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印巴文化的歷史文化

印巴文化的歷史文化

印巴地區既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壹,又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發源地。早在5000年前,恒河——印度河流域便出現過壹些繁華的城市,公元前3世紀以後,又相繼出現了囊括全區大部分版圖的四個統壹的國家,即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德裏蘇丹國和莫臥兒王朝,在這壹過程裏,南亞壹直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地區之壹,農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以及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首航印度之後,西方殖民勢力相繼侵入這壹地區。到1757年,除“高山王國”尼泊爾保持了壹定程度的獨立外,南亞其它地區均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其中,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緬甸合稱為英屬印度。在長達數百年的殖民統治過程中,南亞悠久的文明歷史被中斷,經濟發展處於相對停滯狀態,使南亞成為了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地區之壹。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南亞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長達200年的殖民統治體系面臨瓦解。為了維護英國在南亞的殖民統治,英國殖民當局采取了“分而治之”的辦法,於1947年6月拋出了“蒙巴頓方案”。所謂“蒙巴頓方案”是由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的壹項“印巴分治”的具體計劃,主要內容是:把英屬印度的居民按宗教信仰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邦,分別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東巴和西巴組成,兩部分相距1600公裏。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權”後享有獨立地位,可分別談判加入印、巴任何壹方。

蒙巴頓方案拋出後,印度的國大黨和穆斯林接受了這個方案。1947年8月15日,印巴實現分治,成為兩個自治邦,其後又於1950年和1956年分別宣布為獨立的印度***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聯邦***和國,但均留在英聯邦內,1972年1月巴基斯坦宣布退出英聯邦。

印、巴分治以後,由於東、西兩巴被印度領土壹分為二,行政管理不便,加之受外部勢力的影響,1971年,東巴宣布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國。

不丹在歷史上曾為壹個獨立的部落,1772年英國侵犯不丹,1865年,英國同不丹簽訂不平等條約,即《辛楚拉條約》,強迫不丹割讓包括噶倫堡在內的第斯泰河以東地區。1910年1月,英國又強迫不丹簽訂條約,規定不丹的對外關系接受英國的“指導”。印、巴分治後,印度於1949年8月8日強迫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的對外關系接受印度的“指導”,使不丹實際上淪為印度的附屬國。多年來,不丹王國政府對印度的控制日益不滿,要求獨立自主,近年來又要求有直接同外國發生經濟聯系和進行貿易的權利。

錫金原是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壹個內陸小國,面積7100平方公裏,人口35萬。從19世紀上半葉,英國以印度為基地對錫金進行武裝侵略,1890年錫金淪為英的“保護國”。1947年,印度剛獨立不久便強迫錫金同它簽訂了《保護現狀協定》。1949年6月,印度派軍隊進駐錫金。1950年強迫錫金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錫金除在內政上享有“自治權”外,國防、外交、經濟等均由印度控制。1975年4月,印度軍隊解散了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後又廢黜國王,把錫金變為印度的壹個邦。

除上述國家外,印度洋上原為英屬殖民地的兩個島國斯裏蘭卡(原名錫蘭)和馬爾代夫也先後於1948年和1965年宣布獨立。從此南亞國家全部獨立。

由於英國長期殖民統治以及後來實行“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惡果,南亞國家從取得獨立起,就存有許多綜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問題,如克什米爾問題、俾路支斯坦問題、印中邊界問題等。這些問題與各國的種族、民族、教派等矛盾交織在壹起,再加上冷戰時期美國、蘇聯在南亞的滲透和爭奪,使本區戰後幾十年來長期動蕩不安。40多年來南亞各國雖然不斷進行雙邊談判,但許多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直接影響著南亞各國的穩定與安寧。

印巴地區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也是印巴文化的衍生文化。目前,斯裏蘭卡居民多信奉佛教,印度、尼泊爾等國居民多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