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場的馬分幾個等級
壹:大型挽馬:1949年以後,農業生產及運輸需要壹種體力強的挽用馬,漸漸體型過重的馬不受歡迎。反映了東北華北農業區及關中平原的畜力需要。這種馬市重半血,即重挽馬無阿統占壹半,其他為輕型馬及地方品種馬的血統。該馬體尺最大,平均150cm 以上。這壹類型是12個馬種中的主型。
1、鐵嶺挽馬 (155cm)2、吉林馬(156cm) 3、黑龍江馬(154cm)4、關中馬(153cm) 5、渤海馬(149cm)
二:兼用型:1、伊犁馬(148cm)、2、三河馬(153cm)、3、金州馬(145cm)4、錫林郭勒馬(147cm)5、青海挽乘馬(151cm)
三:山地型:1、山丹馬(139cm)、2、伊吾馬(143cm)
壹、大型挽馬:
1、 鐵嶺挽馬(遼寧省鐵嶺)。
育成在遼寧省鐵嶺馬場,分散到遼寧北部各縣及吉林、黑龍江兩省。鐵嶺為平原農區,交通方便、氣候適宜、農產豐富。此種馬力速兼備、挽而有速,是壹種合適的大型役馬及種馬。曾少量出口到北朝鮮,受到歡迎。
2、 吉林馬(吉林通遼、農安)產於吉林中部及西部的長春、白城子、四平、為平原農業區,氣溫偏低、農業發達、人民愛馬。1950年開始,在本地蒙古馬及雜種馬的基礎上,引入多個外種公馬雜交。標準吉林馬血統為輕學25%、蒙古馬學25%、重挽馬學50%。從開始雜交到品種驗收為25年,創快速育馬記錄。
3、 黑龍江馬(黑龍江省中部)黑龍江省為農業大省,黑土地主要產糧區。馬匹數量比遼寧。吉林總和還多。直至現在壹部分田間作業仍使用馬匹。1950年開始以蒙古馬為基礎,先輕後重多品種雜交,育成此馬種2萬匹以上。
4、 渤海馬(山東東部)山東抗日戰爭前馬數不少,戰爭中馬匹損失嚴重,建國後大力改良,引入多個品種外種公馬改良本地蒙古馬。由於氣候適宜。飼養良好,任何品種。任何代數雜交後體尺均有提高。河北省。河南省大量雜交育種,但種種原因品種未得到驗收。山東省為後起之秀,雜交始於1952年,品種驗收育1974年。中心育馬基地為廣饒、壽光、懇利。包括馬場及個體戶。
5、 關中馬(陜西寶雞市)關中馬曾名“關中挽馬”。育成在寶雞市柳林灘馬場。關中氣候合宜、土壤肥沃,素為關中驢、秦川牛產區,現又多壹名馬種。1950年開始,以蒙古馬為母本,引入外種,先輕後重再輕方式雜交。重挽馬血統低於50%,分類中列入挽用大型,但同前記4個馬種有別,輕血多。
二、兼用型:兼用型馬種***有5個,大部分集中在牧區。這些地方溫度偏低有草場放牧地,群牧飼養。雜交中多使用輕型馬種,重挽馬未參與,個別馬種含有重晚馬血,但不超過25%。這類馬為兼用體形,適應較佳,速力較快,適合牧區騎乘及城市競技用,役用亦可,但體高及挽力均不如挽用大型。金州馬是例外,產於遼東半島的金縣,但飼養水平很低。
1、 伊犁馬(新疆昭蘇) 伊犁馬育成在新疆昭蘇種牧場,牧民參與育種。其地處天山腳下,海拔1800-2500m,水草豐美,時即為馬孫天馬產地。1942年建昭蘇種馬場,購入優秀母馬。這些母馬為本世紀初以來俄僑引種雜交的雜種。又引入輕型馬種雜交。引入重挽馬雜交計劃實施前取消。1980年購又引入新吉爾吉斯馬(1/4純血),快速改善體型,培育競技馬及馬術馬,已有3歲雜種馬。多年來,伊犁馬為牧區、農區、城市乘馬、城市賽馬場、馬術運動提供不少優秀馬匹。體型輕快優美,有壹定吸引力。
2、 三河馬(內蒙古呼盟) 我國北方有從東到西的大草原,伊犁馬產於最西部,三河馬產於最東部。二馬種間又***性又有特性。三河馬產內蒙古東部呼倫貝爾盟。以海拉爾為集散地,主產地在三河鎮及其周圍。古產良馬稱“石韋馬”。在本世紀初隨同俄僑遷居引入俄羅斯馬種及雜種,後又建小型種馬場養外種馬,同三河馬雜交。6-7個馬種雜交、橫交,1954年咱當地建兩所馬場,選育三河馬,1955年組織全國專家做三河馬調查,出版專著。後大雁馬場撤銷,三河馬場只留有少數核心公、母馬,大部分馬承包外流。現在呼盟國營牧場內又三河母馬3000匹左右。體尺均壹度、速度在全國馬種中占有優勢。
3、 金州馬(遼寧金州) 引入蒙古馬母馬,用外種輕型公馬雜交,。卡巴金馬、盈哥魯諾爾曼馬(法國產偏挽型)作用較大。該馬產地多淺山,土地貧瘠,精飼料為幹玉米稭。金州馬大部分散居民間,有壹小型種馬場及若幹個配種站。
4、 錫林郭勒馬(內蒙古錫盟) 內蒙古錫盟草原是有名產馬區,60年代初在馬場內開始雜交改良,以蒙古馬為母本,用卡巴金及頓河公馬雜交,達到理想要求後,雜種間橫交固定成種。由自治區組織驗收備案。這是適合群牧的草原馬種,部分馬輸送給賽馬場及乘馬俱樂部。
5、 青海乘挽馬(青海門源馬場) 50年代初,馬匹改良潮波及到青海省門源馬場。該場地處祁連山北坡,草場寬廣,草質良好。引入阿爾豋馬、卡巴金馬、奧爾洛夫馬雜交改良,二代雜交。因飼養條件差,二代體尺不比壹代高。又導入河曲馬血,取得成功。大通馬及河曲馬本為民間優秀雜交組合,現又導入國外馬種血統。當地海拔高2800m以上,高原適應較佳,國內同樣高海拔區,沒有與之相類似的培育馬種。
三、山地型:在西北海拔2500m以上高原山地,以軍用乘挽馱為目標,培育成新馬種。比前10種馬體尺較低,導入雜交外血較少,適應良好,適合在山地及草原區使用,爬山力強,持久力好。因具以上特點故單獨分類為山地型。
1、 山丹馬 甘肅省山丹馬場,為自漢代以來的大馬場。原有山丹馬雖稱蒙古馬,實為兩千余年來延續下來的雜種馬群。建國後,曾計劃以頓河公馬兩次雜交育成頓河高血馬以充軍用,到高原放牧條件下,高代雜種難以承受。後又在頓河壹代基礎上用河曲公馬、山丹公馬回交。頓河馬血統為25%,其他為國產馬血。雜交引入外血是壹種導入,未起到大的變化。該馬全年放牧,冬季補飼草料,即放養結合,飼養條件比其他放牧馬更優。
2、 伊吾馬 新疆伊吾馬場,原養巴裏坤馬。巴裏坤馬未蒙古馬系,混有阿爾泰馬血統。因體尺不高,引入伊犁公馬雜交。這是國內兩馬種雜交沒有混入國外馬血統的馬。高原適應、爬山能力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