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的提出者是()
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的提出者是奧蘇貝爾。
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的簡介:
1、認知結構遷移理論是奧蘇泊爾根據有意義學習理論(同化論)發展而來的。
認知結構就是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認知結構變量(認知結構特征)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觀念在內容和組織方面的特征,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穩固性。原有認知結構就是通過這三個變量或特征來影響新知識的學習。
2、該理論認為,由於新知識與同化它的認知結構中的舊知識之間的關系不同,可以發生三種不同的學習形式,即上位學習,下位學習和並列結合學習。
3、根據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為遷移而教”實際上是塑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問題。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改革教材內容和教材呈現方式改進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變量以達到遷移的目的。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陳述性知識在人的大腦中是以命題網絡的形式表征並貯存的,其層次結構的好壞直接影響新知識的獲得。
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較好地解釋了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和遷移,其壹般遷移模式相比於傳統遷移模式更能體現人類學習的特點,受到廣泛關註。
奧蘇貝爾的簡介:
戴維·保羅·奧蘇貝爾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士學位(1939)和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碩士,後又獲布蘭代斯大學醫學博士(1943)和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1950)學位。
1950-1974年任伊利諾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1975年轉任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院與大學中心教授,1978年退休為名譽教授。後開辦診所,任精神病醫生。曾獲桑代克獎。
代表作:
1、《自我發展與個性失調(Ego Development and the Personality Disorders)》(1952)。
2、《青少年發展的理論與問題(Theory and Problems of Adolescent Development)》(1954、1977,第二版時與人合作)。
3、《兒童發展的理論與問題(Theory and Problems of Child Development)》(1958)。
4、《意義言語學習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