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的寓意和象征
篆隸楷草行,毛筆是華夏獨有的文化發明,中國文人用它揮灑奇思,宣泄情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以筆為鋤,以紙為田,為我們留下的“筆下春秋”,作為中國人的精神象征,壹筆壹劃,美妙而優雅。
南朝大書法家智永禪師曾客居湖州善璉,他把習字用禿的毛筆埋在蒙公祠南面的曉園內,在石碑上親題“退筆冢”三字,此處至今還供人瞻仰。
草書高手張芝幼時即勤練書法,家門前的壹池清水因他每天反復洗筆而變黑,後人稱之“墨池”。後來張芝的字“其體勢壹筆而成,氣脈通聯,滴行不斷壹筆飛白草”,被後人不斷稱頌和臨摹。
東漢“草聖”張芝《終年帖》
蘇東坡有言:“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壹,不為成書也。”毛筆承載了中國人獨特的文化記憶和審美情趣。
關於毛筆始於何時,眾說紛紜。
1980年,陜西臨潼姜寨村發掘壹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從出土的彩陶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
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臺關兩處戰國楚墓裏分別出土壹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竹桿粗0.4cm,桿長18.5cm,筆頭為兔箭毛制成,長2.5cm,筆頭夾在劈開的竹桿頭上,用絲線纏捆,外塗壹層生漆。從其制作工藝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區看,毛筆在戰國時已被廣泛使用。只是沒有統壹的名稱。
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
最有故事性的說法要屬秦國大將軍蒙恬造筆。《史記》、《博物誌》等書籍上都有記載,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於是“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制成毛筆。