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月餅賣不動了?中秋本就不該是“月餅銷售大賽”
今年月餅確實有些賣不動了。
今年的中秋月餅市場“有點冷”。蘇州某月餅品牌負責人表示,他們幫江浙滬壹些互聯網公司等企業制作定制款月餅,今年訂單減少了3-4成。而繼續下訂的客戶,會追求更簡單的包裝、價格更友好的產品,以縮減成本。
從這壹意義上來說,並不是月餅“賣不動”了,而是那些價格虛高、華而不實,“買的不吃、吃的不買”的月餅失去了市場,這其實是順應相關部門的規定和倡議,有效地遏制了“天價”月餅的表現。
既能實質性地減少資源浪費,倒逼經營者少玩套路、合理定價,更能引導人們轉變消費觀念,形成良好社會風尚,踐行低碳環保的綠色生活,可以說是讓人喜聞樂見,倍感欣慰的。月餅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炒的,更不是用來增加民眾負擔,助長不正之風的。
消費者不看“面子”,更看“裏子”,不買貴的,只選對的,可見近年來加強監管、辨風正俗的成效顯著,中秋節本身就只應該是中國人團圓相聚的佳節,而不該是商家的“月餅銷售大賽”。
月餅的歷史沿革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這天在農歷八月裏的日子每年不同,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農歷八月十五日。祭月,在中國是壹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中國壹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
月餅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在古代,每到中秋節,人們就會在香案上擺上象征豐收的圓形蔬果,跪拜月亮,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古代少女們都要拜月,是祈求住在月宮的嫦娥能保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