讀隨著時間經歷的變化,也要成為壹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當代青年正處於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隨著社會經歷,人生體驗地不斷加深,觀察事物的角度也要不斷變化。所以應該把這種閱讀當作壹生的任務來看待,在成長與實踐的過程當中不斷去體會魯迅思想的豐富內涵,感受偉大的人格魅力。
閱讀魯迅作品,研究魯迅精神不僅僅從魯迅這壹個人的角度出發,更要把魯迅作為壹個文化系統來看待,從閱讀的實踐當中不斷發現它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價值和意義。因而當代青年更應該把解讀魯迅看成自己的文化使命,讓魯迅精神成為人生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面對紛繁蕪雜的社會現狀,青年人要擁有壹個清醒的頭腦,撥開現實的黑與白,從多個方面去理解,思考當代的魯迅,克服對於魯迅作品理解的偏頗,不斷地深入理解魯迅其人,其思想,其當代價值,作為自己認知世界的財富。同時,把魯迅精神作為自身人格重塑的力量,面對各種歧路和文化危機保持個人的追求,自覺的承擔青年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魯迅先生留給我們的東西是屬於歷史的,但是他的意義與價值不僅屬於當代,同時也關照著未來。他的作品和精神將伴隨當代青年壹路前行,青年也有把這種寶貴的財富壹直綿延下去的重要使命,讓魯迅的作品隨著時代常讀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