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實尾島事件50年:憋屈的韓國,與被出賣的敢死隊

實尾島事件50年:憋屈的韓國,與被出賣的敢死隊

2003年12月,韓國上映了壹部南北對抗題材的電影《實尾島》。

影片上映58天,觀影人數超過1000萬,是當時的現象級電影,也是韓國影史上第壹部觀影人次破千萬的電影。韓國 社會 因此掀起了對實尾島事件的討論。

《實尾島》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是因為它突破了壹個大禁區。

歷史 上,實尾島事件,壹直被韓國政府刻意掩蓋,相關資料被封印,相關人員——活著的人,被強制簽署了25~30年的保密合同,違反者將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1987年韓國民主化以後,雖然允許民間討論實尾島事件,但官方卻壹直諱莫如深,由於缺乏資料,民眾對實尾島事件的具體情況,所知甚少。

直到1993年,當年島上的教官金壹泰,將相關資料寄給《新東亞》雜誌披露後,實尾島事件才逐漸被韓國民眾所知道。

1999年,韓國作家白浩東根據真實的實尾島事件,創作了小說《實尾島》。

2003年,韓國導演康佑碩,結合 歷史 資料和《實尾島》小說,創作出了電影《實尾島》,引發了韓國 社會 的強烈反響。

2004年2月,韓國政府迫於民意和輿論壓力,首度承認了這件塵封已久的事件,隨後公布了敢死隊的名單,公開了實尾島事件的報告書,但相關檔案仍然是絕密級。

與此同時,當年敢死隊的家屬們,與《實尾島》制片公司和韓國政府打起了官司,要求制片公司道歉(電影中,敢死隊全部來自犯罪分子,真實的情況是,敢死隊中也有守法良民),要求韓國政府賠償。

相比《實尾島》電影本身而言,影片背後的 歷史 極其後續,也同樣精彩。

如今,《實尾島》電影上映了18年,實尾島事件過去了50年,影片、影評以及相關文章,大家可能都看膩了。

今天說點不壹樣的——從冷戰大背景看實尾島事件。

01

電影《實尾島》,是在 歷史 事件的基礎上二次創作的,劇情與 歷史 事件有出入。

影片的前言對此作了說明:“本片取材自1968年的實尾島第684部隊。由於該小隊的確切資料仍未被公開,本片對該小隊的細節描寫,包括隊員背景等,皆為編導的創作。”

因此,有必要簡單說說 歷史 上的實尾島事件。

1968年1月21日,來自半島北方的31名突擊隊員,越過三八線進入漢城,企圖潛入青瓦臺,刺殺韓國總統樸正熙。

行進過程中,刺殺行動被發現,突擊隊幾乎全軍覆沒,壹名叫金新朝的突擊隊員被俘虜,並交代了整個行動計劃。

樸正熙震怒不已,指示中央情報部長金炯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4月,中央情報部和韓國軍方,在實尾島(位於仁川外海)秘密組建了“684派北部隊”(得名於1968年4月),成員也是31人。

“684派北部隊”的成員很復雜,有流氓、小偷、犯人,也有馬拉松選手、馬戲團表演者、武術精湛者,他們是被招聘而來的,而非電影中所說的立功贖罪。

在實尾島,隊員們接受了魔鬼式的訓練,戰鬥技能幾乎達到了人類的極限。期間,有7人因各種原因而死亡。

1968年7月後(具體時間不明),訓練完成,中央情報部命令從“684派北部隊”中,選拔壹出個9人分小隊,執行任務。

其計劃是從白翎島出發,在夜幕的掩護下,乘坐氫氣飛艇抵達平壤上空,刺殺金。

小分隊登上飛艇後,最新命令來了:終止行動,等待命令。

小分隊在白翎島徘徊了壹個月左右,還是沒有新的命令,回到了實尾島。

終止命令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反對,根本原因,是南北緊張關系逐漸緩和,和平曙光來了。

不需要刺殺,自然也就不需要“684派北部隊”了。

呆在實尾島的“684派北部隊”,成了壹顆棄子,應得的津貼要麽少發,要麽被中間部門貪汙,待遇大不如前,目標已經撤銷,但訓練依然殘酷,隊員們覺得長此以往都會被折磨死,不滿情緒蔓延。

1971年8月23日,“684派北部隊”暴動了,他們殺死島上的教官和警衛(沒殺完,損失了1名隊員),乘船在仁川登陸,劫持壹輛公*** 汽車 ,欲沖向青瓦臺,向政府討個說法。

韓國政府調集大批軍警,圍追堵截,在首爾特別市-永登浦區-大方洞-柳韓洋行大樓前,包圍了他們,雙方展開激烈槍戰。

期間,4名隊員棄車逃走(很快被抓,判處死刑),陷入絕境的19名隊員,引爆手雷自殺。

韓國政府混淆視聽,稱他們是朝鮮滲透過來的遊擊隊,為了避免朝鮮不滿,隨後又改口稱其為“軍管理特殊犯”暴動。

暴動發生後,“684派北部隊”的信息被人為消除了,就像他們不曾來過這個世界壹樣。

在樸正熙、全鬥煥時代,韓國媒體受政府控制,沒有人敢追求真相。

此後,實尾島事件成了禁區。

02

在實尾島事件中,兩件大事推動著整個事件的發展:壹是北方發動1.21青瓦臺襲擊事件,南方為了報復,組建了“684派北部隊”;二是南北緩和,南方終止了刺殺行動,間接導致“684派北部隊”暴動、毀滅。

可以看出,不管是北方襲擊南方,還是南方襲擊北方,雙方行為,取決於雙方的關系——緊張的時候,相互攻擊,緩和的時候,相互克制。

問題來了:南北關系好與不好,取決什麽?是隨機的,還是另有講究?

在冷戰背景下,半島南北關系的變化,取決於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抗。

50年代,以及60年上半期,朝鮮還比較溫和,想用和平方式,實現半島統壹。

朝鮮戰爭後,朝鮮在大國的援助下,很快恢復了戰爭創傷,各種建設穩步推進,欣欣向榮。

相反,韓國動蕩不安,經濟疲敝,是絕對的貧窮落後國家。雖有美國援助,但爛泥扶不上墻。

兩相對比,韓國相形見絀。

民眾不會真的相信各種口號,他們往往用腳投票,走向生活水平更高的地方。

此時朝鮮的 社會 經濟成就,更能吸引民眾,統壹的話,民心必定會倒向北方。

除了自信之外,朝鮮選擇和平統壹還有外部原因。

當時美國沒有卷入別的戰爭,它有充分精力,來應對半島發生的各種危機,朝鮮無隙可趁。

蘇聯處於赫魯曉夫時代,推行“三和壹少”的方針,大唱緩和調子,減少了對朝武器援助。

沒有蘇聯支持,美國又嚴陣以待,朝鮮想動武也不可能。

到1965年前後,事情起了變化。

自1961年樸正熙政變後,韓國結束了政治動蕩的局面,經濟走上了正軌,隨著“壹五計劃”全面鋪開,韓國經濟開始起飛。

與此同時,美國為了增強韓國的軍力,提出了對韓5年軍事援助方案,計劃每年向韓國提供2.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這意味著韓國軍隊將獲得大批美軍先進裝備。

不僅如此,美國還大力撮合韓日邦交正常化,加緊在韓國部署各種先進武器。

在這種情況下,朝鮮所期望的和平統壹,無法實現。

顯然,隨著時間的流逝,韓國經濟、軍事迅速發展,朝鮮的相對優勢壹天天消失,等到韓國趕上或者超過朝鮮,朝鮮就會很被動。

另壹方面,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無暇顧及半島,這為朝鮮搞事提供了壹個機會。

而北越的抗美統壹鬥爭,也大大刺激了朝鮮的戰鬥欲望——同樣南北分裂,北越敢打,北韓為什麽不行?

此外,1964年中國成功試爆了原子彈,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魯曉夫,加大了對朝鮮的軍事援助,提供了蘇式潛艇、導彈艇、坦克、雷達、地空導彈、米格-21等等,這兩件事給了金很大的底氣。

種種因素交織、疊加,使得朝鮮壹改之前的溫和態度,開始變得激烈、好鬥。

02

朝鮮的策略是壹面大力援助北越,壹面加速推動南朝鮮革命。

韓國派兵援助南越,朝鮮自然要援助北越,這很好理解。

重點說說推動南朝鮮革命。

在沒有大國支持的情況下(大國支持它,但並不支持它發動戰爭,這是兩碼事),大規模的南下入侵不可行。

朝鮮想到的辦法是,以遊擊戰的方式,對韓國進行滲透和打擊——滲透成功,就建立根據地,形成像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那樣的局面。滲透不成功,可以制造緊張感和壓迫感,動搖韓國的軍心士氣,促使樸正熙政府垮臺。

韓國在面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可能減少甚至撤回派駐越南的軍隊,這會減輕北越的壓力,同時,也會造成美國和韓國的不和——美國認為,北邊的挑釁對韓國構不成成真正的威脅,韓國應該加強反滲透能力,反對韓國從越南撤軍。

挑釁韓國,必然激怒韓國,樸正熙壹貫對朝強硬,很可能會反擊,美國深陷越戰泥潭,不會支持樸正熙反擊,這又會激化兩國的矛盾。

美韓不和,同盟關系削弱,駐韓美軍可能會撤離,投入越南戰場。到時候,北方單挑韓國,勝券在握。

從1966年10月開始,南北武裝沖突次數激增,短短兩個月,交火事件的次數,就趕上了自1953年停戰以來的總數。

打冷槍,扒營房,摸哨卡,炸軍卡、炮艇,成了常態,激烈的時候,雙方還會相互炮擊。

在前線制造緊張的同時,北方還從軍隊中挑選精英士兵,組建突擊隊,進行特訓後,派往南方從事遊擊戰爭。

這些人滲透到韓國後,到處搞襲擊,煽動民眾起來革命。僅1967年,突擊隊就與韓國軍警發生了至少215起武裝沖突,200多名突擊隊員被打死。

1968年是沖突最激烈的壹年。青瓦臺事件,“普韋布洛號”事件,以及武裝入侵蔚珍-三陟事件,都是這壹年發生的。壹年下來,韓國***逮捕了1245名突擊隊員。

這種沖突和對抗,是這壹時期的大勢,青瓦臺事件,實尾島事件,都只是其中壹個點。

光看壹個點,只是知其然,聯系起來看,探究背後的原因、發展脈絡,才是知其所以然。

03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為什麽行動終止?

青瓦臺事件發生後,樸正熙立即召見美國駐韓大使波特,要求美國支持韓國發動報復行動。然而,波特表示,美國不願半島發生戰爭,拒絕支持韓國,此舉令樸正熙大失所望。

當時,韓國軍隊的指揮權在聯合國軍手裏,美國不點頭,樸正熙無法調動軍隊反擊,所以只能秘密組建敢死隊,玩些小動作。

青瓦臺事件發生兩天後,“普韋布洛號”事件爆發,樸正熙認為必須強硬反擊,否則北方會得寸進尺。

與對青瓦臺事件漠不關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為解決“普韋布洛”號危機,竭盡所能——這關乎80多名美國人質。

期間,美國卻拋開韓國,與朝鮮展開談判,樸正熙要求把青瓦臺事件納入談判,美軍直接拒絕,為了避免激怒朝鮮,美國還壹再警告樸正熙:不要輕舉妄動,不要單方面攻擊朝鮮。

為了安撫樸正熙,美國做出了其他方面的讓步,如加大對韓國的援助力度,擴大韓國軍隊的自主權等等。

拿到好處後,樸正熙向美國特使萬斯承諾:韓國不會因青瓦臺事件和“普韋布洛號”事件而采取報復行動,即使因別的挑釁而發動報復,也會在事前與美國協商。

樸正熙承諾,發生在2月,組建“684派北部隊”發生在4月,由此可見,樸正熙並沒有被美國人說服。

報復不報復,可以暫時放在壹邊,但報復的準備工作不能停,所以中央情報部還在秘密訓練“684派北部隊”。

“普韋布洛”號危機從1月持續到了11月,幾乎貫穿整個1968年。

在實尾島事件中,“684派北部隊”收到終止行動命令,是在7月之後,當時“普韋布洛號”危機還未解決,雙方圍繞“另簽”展開了激烈舌戰,談判進入最關鍵時期。

這個時候,如果“684派北部隊”去平壤搞個事,會造成什麽後果?

樸正熙當然明白後果不堪設想,所以終止了命令。

以上是直接原因。

當然,電影沒有表現這壹點,只說南北關系緩和,所以停止了行動。

04

從1968年11月“普韋布洛”號危機解除,到1971年8月“684派北部隊”暴動,這中間有將近3年的時間,為什麽樸正熙始終沒有動用“684派北部隊”呢?

因為國際局勢變化了。

1969年1月,尼克松在就職演說中,高唱東西方緩和,釋放了美國全球戰略收縮的信號。第二年,尼克松單方面決定削減2萬駐韓美軍,還把駐紮在三八線附近的美軍第二師後撤,代之以韓國軍隊放在最前沿。

不僅如此,美國還建議韓國與朝鮮展開對話。

韓國對此很不滿,覺得美國正在逐漸拋棄自己,美國的保護傘不靠譜。

東方陣營裏,中蘇關系惡化到了頂點,爆發了壹系列邊境沖突,雙方都視對方為最嚴重的威脅,進而雙雙開始緩和與美國的關系,都不支持朝鮮的強硬行為。

尤其是蘇聯,壹再暗示對朝鮮“擅自行動”和“過激行為”表示不滿。

另壹方面,朝鮮過去幾年推行的強硬政策,並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樸正熙政府不僅沒有垮臺,反而更加強大,美韓聯盟也沒有瓦解。這迫使朝鮮再度調整政策。

此時,韓國的國力已經趕上來了,南北雙方總體軍力基本平衡,在沒有外部大國的支持下,雙方都無法徹底擊敗對方。

南北雙方背後的大國,都不支持半島沖突,且雙方實力相當,誰也吃不掉對方。

再激烈對抗下去,不僅沒有必要,反而會激怒背後的大國。

在這種情況下,和,才是大勢所趨。

自1969年8月擊落美軍直升機、俘虜美軍飛行員之後,朝鮮明顯減少了越界挑釁行為。1970年6月,朝鮮再次提出了和平-統壹的的主張。

朝鮮釋放緩和信號後,樸正熙很快做出反應,發表了南北對話、和平-統壹宣言。

1971年8月6日,金表示願意與南朝鮮所有政黨、 社會 團體、個人進行接觸。

12日,韓國紅十字會提議與朝鮮紅十字會舉行會談,解決離散家屬通郵、見面等問題。這個提議,獲得了樸正熙的首肯,也獲得了北邊的響應。

8月20日,南北方紅十字會代表在板門店初步接觸。

在這關鍵時候,任何影響南北和談的因素,都要服從大局,“684派北部隊”成了不安定因素。

3天後,“684派北部隊”暴動。

在電影《實尾島》中,韓國中央情報局命令負責人處理掉“684派北部隊”,部隊因此暴動。

在真實的 歷史 中,有沒有這個命令,不得而知。

不過,處理掉他們,符合韓國政府利益,邏輯上也講得通。

05

“684派北部隊”是壹個犧牲品,他們身不由己。

其實,韓國何嘗不是壹個犧牲品,在大國角逐的棋局中,它壹樣身不由己。

半島上的那些小事,只是兩大陣營全球對抗的壹個投影,南北雙方是進是退,取決於大勢。

什麽是大勢?

大國多方較量的結果,決定著世界政治走向,這個走向就是大勢,小國只能順勢而為。

參考資料

《韓國政治事件電影研究》

《1960年代中後期朝鮮半島危機研究》

《1968年:朝鮮半島緊張局勢與美韓信任危機》

《20世紀70年代初朝韓關系的緩和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