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是哪兒的 怎樣做糍粑
糍粑吃起來粘粘的,特別有嚼勁。不管是淋上壹點紅糖粉,還是直接用白糖煎,都特別的好吃。我尤其喜歡吃白糖煎的糍粑。那麽妳知道糍粑是哪兒的小吃,以及它的制作方法嗎?壹起來看看吧。
糍粑是哪兒的糍粑,南方各族小吃。
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廣西、陜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地區最為盛行,其中又以廣西梧州的做法最為特別。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
糍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裏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裏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裏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
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制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鉆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怎樣做糍粑各地的糍粑做法大同小異,但制作過程都不簡單輕松。
重慶做糍粑通常在中秋節,把蒸熟的糯米導入石舀裏,用蘆竹把糯米搗碎,再撒上黃豆粉、白糖。
糯米浸泡壹天以上,濾幹水,置木甑裏蒸熟。爾後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幹凈的器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加餡置其上揉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幹燥處陰幹。陰幹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
如果將舂爛至膠狀的糍粑趁熱壓成大的圓餅,就要在冷卻後不久,用鋒利的菜刀將大圓餅切成小塊。因為未完全冷卻切時粘刀,冷卻太久過於堅硬,切時就很費力。如在寒冷的冬天,晚上壓圓餅,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切了。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壹起煮沸加糖。
客家做糍粑將上好的糯米提前壹天以上泡好,再放入木甑中蒸至糯米發軟,等到蒸好後,再拿出來放入石臼中,用杵槌用力舂制,即“打糍粑”。
“打糍粑”非常的辛苦費力,要幾個壯漢才能合力制成,打的時候要“快、準、狠、穩”,力往壹處使,勁往壹處撒,而且中途不能中斷,這樣做出來的糍粑,口感才能非常細膩、柔韌。
糍粑沾的粉也不簡單,是由炒米、黃豆、芝麻、花生等壹起研磨而成的粉,為了使做好的糍粑粉更香,在研磨之前還要細細炒制。吃的時候再按照個人口味,放入白糖,這樣炒制出來的糍粑粉才能甜而不膩、滿嘴生香、風味濃郁。
由大漢們不辭辛苦打好的糯米,做成壹個個團子,再沾上壹些制好的糍粑粉,那個味道,不得不說真是香!
湖南做糍粑將洗好的糯米瀝幹水後,在壹口大鐵鍋上置壹木甑,待鍋裏的水燒開後,再將米舀進熱氣騰騰的木甑中用旺火蒸煮。待糯米快蒸熟時,用文火再蒸煮壹段時間,然後就準備打糍粑了。
經過壹陣“嘭咚、嘭咚”的砸打後,將打爛的糯米飯從石碓裏摳出來,女人們立即圍著方桌,壹人扯壹綹糍粑捏起來。
捏糍粑當然也有技術,熟練的但見兩手翻動,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幾捏幾捏,然後右手壹擰,壹個又圓又白、冒著熱氣的糯米團擺在了桌上。如果不熟練,不但捏不圓,而且半天捏不成壹個。捏糍粑中要不時在手上搽些黃油和蛋黃,這樣不會粘手。
待糍粑捏好後,然後將另外壹張四方桌翻過來壓在上面,這個時候是小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紛紛爬到桌子上去踩壓蹦跳。待大人將桌子擡開後,壹個個薄薄的圓形狀糍粑呈現在面前。然後,小孩子爭著用蘿蔔刻成的五角星或囍字印章,粘上紅色汁水蓋在糍粑上。
這時,糍粑就算做成了。
民間吃糍粑的習俗多數地區的人習慣於在臘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四川地區的人在中秋節前制作,象征豐收、喜慶和團圓,是中秋節和月餅齊名的必備佳品。在四川民間壹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搗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黃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壹番風味。另壹些地方在熱糍粑中裹入熟紅豆等豆制品、加入適量食鹽,切成橢圓狀片塊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紅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湖北地區的人們也習慣在臘月裏打糍粑,將糍粑切成長條狀保存,待吃時再切成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