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實操學校角色應配置的材料
動手操作是人們心靈的展現、智慧的象征,靈活而協調地運用壹雙手,成為幼兒從事生活與活動的基本與先決條件,支持和幫助幼兒更為從容、更為自信地表現自我。雖然手的運用在堆疊積木、玩沙玩水、繪畫折紙、敲打樂器中有所體現,但特別安排壹些發展手部基本動作的活動與材料,將促使幼兒更加心靈手巧、聰明伶俐。變幻無窮的拼插玩具、形象逼真的木工操作臺、精細的刺繡與編織,吸引幼兒專註而準確地運用手眼,接觸認識物體的形態特征,學習鍛煉生活的技能,大膽地探索與創造,增強和發展智能,引起幼兒產生主動而強烈的活動願望與活動動機。
*在操作工具和材料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系解、旋轉、穿插、夾擰等小肌肉方面的各項基本動作。
*調動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特別促進手眼的協調,使操作更為精確。
*幼兒自己選擇和運用工具與材料,從中得到樂趣、增強自信、體驗成功。
*在運用工具、材料進行構造造型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
*專註、細心地從事各項操作活動,培養幼兒克服困難、善始善終的意誌品質。
*區分辨別各種工具材料的名稱、特征、質地、性質,增強對物體認識,學會使用方法。
*在操作、改變、組合材料的過程中,理解部分與整體、平面與立體等之間的關系及動作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手眼協調發展,為幼兒閱讀和書寫打下基礎,做好準備。
二、操作區的內容與材料
操作區的材料常常被壹些購置的拼插玩具所代替,不可否認富於變化的拼插玩具吸引著幼兒,並對其小肌肉發展具有相當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師對幼兒手部運動所包括的內容加以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教師會感到需要投放的材料真是太多了,除了可以收集和利用大量的現有玩具、真實的工具之外,自然的材料、廢物的利用與制作會增添更多的內容,關鍵在於教師要花費壹些心思和功夫,才能做得恰到好處,不妨可按照以下所提供的思路來充實豐富操作區的內容與材料。
1、練習手指之間配合運動的內容與材料
①用小勺舀較小的東西放人容器中,如給小動物或小娃娃餵食物,用塑料瓶裝飾成動物或娃娃頭的外形,其中嘴的部位挖空,用小勺舀豆子、米、種子等東西從挖空的嘴中放入容器中。
②捏取小東西放人容器內,如各種豆子、種子、紐扣、珠子、小石子等,可通過玩分類遊戲來進行;如將混在壹起的各種物品或混在壹起的紅豆、綠豆、黃豆等分別放在不同的容器中。
③用繩穿帶有孔的物體,如木珠、紐扣、紙管、塑料管等,註意孔的大小和繩子的軟硬要適宜,可逐漸增加難度。
④用小夾子連接或造型,可選擇塑料或鐵的小夾子進行。
⑤將小的物體進行鑲嵌活動,將豆子、種子、珠子、塑料小方塊放人鑲嵌板中,可按鑲嵌的輪廓範圍大小、難易不同來投放壹些材料,鑲嵌上可畫有壹些造型引起幼兒興趣,或提供壹些圖案供幼兒鑲嵌時參考,也可以讓幼兒註意構圖進行鑲嵌。
⑥用玩具進行拼插活動,購置的各種塊狀和插片或拼插玩具,要根據拼插玩具的大小,構造的易難,逐步變化投放。
⑦用小型桌面積木進行平穩的搭建各種形狀的積木、層層疊。
2、練習手指、手掌、手腕配合運動的內容與材料
①將壹些物體擰轉或利用工具進行,如發條玩具、壹把鑰匙開壹把鎖、瓶蓋配對、螺絲釘與螺絲母配對、木條連鎖、拆裝玩具等。
②用手或工具將軟的東西進行彎折,如將軟電線、鉛絲彎折成壹定造型,使用鉗子折斷電線、鐵絲等。
③運用各種系解的方法,制作壹些系解立體箱、扣子裝飾畫、系解畫冊、鞋和娃娃模型等練習系解蝴蝶結、紐扣、鞋帶、拉鏈、按扣、皮帶等。
④用筷子夾取物體,如夾球、夾杏核等球狀或圓圈狀物體。
⑤用鑷子夾取壹些物品,如布塊、棉球、天平碼、小立方塊等。
⑥運用錘子敲打、釘東西,運用木工操作臺和真實的木工用具,練習使用錘子敲打,用釘子釘木板,要配有木工椅或在地面上鋪上膠皮墊。
⑦進行各種編織活動,用皺皮紙、毛線練習編辮子、塑料繩編花、勾針毛線編小鞭,用竹簽子、毛線編織平針。
⑧用針進行縫制活動,在硬紙板或布上練縫扣子(可設有二、三、四個眼的扣子),在紮有孔並有壹定圖案的紙板上練習縫制,在畫有圖案的硬紙或布上自己用針紮縫圖示。
⑨用繩進行翻繩遊戲,可用單手、雙手,單人或雙人進行的編繩遊戲。繩子可用結實的線繩、塑料繩。註:用大勺舀、傾倒、切割、鏟、捏、壓、團圓、搓、使用筆、剪刀等動作可結合其他活動區活動進行相應的練習。
三、操作區的活動建議
幼兒熟練地運用工具或手眼協調地進行操作,不是短期內所能達到的,有的教師操之過急,唯恐幼兒做得不好而包辦代替;有的教師又出於安全的考慮,反對幼兒接觸壹些真實的工具。實際上大人們越是小心翼翼,幼兒的動作越不成熟,出現的問題則越多,相反,給幼兒充分的機會、足夠的時間,教師會發現三歲的幼兒能夠很好地使用剪刀。可見,教師讓幼兒有大顯身手的用武之地是促進動作發展的首要和前提條件。此外,還需教師更為註意和強調的事項有:
1、根據手部運動由易到難選擇內容與材料
手的運動壹般分為手指之間的配合(包括二指、三指、五指之間的配合)、手指與手掌之間的配合、手與手腕之間的配合,而每種配合之中所做出的動作又有難易的區分。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幼兒在選擇動作的基礎上再投放相應的材料,如手指之間配合的攝取小的東西放人容器中,用小勺舀的動作相對簡單容易,適合年齡小的幼兒,而手指與手掌、手腕配合的擰轉、敲打、編織、縫制等精細動作有壹定的難度,適合大班幼兒進行。另外,有的動作是建立在其他動作基礎上來進行的,如捏取小的物體放人容器內和用小的物體進行鑲嵌,後壹個活動可在前壹活動練習的基礎上再進行。因此需要教師對手的基本動作要進行認真的分析,準確的把握。
2、操作過程要側重於動作練習,而不在於構圖造型
操作區中有很多材料都可用於構圖造型,如各類拼插玩具、鑲嵌板、夾子遊戲、電線彎折等,教師可能會用壹些形狀圖案來引起幼兒的興趣,使他們樂於操作,但不壹定要求幼兒必須進行構圖造型或以作品是否形象來評價其操作活動。因為幼兒在最初接觸工具、材料時,只是專註於嘗試運用和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幼兒在開始接觸拼插玩具時,他們只是把玩具插得長長的或堆得高高的,反復做著拼插的動作,進行任意的連接。當幼兒模仿木工遊戲時,開始更熱衷於擰轉螺絲和往木板上釘釘子,在這種輕松隨意的過程中他們的動作技能更加熟練、更加精細。相反,如果在幼兒動作尚未成熟時就要求他們制作形象的物體,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給幼兒造成很大的壓力,使他們覺得操作活動是壹項非常艱難的活動。
3、使操作區的材料富於遊戲性、情節化
操作區中的很多材料,如果只是機械地進行動作練習,時間壹長會使幼兒感到乏味枯燥,如何維持他們對操作材料的興趣呢?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使材料富於遊戲性、情節化,如練習系解的材料,以裝飾布置畫面的形式來進行,每次操作幼兒可自己設計、變化畫面;在練習使用筷子的動作中,以開展競賽性的遊戲來提高活動的趣味性;在練習穿木珠時,可給小朋友、小娃娃制作項鏈、手環,使他們的活動興致盎然。最能吸引幼兒的是讓他們扮演小木工、汽車修理工等角色,在模仿成人勞動的過程中進行敲打、拆裝等動作的練習,這些看似乏味枯燥的材料,壹經遊戲性和情節化,會使幼兒感到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