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學會自律,是孩子壹生的幸運

學會自律,是孩子壹生的幸運

沈從文曾說過, 征服自己的壹切弱點,正是壹個人偉大的起始。 熱情既使人瘋狂糊塗,也使人明澈深思。

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也曾這樣寫道: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重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而同樣的話,早在八百多年前,北宋理學家朱熹便已經說過了,他說:不奮發,則心日頹靡;不檢束,則心日恣肆。

同樣的,家庭教育的關鍵,也是從教會孩子如何自律開始。

01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我最近讓壹個8歲的小男孩圈粉了。

他叫迪迪,早晨6:30起床,刷牙洗臉,然後晨讀。就這麽壹件事,堅持了400多天。

孩子的媽媽說,壹開始也很難。媽媽就每天陪著壹起讀,時間久了,就習慣成自然了。

剛開始孩子喜歡看電視,後來在媽媽的帶領下,逐漸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到了壹年級以後,家裏的電視就再也沒有開過了。

有時候迪迪看到感動處,還會拿著書壹直追著媽媽跟她分享。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

“人如陶瓷,小時候會形成壹生的雛形”

人生來都是貪圖享樂、渴望自由的。尤其在孩子時期的時候更是天性解放。這個時候他們好動、魯莽、無法集中精力學習,也沒辦法長久的堅持。

《清華學霸教子經》裏有這樣壹句話:

這個時候孩子不主動學習,寫作業拖拖拉拉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作為父母,如果放之任之。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肆無忌憚,放縱自己。

妳不推壹把,孩子永遠不會自己向前走。

自律不是孩子天生的品質,而是靠父母後天的培養。

還記得之前很火的那對在地鐵上讀書的母子嗎?

地鐵上靠著門邊坐著壹位母親,壹手捧著書,壹手抱著孩子。孩子也同樣拿起壹本書在認真閱讀。

歲月靜好的樣子。

小男孩被母親摟在了懷裏,書本擋住了他的臉。我們卻依稀可以透過書本看到他的專註。

孩子的母親說:孩子們不聽我們的,他們只是在模仿我們。

誠然如此,沒有哪個孩子天生自律。

壹個擁有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的孩子,大多離不開他背後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妳想讓孩子成長成什麽樣子,妳就要先把自己變成什麽樣子。

02 孩子自律的習慣,越早培養越好

每壹個自律自覺,並且常年堅持的孩子,都是父母“逼”出來的。

就像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所說:

孩子培養自律的最初階段,壹定是在父母的介入下養成的習慣。

董卿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被父親嚴格要求,每天都要抄成語,背古詩。天還沒亮就起床跑步。

壹直到現在,她依然是每天睡前堅持壹小時的閱讀。

在她的臥室裏,沒有電子產品,只有書。

她的父親對她的教育壹直都很嚴厲,但是這份嚴厲的背後,其實是父親卓越的遠見。

讓孩子將自律變成壹種生活方式。

《卡爾威特的教育》中說過:

“壹種好的習慣在孩子幼小時很容易形成,但在他們長大後就很難養成。反之,孩子如果在小時候就有很多不良習慣,長大後也難以改掉。”

給孩子過多的自由,才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因為壹個不自律的孩子,在人生的賽道上只會越跑越慢,最後被人遠遠甩在身後。

因而孩子自律的習慣,越早養成對孩子越好。

想要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不是靠打罵和不停的耳提面命。

而是靠提前和孩子制定規矩,並且嚴格執行。

郭晶晶在生活中對於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視。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可以稱之為不擇不扣的“虎媽”

她給孩子定下規矩。要求孩子按時完成作業才能玩。作業沒做完之前,就算是爺爺霍震霆想來看望孫子,都被拒之門外。

她說:“希望孩子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隨心所欲。這樣孩子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幫其制定相應的規矩,並且嚴格執行。

比如作業寫完才能玩,比如看電視壹次只能看十分鐘。

讓規律來約束孩子,往往比父母追在背後打罵來得更有效。

拖延大概是絕大多數人都會犯的壹個毛病了, 成人都 難免,更不用說孩子了。

可能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周壹要交的作業,總要等到周日晚上熬夜才能做完。

玩了壹個假期,直到最後壹天才想起來作業還沒做。

爸媽不催著起床,就覺得遲到幾分鐘也無所謂。

我們的孩子也是壹樣。

孩子小的時候自己很難區分什麽時候該玩,什麽時候該學習。也不知道作業沒做完,上學遲到會產生什麽後果。

而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教會他如何去管理時間。

陪孩子壹起制定計劃,並且監督他完成。充分尊重孩子的建議,並且幫他做補充。

讓孩子在壹點壹滴的規劃中累積成就感,並養成自己管理時間的習慣。

關於閱讀的好處,我們已經說過很多了,相信很多人也都明白。

陪孩子閱讀,在家裏制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這些都不難。

難的只是堅持。

只有父母真心喜歡上閱讀了,才能培養出熱愛閱讀的孩子。

學識 影響 眼界,眼界決定格局 ,而格局影響孩子未來的壹生。

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壹生。

03 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有兒童心理專家進行過壹份研究,研究發現孩子在6歲之前會經歷非常關鍵的多種敏感期。

而秩序敏感壹般在孩子2歲半左右的時候出現。並且可能會持續很長的時間。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形成屬於自己特有的秩序。

比如,外出回家的時候,壹定要是他來開門,如果不是,他可能會把門關上重新開壹次。

比如,玩具或者鞋子壹定要擺在固定的位置,如果不是,他就會嚎啕大哭。

再比如,吃飯的時候,他壹定要用自己可愛的熊貓碗,如果不是熊貓碗,他可能會拒絕吃飯。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重要階段。固定的秩序常常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這是孩子在 探索 世界時所形成的壹種內在邏輯。

如果在秩序敏感期內,能好好的保護孩子的秩序感。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孩子便會從這種固定的外在模式中脫離。而形成內在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律。

而這壹階段,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只是單純的被誤以為是“不聽話”“閑著沒事”,甚至受到批評和責罵的話,便很容易破壞孩子的內在秩序。從而阻礙孩子追求完美的秩序感,扼殺孩子的自律性。

因而父母應該抓住這個時間點。盡量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從而幫孩子從小培養自律性。

這其實也並不太簡單。

首先就是,要接納孩子的偏執,不能強制的去阻止他的秩序。

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還太小,無法正確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有時候只能用哭鬧來表示不滿,父母只能慢慢來引導孩子表達清楚。有的時候還要靠猜測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

這壹點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家庭中,是很難做到的。

另外就是盡可能提供有序的生活環境。保持規律的生活,也可以幫孩子的生活增加壹些有趣的儀式感。

比如,在睡覺之前,讓寶寶拉上窗簾,關上燈,晚安月亮,晚安星星,晚安小熊,晚安小床。。。

比如,讓孩子在固定的椅子上吃飯,有屬於自己的小餐具。

最後,可以恰到好處的利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培養壹些好習慣。

因為這個時間點,正確引導的話,培養好的習慣更容易。

自己整理衣物,早晚自己刷牙,自己穿鞋襪,自己收拾玩具。

當這些引導形成壹套固定的程序,慢慢的,孩子的習慣也就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